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走来,如果你感慨良多,如果你激情满怀,如果你收获颇多,如果你遗憾彷徨,如果你有话想要与所有的考研战友交流,如果你想向全世界宣告你的考研之梦;如果你已是一名研究生,你是否还记得那改变人生命运的峥嵘岁月?你是否还能忆起那些艰辛而充实的日日夜夜?
来吧,请整理你的思绪,用文字在这里表达,让我们共同来分享你的考研之路,你的考研之梦! 考研频道期待您的心声!
【2010年征文第三轮6号作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回首十年前我的艰辛考研路
文/吕永良
大学即将毕业的那一年冬天,记得是一个十分寒冷而漫长的冬天。“北国春城”--长春的街头,处处是银装素裹,滴水成冰。凛冽的寒风里,那些枯干的枝条,在小老虎似啸叫的声音中不停地颤抖。
就是这样一个寒假,我准备不回家,留在学校里复习考研究生。空荡荡的校园、空荡荡的宿舍、空荡荡的教室、空荡荡的食堂,平时多么拥挤和热闹的场面啊,现在一切都是空荡荡的了。往日的生气好像都没有了,生活条件也比平常辛苦和沉闷多了。吃饭的问题,所有留守学生都归拢到了一个食堂里,只有极其简单的饭菜供应;睡觉的问题,暖气也减少或停供了,最冷的时候记得和冷宏志同学挤在一个被窝里(他本来就冷,试想什么结果,还是个冷)。想家的心情是很强烈的,特别是除夕之夜,因思念而更觉孤寂。
记得到隔壁的吉林工业大学,听一位外语老师的辅导讲座,他的南方发音至今我还忘不掉。我报考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吴展研究员,美国军事战略外交方向。考试进行了三天,六个科目:英语、政治、美国历史、美国政治、美国军事战略与外交、美国综合。虽然没有考上,但学到了不少知识。清楚地记得读过的书有:(雷宏同学推荐的)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曹绍濂,《美国政治制度史》;王绳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郭化若,《毛主席军事辩证法》;《拿破仑传》;《苏联军事大百科全书》、《国际问题研究》等等书刊杂志。通过考研,也学到了、提高了一点英文的水平。
1988年春天,已参加工作的我,第二次以在职的身份,报考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俞正樑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这一次,又是失败了,功亏一篑。那个沮丧的心情啊,如丧考妣般的大痛了一场。
1991年1月春节之前,我又一次冒着严寒从祖国边陲牡丹江千里迢迢赶到上海赴考。这回皇天不负苦心人,我终于考上那个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经过一个春夏的等待,秋季终于跨进了久已向往的复旦大学的校门!
1994年春天,我想继续攻读博士深造,于是报考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刘星汉教授的国际关系方向。没有成功,原因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功太差劲了。在强手如林的考场中,无疑败下阵来。
1995年春天,报考武汉大学国家环保局环境法研究所蔡守秋教授的环境法律专业博士,由于竞争十分激烈,我又被淘汰出局。看来我那么向往的博士帽啊,此生要与我无缘矣。
1999年5月的劳动节,我最后一次报考辽宁大学冯舜华教授的世界经济理论专业博士生。这一次,总算跌跌爬爬取得了成功。成绩线是上了,但该校只有2名免费攻读的名额。辽大又把我转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文伯屏研究员,攻读方向是国际环境法。在这里,在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我终于读上了我的博士,实现了我的博士梦想!但由于要自己缴纳每年壹万贰的学费,主要是迫于生活压力,北京的食宿费用很高;再加上自己觉得自学也可,就放弃了博士学位的学业。只是念了一年,享有博士生的学历,却没有取得博士学位。这也是一生中很大很大的遗憾!
回想我的考研和求学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所以我非常羡慕那些按部就班、一帆风顺、且年轻有为的幸运学子。他(她)们沿着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道路,稳步地在科研学术的路上前进,为国家科学和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自己天资愚笨、顽劣不化,又没有抢抓机遇,后天不努力,终于形成今天这样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
我是极力赞成考研的,当然这和封建旧时代的科举之路不同,不管能否考上,起码都能促使你看很多书、掌握不少知识。这就足够了!
其实,知识的获取是无止境的!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而路总在延伸,因此必须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和奋斗不止。
后记:
一想起我的考研和读研之路,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激动和不安。激动的是:我自己曾走过了这样一条不平坦的路;不安的是:年纪大了,至今还一无所成,十分羞愧!
我已虚度45岁矣。希望我的经历和感受,通过这篇文章,能对所有的考研者和读研者以一定的启发和提示。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