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里,从来就不乏这样一群人:他们信念坚定:一定要考上研究生!因此这些同学早早地就开始准备,从一开始进入大三,大二甚至于大一就开始未雨绸缪了。他们认为,考研准备越早,时间越长,胜算也就越大。其实,就笔者及周围人的切身体验证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准备时间过长,既容易过早进入疲劳期,又不利于知识的扩充。充分、高效的考研复习与准备时间的长短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正所谓“效率就是生命”,在最短的时间里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相反,长时间的准备会导致过早地进入疲劳期,而到了考前的11月、12月份,若正处于疲劳期或恢复期,那么之前的努力就要大打折扣了。
另一方面,有些同学准备得过早是想在指定的教材上多花些工夫,从而比别人领先一步。但是,这种花大量的时间“全神贯注”于几本教材的做法,实质上是被动地为考试而学习的应试教育的体现,限制了学习视野,不利于新知识的扩充;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查的不仅有专业知识的深度,更有综合知识的广度,所以仅仅是早早地把指定教材研读得滚瓜烂熟是远远不够的。
开始准备得过早,对于有的科目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这主要体现在政治和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上。政治考试大纲每年都会有变化,不管是命题方向、命题重点还是热点、难点问题,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且更不用说时事题了。专业课是报考学校自主命题,主观性和变动性也比较大,不但每个导师的命题风格不易把握,就是同一个导师的主攻方向、研究热点每年也不尽相同。对于这些科目的备考,只有抓住最新的动态,适时加以研究才能事半功倍;反之,若是打持久战,就会造成人力、财力以及时间的浪费,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做无用功。笔者的一位同学从大二开始就花大量时间复习某师范大学的专业课,结果两年后连指定教材都换了,她只好从头再来。
由此可见,考研准备并非越早越好,关键是平时自身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积累,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合理安排复习备考,一般在大三暑假进入初步准备和整体规划阶段即可。当然,对于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就应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