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过两次研究生入学考试,把考试经历拿出来供大家参考。
1.考硕-求其上者得其中
2000年那年,MBA热正如火如荼。我也不例外,加入了考研队伍。当时我信心很大,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过了4个月的枯燥的生活(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到12点半),在2001年1月10日终于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当考试结束后,心境就如同1月份的北京一样被厚厚的冰雪覆盖。后来分数出来了,还没达到清华大学的面试资格线。
幸运的是我的分数超过了国家MBA联考线10分。我也厌倦了灯下苦读的生活,就调剂到了我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大丈夫能屈能伸,毕竟华工也算名校。在随后的两年的MBA周末学习中,华工教授还算勤勉,但是我总感觉收获不大。也许是自己并没有花太多心思在学习上的原因吧。
2. 考博-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时间飞逝,一眨眼就到2003年了。在朋友的建议下,我打算参加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继续读管理学吗?考那个学校呢?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还是华工?我反复的问自己。为此我痛苦了好几个月。我很清楚,管理学博士入学考试非常灵活,可操作余地很大,很难被著名导师录取。这时我的铁哥到武汉来玩,他强烈建议我考计算机专业。因为我从事移动通信工作,计算机网络未来通信网络发展的方向,华工的计算机专业还算出名。而管理学是一门艺术,并不适合当作学问进行研究。虽然计算机是本人的兴趣爱好,但是从来敢想过考计算机博士。在铁哥们的怂恿下,我咬牙把上好几本管理学的大部头和上百页的读数笔记收藏起来,买来了计算机专业的经典著作。《计算机系统结构-量化的研究方法》,《计算机网络-系统研究方法》,每本都是7百多页的英文教材,看上去就让人心惊肉跳。既然下了决心,就要把书吃下肚子。从11月份开始,每天晚上挑灯夜战。虽然书很难,但是多读几遍还是可以理解的。
过了2004春节,离考试只有两个月了。我心情异常烦躁,华工网站上提供的考纲和参考书籍风马牛不相及,还不提供考纲和往年试卷。大把的题目不会做,也找不到参考答案,计算机系举目无亲。教授看了我的材料,也不太感兴趣。毕竟我是跨专业的考生,而且还是管理专业过来的(MBA专业已经臭了大街了)。看着桌子上堆积如山的参考资料,我好几次都想放弃了。还好我铁哥们在上海猛考复旦计算机专业博士之余,给了我不少鼓励(后来这个家伙没有录取,悲哉)。最终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期间在学校碰到了几个计算机学院的青年教师,听了我报考的导师,居然敬仰地看着我。怪哉。
4月份的考试日期很快到了。英语题目不太难,感觉一般,专业课感觉尚好。在随后的漫长的3个周里等待分数。期间我又打印了材料,厚着脸皮找导师-不管他喜不喜欢,至混个脸熟嘛。分数出来后,居然231(三门课程),很是高兴,逢人大吹牛皮。此时华工招生网上已经吵翻天了,据说计算机学院里指标不够,对外划线很高。我当时心存侥幸,心想231也不低,上线不会有问题,就开心的四处游玩。终于在4月的最后一天,分数线出来了,235,居然没有上线!我气得大骂,却一点办法也没有。于是化悲愤为力量去了家装广场,准备把读博士的学费用来装修房子。
在5点半的时候接到一个电话,居然是导师打来的,当场屁滚尿流。老师问我怎么不在面试名单上,我哭诉自己的遭遇,计划打算明年再考一把。老师说我的分数很高,让我到系里努力争取面试机会。铁哥们帮我分析,估计是导师报名的人少,有多的指标(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导师以严厉出名,学生见他如老鼠见了猫子),还有一线希望。
5月8日在学院里耗了一整天,签了若干份文件,还在办手续时看到了自己的排名,居然高中学院第17名及系统结构专业第4名亚元(套用范进中举原话),NND真黑。我报考的导师是正博导,有四个指标,两个给了保送,还有2个多余指标。最终我还是拿到了1个指标。真是应了一句老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分析了自己成功的因素,最主要是两点:
1.以好学的态度感动了导师;
2.以较高的分数打消了导师的疑虑,使他相信我有能力完成未来学业和研究。
3.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是导师感兴趣的学科,能为导师的研究效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祝各位学友考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