现在,从穷旮旯飞出去的罗伟平博士兄弟为父母在家乡盖起了漂亮的小洋楼。
秧田村妇女主任李春英告诉记者,当年,罗伟平博士一家就住在这间土砖屋里。
浏阳市素有东、南、西、北区之分。一直以来,北区就有无论贫富,以培养子女读书为荣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位于这个片区的沙市镇沙市社区、秧田村,龙伏镇焦桥村分别培养大学生850名、614名、477名,差不多占到村总人口的1/8。其中,沙市镇秧田村有博士12名,龙伏镇焦桥村与尚埠村分别有博士12名、7名,淳口镇杨柳村有博士5名,成为有名的博士村群。现任北大校长周其凤就是从龙伏镇尚埠村走出去的。
连日来,记者分别深入到这些博士村,探寻这里的教育“秘诀”。
A 就是讨米也要送孩子读书
走进秧田村罗伟平博士家时,他的母亲王解花正在菜地里收黄豆。今年56岁的王解花显得比较苍老,“年轻时苦啊!”她说。王解花的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小儿子还读了博士。她说,孩子们读书时,家里非常穷。为了送孩子读书,她与老伴除了种田,还特地种了两亩冬瓜,每年养10多头肉猪为孩子们挣学费和生活费。为了多挣几个钱,两亩冬瓜都是自种自卖。“一天到晚,不管是晴天,还是下雨,都在外面。”她说,有一年暑假,学校马上就要开学了,家里却没有一分钱,她只好向别人借,却没有借到。回到家中,她哭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跑回娘家,为孩子们凑齐了学费。
“就是讨米也要送孩子读书!”该村村支书罗泽及说,在北区,像王解花这样苦心送孩子读书的例子举不胜举:该村罗泽润患有肾结石,干不了重活,家里全靠妻子打工挣点钱,但他家两个孩子一个考入清华大学,一个考入烟台大学。在焦桥村,瞿志民、袁喜梅夫妇靠务农、打零工生活,但他们的3个子女全部考上了重点大学,两个女儿还考上了研究生。“就是砸锅卖铁,也不能让一个孩子辍学!”瞿志民这样说。
B 北大校长是他们的榜样
“其凤,人如其名,他是一只凤凰,一只从我们这个山沟沟里飞出去的金凤凰。”在龙伏镇的尚埠村,只要说到现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村民们一定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讲述他当年艰难求学的历程,并把他不向困难低头、不懈进取的精神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村民们介绍,周其凤读书时,由于家庭经济拮据,经常拖欠学费。有一次,周其凤拿走家里仅有的一只铜壶去学校,想以此抵学费。母亲追出来,周其凤因恐慌把铜壶丢进水塘里。还有一次,他放学回家,发现母亲病得很重,弟弟哭着埋怨他,说母亲是为他交学费急成重病。周其凤听后一边哭一边跑出家门,躲进村后山林。母亲请全村人举着火把敲锣打鼓才找到他。就是在这种困苦的环境中,周其凤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在哪个村,村民都会将那些家庭困难而勤学不辍的大学生们作为孩子们的榜样,并鼓励他们好好读书。很多村民更是以身作则,鼓励孩子读书。焦桥村村民焦东华家中出了一个博士、一个重点大学大学生。焦东华说:“孩子们读中小学时,他们晚上写作业,我就在旁边陪着。”他把最简单的道理用行动告诉孩子,告诉他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不少家庭虽然在孩子们读书时条件艰苦,但孩子们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后,都会拿钱改善家庭条件,这些也成为当地孩子的榜样:要改变现状,还是要先将书读好。
C 读书娃比谁家灯熄得最晚
秧田村妇女主任李春英的儿子也是该村大学生之一。她说,当时,与儿子一起上小学的伙伴有13个,其中有11个考上了重点高中,有9个最终考上了大学。在读中学时,孩子们晚上做作业做累了,往往会跑出门看一看,只要有伙伴家里灯还亮着,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回到屋子里继续复习功课。很多时候,孩子们都是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才肯上床睡觉的。
沙市镇文光中学校长李延禄说,“世界上没有天才,成功等于1%的天分加99%的汗水”这句话在这些村的学生身上反映得特别明显。这些孩子的智商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他们特别能吃苦。罗泽及表示,这里的村民们都有一个共识:“穷不读书,穷要不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村民们将智力投资看得很重,不少家庭都因孩子读书欠过债或正在欠债,瞿志民、袁喜梅夫妇现在就欠着三万元债务。
D“读书无用论”在这里没有市场
在浏阳北区,谁家挣钱多、谁穿着时髦并不让人眼热,而谁家孩子的成绩好、肯用功才令人称道。村民们见面,谈论的中心话题也常是孩子的学习情况,重视教育已成为这里的独特民风。焦桥村村主任焦乃武说,几十年来,很多村民宁可不盖房子、不置产业也要送孩子读书。不仅如此,村民们对于投资办学也有着极高的热情。2004年,焦桥村与塅里村合并,由于生源倍增,原有办学场所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村民们无偿捐地22亩迁址重建学校,并自发捐款,每个家庭最少也捐了200元。
罗泽及告诉记者,他们村每两户人家中,必有一家有大学生。由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紧,社会上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但是在秧田村,还没有出现一起让孩子辍学打工挣钱的现象。很多家庭宁可少为女儿置嫁妆,也要送她去读书。他骄傲地说,他们村的孩子即使是出去打工,也是干对素质要求比较高的活儿。
E 大学生为家乡建设出钱出力
在四个博士村,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村里每考上一个大学生,村里总会敲锣打鼓上门祝贺,送上大红奖状及一到两百元不等的奖金。而从这里走出去的博士和大学生,在改善自己家庭条件的同时,也特别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在罗泽及心里就有着一本账:村里修小学,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及老板们捐了近30万元;村里修水泥路,他们捐了200多万元……在焦桥村,有两名走出去的大学生分别为村里的公益事业捐了100万元、50万元。
在杨柳村,仅2006年,从这里走出去的博士、大学生就为该村投入上百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如此,这些博士、大学生们还积极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该村博士、大学生带动着上百名村民常年在外务工,劳务经济年收入上百万元。他们向村委会建议立足村上山地多的特点,考虑成片开发茶林、果园,待茶林、果园挂果后,分给困难户确保生活来源。该村肖利民博士表示,自己能有今天,多亏了家乡的养育之恩。家乡暂时有困难,作为在外的游子没有理由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