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计算机系96级研究生班的70余人中,只有13人是通过考试从外校招收的,其余50余人全是清华本科的保送生。
宋霖和朱大开,两人的经历有些相似。当年同是西安交大的优秀生。在西安交大,考清华的研究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于是,两个人不约而同的加入了考研大军。
宋霖:其实,我准备考研的过程比较简单,实在大三下学期才有这个打算的,然后大四上学期开始准备,参加了二月份的考试。
朱大开:我跟他是一届的,但当时还不熟。当时也向过报本校研究生算了,但清华和西安交大在我的心目中毕竟还是不一样的。不说别的,虽然同时名校,但本科毕业找工作时就能看出明显差别来。再说,也觉得应该换个环境,在清华更开放一些,接受的信息量更大一些。
两人谈考研的口气都很平淡,这也许是因为平时工地比较扎实,复习得比较从容吧。
朱大开:我们一起上的西安交大的政治考研班。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幸运,遇上了一个好老师。发下试卷一看,好多提兜作过,那些难选的多项选择题各个面熟。真实很幸运,要不然以我的文科底子,政治怎么也上不了七十多分。
宋霖:理工科的学生怕政治可能是通例吧。我在大学里对那些哲学、革命史什么的从没好好学过,觉得就是背一些东西,一点用也没有。但通过这次考验,到明白它不是主要靠知识,而是要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哲学,对于锻炼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非常有益。说起来,倒是在考验辅导班里培养了我对哲学的兴趣。
朱大开:英语我也头疼。从1995年8月份开始准备,中间1/3的时间花在了英语上。没办法,英语靠基础,否则你只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王长喜的那本书(人大出版社)我前后作了三四遍,总算挺有收获。
宋霖:其实我觉得能靠上个班突击一下,帮你提高一大截的只有政治,其他向数学、英语,平时的基础占了大半,考试前把平时的教材再看看就行了。
专业课考试就不一样了。各校自己出题,学的不一样,出题范围什么的都不一样。计算机专业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是必选的,其他还有电路原理、数字电路、组装原理等,我们都考的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
朱大开:这门课其实很难,但觉得可能复习起来系统性较强一些,不象组装原理知识比较零散。
宋霖:这两门课西安交大和清华用的教材差不多,但讲的范围不太一样,有些难点我们删去了,要靠自己再慢慢肯出来。
朱大开:当然要先了解清华的出题方向和范围。1991-1995年清华的题我们都作过。有个同学托在清华的同学要到了,后来放在系里研究生可那边,可以去复印。当时就是这么一种共同作战的氛围。
宋霖:其实比较一下清华的题和其他学校的题,差别只是范围上的,程度上相差也不是很大。不过可能是做起来容易吧。当时靠完后大家都说做得很容易,估计能拿八九十分,但成绩下来都只有七十多分。
朱大开:清华的老师判卷比较严。所以我们那一年录取线比较低,只有340多分。上线的有15人最后招了13人。
宋霖:这13个人完全是照成绩排的,15个人中的前13人。我不知道其他系怎么样,我们系的惯例是完全照成绩公平竞争,历年如此。考硕士和博士不一样,不需要事先和导师联系。我们班里很多人考前都没有到系里找过老师。我找到过我们教研组主任,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专业的情况,录取的时候没有任何不公。
如同三年前他们一同跨入考研班一样,今天他们的案头同时摆上了GRE词汇和出国指南。也许没到一个新的环境,人生便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新的目标出现在前,于是开始新一轮的奋斗和努力。对于有些人来说,考研的经历会形成某些潜在价值凝固在他们的语言、思维中的话;如果在一个大学的图书馆里,根据一些人的神态、表情、动作方式,你一眼就能断定他们是属于“考研族”的话,那么我相信,当年的陈刚一定也属于这群人中的一个。
陈刚:说起考研,我是真的感受太多了,酸甜苦辣什么都有。这些感觉到现在都非常的强烈和清晰。常常在一个你都不知道的时刻,其中某一种感受会从脑海中翻上来,左右着你那一刻做事的方式。
我有一些宿命,也许考研的经历让我这方面的倾向更重了一些。我一直觉得我能考上,运气占了很大的成分。我的许多同学,平时在北航成绩比我好,最后没考上。是的,是那些偶然因素,那些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在对你的成败起作用。(但是,从谈下面的叙述中我们将会看到,偶然是一定和必然联系在一起的)。
是的,我这样说可能是因为我当时没有十成的信心。事实上,我在高中时的成绩就不是最优秀的。我有三个最要好的朋友,四人从小一起长大,我们说好一起考清华的研究生。那一段时间一直是我们在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没有他们我肯定不行。我们不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后来我们都考上了。
我说这些话都是跟我自己独特的经历有关的,在旁人看来也许没有任何意义。但我想,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因素,这些因素跟他们的考研指南和模拟试卷没有任何关系,区成为他们最后成功的主要原因。我们有必要去发现和把握这些难能可贵的因素。
我付出的努力也许要比别人多。大学生活的回忆是简单而刻苦的。从大二开始,我就没有那天在十二点以前睡过觉。每天早晨背着书包出去,晚上十一二点回来是习惯。我的数据结构可是在清华上的,那时候已经知道要考数据结构,上清华本科生的可能会好一些。早晨第一节的课,我每天7:00从北航那边过来。那个冬天是这么度过的。我一堂课都没有缺过,可能清华很多本科生都上的没我勤奋。就是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慢慢发现了自己的潜能,一点一点找到了信心。比如编译原理那门课,我学的比较上心(也是知道那时考研科目),后来复习时也没怎么花经历。这使我明白,只要你付出努力,就会有回报。哪怕最后考研失败了,在别的什么地方也会有回报,我相信。
信不信,在研究生考试的那几们科目上我觉得自己都能已经形成一套理论了。当然这里头细说起来就多了,很多东西只能靠自己去体会。第一天去上政治辅导班,人家就告诉我,政治这东西“背了也没用”。我自己分析,对“背了也没用”的正确理解是“光背没有用”,不是说不要背。后来证明,我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些基本原理和知识还是要花点时间去背的,更重要的是要会灵活运用这些东西去分析解决问题。当然,那些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个套子,多花点精力去钻研一下,最后也能背下来。
对于数学,我的理论是“广度覆盖深度”。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原来的基础比较差,可依靠多看一些不同的例题,多背一些公式来弥补一下。比如微积分,基本的公式可以守旧那么几条,其他的都可以在这基础上推导出来。我就不光背那几条,把一些推导和理论,还有几种典型的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都背下来了,这样考试的时候就不用花时间再去推,拿上来用就可以了。
英语唯一的办法就是“持之以恒”。我从大一开始就没有放松过,每天给一点时间,慢慢就上去了。靠考前突击作用不是太大。
武侠小说里独孤求败有句话“用过千次之后必有重复”,我觉得用在数据结构的复习上再合适不过了。数据结构非常繁难,题还之浩瀚出绝大多数科目之上。颜维敏的那本书好像一般从来没有人能把它作完。但我把其中的题一道一道解完了。当我做到最后时,突然发现其实好多题目有相同之处,回头再看看那些题远没有当初想的那么无边无际。以后再碰到其他题时,总能在它身上发现这道或那道题的影子。就是这样,一切都变得简单了。甚至最后的考试题也无出其右。(但是,常人要达到“千遍”需要多么大的坚韧和毅力啊!)
上考场的时候我并没有绝对的把握和信心,但很踏实。就向前面说过的,只要有努力就会有回报,我相信这一点。考上了很惊喜但也在意料之中。从考研中我第一次感到真正的信心,是考研的经历使我更加成熟和坚韧。这是一笔财富,就像任何磨难和奋斗都是宝贵的财富一样。有的时候我会突然觉得,给我信心的不是考上清华计算机系研究生这个结果,而是那三年多的日日夜夜的努力过程。我珍惜自己的这些努力,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也知道了处理的态度和方法。
当你的生活为一件实实在在的目标所占据所充满时,你当时所能感受到的也许仅仅是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而陈刚今天再回去看他的考研生涯时,则已经带了几分超越的意味。它的一些感受,其实已经在当时的基础上慢慢有了新的发展。是的,如果有一些东西,你真正的为之付出过心血,让它荣辱灵魂,那么它不会随时间的流逝在思想中消失,而是随着你的新的生活一起生长,被新的经历注入新的内容。
摘自:中国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