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名牌大学读在职法律硕士已经两年了,该修的学分基本上都拿到了,现进入写论文阶段。回过头来,上这等研究生感觉收获很小。很想重新再来一次,因为当初也是挤死拚活考上的,如果两脑空空毕业,很难对得起当初那份真挚的感情和巨额的投入。
我是1999年考的,当时法律硕士比较热门,尽管学费是三年2.8万元(2000年起涨至4.5万多),但竞争还是很激烈,基本上是6个取1个,加之参加的是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所以最后被录取者素质都还可以,一般都是35岁以下,外语较好,考前下了功夫。由于考得辛苦,入学不容易,投入也大,所以大家一开始还是很珍惜这次上学的机会,都想学些东西,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想借此换个工作。一开学那会儿,同学们上课态度很认真,很少有缺课的,尽管课都安排在双休日和下了班之后。
但这股热情渐渐被院方冷淡了下来。首先课安排得不好,还是常规一套,让人提不起劲来学。如研一第一学期的主要课程还是英语和政治,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真正的专业英语两年里都没有安排;课程设置和本科生没什么区别,从刑法、民法、经济法到宪法基本上从头到尾来了一遍,实践课和专题课几乎没有;讲课方式和本科生也差不多,教师在上讲,同学在下记笔记,等于又上了回本科(授课教师本人也是这么说的)。其次,法学院对我们这些在职研究生高度不重视,安排的授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让人失望。有的教师同学们极不满意,联合签名要求更换,教务处还不同意,认为我们在惹是生非,尽给他们添麻烦,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是学校对研究生不重视,还是法学院的教师水平本身就不行?我认为,关键是校方认识不到位,心存歧视,在校方看来,也许招在职研究生目的只是想多一条“开源”的渠道,增加一些创收,至于培养什么复合型应用人才是其次的问题。所以在安排课程和教师时能凑合就凑合,心想反正你们不就是想要一张名牌大学的文凭吗,况且你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已经很辛苦了,让你们轻松一点还不好吗,别不识趣了?但岂不知,这种放松要求实质是对我们的不重视和歧视,也是对自身的不负责。
这种不重视伤害很大。同学们也渐渐地开始缺课了,慢慢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默认了学院的一切安排,考试时也主动要求老师越简单越好了,到最后,目的和过程都变得很单一和机械上课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拿学分,拿学分是为了文凭。至于入学时的理想和激情,对学习的认真和要求,都已随风而去了。所以堕落有时是因为不尊重而产生的。
借此机会,很想对校方和法学院提些建议。教学如同生产,产品出来就已经定型了,要么是次品,要么是合格品,毕了业的硕士不可能再回炉。所以既然学校的招生计划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同学们也是正规录取,况且也交了费用,因而无论从市场经济所遵循的诚信原则来说,还是从双方履行契约合同的法律约束力来说,校方都应该高度重视我们这些在职研究生,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计划,集中最优秀的教师,采用国内外最有效果的教学方式,把法律硕士塑造出品牌来;而不能只收钱,不办事,或是糊弄事,到最后砸了自己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