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的余韵在脑海中已经渐渐远去,工作和学习的热浪再度袭来。
看看各大考研论坛,满眼皆是过来人大谈复习经验—既有志得意满者高奏“凯旋曲”,也有运衰命苦人哀号“大悲咒”……
而那些备战2005年考研得同学再论坛上潜水,或聆听前人教诲,或埋头暗自毛铆劲,偶尔浮出水面冒个泡,也往往是提一些诸如:”我应怎么复习啊?“”什么辅导书好啊?”“那个老师得辅导班权威啊?”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首先来看看复习计划:
应该说,复习计划因人而异。基础好点的,9月开始复习,有些英语专业的同学跨专业报考,从10月份开始看说最后也考的不错:基础差点的,提前个一年半载准备也不是没有,甚至有的考个五年八年的有不见“中举”。
在这里,我列一个中规中矩的复习计划,供各位参考。
第一段 3月-6月,扫盲
首先要完成对考研的“扫盲”过程,为以后的深入复习做好准备。曾经和一位新东方的考研英语辅导老师聊天,他说:“很多初次备考的同学参加春季辅导班时,对‘考研是什么’还一无所知,他们头脑中只时“考研”二字,所以我还要在讲课之余为他们‘扫扫盲’。”
在3、4月份的时候,应该对考研有个大致了解,比如:具体考哪些科目、分值分布、考试题型有啥、录取分数线是多少、何时报名、哪天考试、等等。同时,这期间也应把报考学校和专业方向牢牢锁定,尽量别轻易更改。
进入5月,就应该着手进行复习,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个英语和数学的春季辅导班。
数学,先把尘封已久的教材翻出来吧,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变成你大脑里的一部分,并做做课后练习;英语,以背单词为主,争取在第一阶段就把单词解决个差不多,时间充裕的话,也可以涉猎一些诸如听力、阅读方面的内容;政治,由于此时政治大纲还没有面市,所以可以先放一放,当然,也可以先了解一些基本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原理,为以后的复习打个底儿。对于专业课,如果是报考本专业,就不用着急复习,平时跟上老师上课的进度即可;假如跨专业报考,此刻就应该把指定参考书搜集全,并且开始复习了。其实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确实不容忽视,尤其是一些名校的专业课。笔者前几天认识了一位2004年跨专业报考北大心理系的同学,她尽管总分排名非常靠前,可她还是说,没想到专业课那么难——《心理实验与统计》150分的卷子只得了70多分,而最后的大题几乎没有人做出来,包括考第一的那位。
第二阶段 7月-10月,强化
这个阶段是强化阶段。由于7、8月放暑假,因此这两个月也成了研友的“黄金季节”。该看参考书的看参考书,该上暑期班的上暑期班。尤其是需要去外地上辅导班的同学,赶紧抓住时机,过了这个村可就没那个店了。
在这个阶段,由于考试大纲已经上市,所以复习中心应该落在数学和政治上。
数学在这个阶段应该做综合练习,注意对解题思路的学习,力争把水平比第一阶段再提高一个层次,练习中遇到的难题可以摘抄到笔记上;政治可以参加一个辅导班,听课的时候认真记笔记,下课后自己把原理和知识点都吃透。对政治来说,马哲和政经重理解,毛概和邓论重记忆,在学习时应区别对待。至于英语嘛,没啥说的,俗话说“得阅读者得天下”,赶紧主攻阅读理解吧。
第三阶段 11月-明年1月,模拟
这个阶段主要是一方面大量做题,在做题中把以前掌握的知识转化成解题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做模拟题,找出自己在前期复习中的问题,查缺补漏。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后期做模拟题宜精不宜多,尤其是历年真题,最好是做一套,彻底研究懂一套。我听说去年有个同学,模拟题做了不老少,结果只是做完对对答案就完了,根本不回头琢磨自己为什么错。最后在考试中碰见了类似的问题,结果还是没能做对,追悔莫及。
有人也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每天复习多少时间合适呢?
唉,这又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的一个朋友,曾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读法律硕士,他是5月份正式开始复习的,据说每天平均看书的时间在13个小时左右。当然在论坛上也常常也以看到这样的同学,每天从来不熬到晚上12点以后,最后也高高兴兴地接到了录取通知书。因此,我也只能给出一个基本的日复习计划,供大家借鉴:
时间段 |
复习科目 |
注意事项 |
8:30-11:30 |
英语 |
别用大块时间来专门背英语单词,单词应该用零碎时间来解决,而且重在重复。 |
14:00-17:00 |
数学 |
很多辅导老师都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公式的掌握,在复习中应该贯彻这一点。 |
18:00-22:00 |
专业课 |
除了看书,最好自己做读书笔记。很多跨专业的同学都抱怨看一遍记不住。没关系,这很正常,要做的就是反复看、看、看…… |
22:30-0:30 |
政治 |
政治可以在7月以后集中复习,在这以前,时间可以分配给其他薄弱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