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这一课程的建设。进入新世纪,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事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一项战略任务。为此,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2005年初中共中央又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调研,并于2005年2月7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总结历次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确保新一轮改革的顺利进行不无现实意义。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至1984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恢复时期。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主要是纠正“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是突出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四门课为主的课程体系。
第二阶段,从1985至2004年,是“两课”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段:从1985年到1997年是“两课”形成时期。随着改革的逐步展开,课程设置由原来的老四门变为新四门,即“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从1998年到2004年是“两课”的发展时期。1998年4月23日,党中央批准了“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八门课程,并于同年秋季实施。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于2003年调整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三阶段,从2005年初开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即深化改革时期。新的改革方案规定,本科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将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专科段将设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门必修课。此外,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在不断推进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概括起来主要有:第一、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并不断与时俱进。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国情、贴近学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能及时反映党和人民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总结。第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采取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推进电子音像教材和多媒体教学,开始实施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等多样化方法和手段,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第三、形成了比较稳定和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为2万多人。近年来,国家提倡教师在职攻读“两课”硕士学位、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培养学术带头人等,较大程度地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第四、课程体系更趋科学。1998年确定的“两课”设置方案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科学和严谨的课程体系,而新课程方案在继承已有课程体系科学性的基础上,本着减少重复和精炼内容的原则,对相关课程进行合并,并增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目的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体系上更加科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其教学地位的认识不到位,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象时有存在;二是一些学生尚缺乏学习热情;三是教材体系和内容有重复,不够精炼;四是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还相对不足;五是教师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社会实践环节还比较薄弱。因此,新一轮改革和今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解决好几方面问题:第一,要统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把“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从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第二,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和吸收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重点是转变人才质量观、教育教学过程观和教学空间观,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及走向社会实践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第三,要继续完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大力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软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第四,要加大课程建设投入,加强课程建设的力度,尤其是大力推广和实施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五,要加强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课程体系;第六,要把课程建设切实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范畴,彻底解决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归属混乱的问题,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第七,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第八,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改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切实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作者:孙继虎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