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量良久,还是想到用这句老话“痛苦并快乐着”。痛苦,来自于考研或者说未来生活的压力;快乐,来自于一点一滴知识的积累,来自于向着目标的一步步靠近。记得当时看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总是百思不得其解,那时的自己真如困兽一般,恨不得将自习教室的桌椅砸几下;然而到后来攻下那本书,回头总结时,我确实是快乐的,因为一道道题目的了然于胸。考研路上这些情绪数不胜数,暂不多言!
数学:复习时间最长,花费精力最大。1.数学的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大纲上所列的知识点你必须了然于胸。对于那些基本点的复习,我是在复习前期仔细把课本看了一遍(大三上学期到下学期五一),在后期买了一本公式小册子,没事就看,还有就是对照大纲一个一个点的过。 2.再就是解题方法,我就是看的陈的《复习指南》。前后看了三遍。第一遍就是看懂,第二遍是看熟,第三遍基本就是浏览。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基本的方法你就可以掌握了。3.最后就是练习了。我是先用的模拟题,后用的真题。我当时10月份就开始做李永乐的400题,一直做到最后。后来又买了本考试虫,但是没做完。把400题做完我开始做真题,真题比较简单,做起来速度很快,之所以放在后面做,是为了充实自信心,再就是针对真题找自己知识点上的漏洞。4.辅导书:陈文灯《复习指南》《题型集萃》,李永乐《400题》,考试虫的10套题,真题。
英语:说来惭愧,因为底子一直很好,所以没放在心上,下的功夫不大。暑假时看了石春祯的阅读,看了一大半,个人这本书对于理解长难句有一定的好处。后来九月份开始把考试虫的《阅读长难句》前后看了两遍,这本书对我帮助最大,我的翻译就是通过这本书学习练习的。再后来买了一本新东方的《模拟阅读》,错的惨不忍睹,没得到一点好处。再就是断断续续的把真题看了几遍,很仔细的把上面的阅读精读,写了上面的作文。
政治:下的功夫不少,后期花的时间比较多。1.七月份上了一个强化班,把辅导书的知识点让老师点拨了一下,我觉得受益匪浅。要是自己看,不知道多长时间可以看完那几本书,但是上班的话,只一个星期就解决了。2.后来把辅导班的教材看了一遍,就开始看红宝书,前后看了三遍吧,下了好多功夫。把书上所有的知识点分为:选择,辨析,论述。然后依次记住。3.后来开始做题,主要做的是2000题,把上面的选择题做了一遍,后来又复习了一遍。最后做的真题,把答题方法纠正了一下。4.个人认为把所有的考点弄熟很重要,所以做题的时间和精力我都花的有限。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红宝书上了。马哲,毛概,邓论三大部分,其中又各分几小部分,哪部分有哪些知识点,你一定要有数,不是只要知道就可以的。只有在宏观上对知识点有把握,你在答大题时才可以胸有成竹。5.辅导书:任汝芬《序列一》,陈先奎《2000题》,红宝书,真题。
专业课:因为我开始并不打算考中财,九月中旬才改变主意。所以专业课的复习比较晚。1.在11月份上辅导班之前把指定教材看了一遍,做到听课时不至于手忙脚乱。这第一遍也看的辛苦,每天晚上几个小时都扑在上面。2.上完辅导班后,老师实在讲的精彩,我对照笔记把西经看了一遍,顿时觉得心里有了底。那时看的速度已经比较快了,看完那遍,心里对西经的内容有了大概的数。后来因为看的容易,又复习了一遍,这一遍只是针对大的知识点,不再像之前一丝不苟的啃书本。至于这遍的效果,我举个例子,那天我一边在操场上跑步,跑了七圈,把微观每章的内容就回忆了一遍,很是得意,呵呵!3.至于政经,一个字,背。我当时分几个层次。第一遍就是对书有个印象。第二遍开始一个点一个点背,针对课后题,因为上班时老师再三强调的就是课后题,还有就是课后题的答案基本上包括了书上每个字。第三遍就是把课后题的答案巩固再巩固。考前那个晚上我还看到11点,结果碰到好几个题。4.适当的辅导书可以看一点。西经就是看论述题的答题方法。政经就是有些课后题的答案书上给的不是很清楚,找本辅导书可以弥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