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汇集了网上的很多有价值的复习观点,我按自己的心得为大家做一个梳理、归纳和补充;
2.本文主要针对人大公管社保、公财等四个专业,并以社保专业的考研为例)
在考研科目中,专业课相对于公共课来说分值更高(专业课为150分,公共课的政治和英语均为100分),对提高研究生考试的整体分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诸多专业体现得十分明显:300:200。所以对于所谓“文科感觉”较好的同学而言,这是一次充分发挥并取得成功的绝好机会,而对于那些理科气质更重的考研者来说,则是一次挑战,不过也是一次可以弥补并获得进步的挑战机会。至于如何成功,如何进步?其中自有一些普遍的道理同大家分享。
机会是机会,我们千万不能忽略专业课复习的艰巨性。在报考如人大这类以人文社会科学著名高校的时候,最困难的往往就是专业课,通常一门专业课所包括的内容会很多,许多人往往只按大纲中列出的书单进行“专门”的复习,却忽略了那只是“参考”和命题范围的指向,而不是命题范围或者说难度本身,这一点请大家一定重视。
一、搜集专业课资料与信息
要想在专业课的竞争中获得胜利,第一步就是要搜集专业课历年考试资料和最新信息,标准就是要“准”和“全”。并且还要在“巧”上下功夫,借助外力出奇招!
1.专业课资料和信息的内容及利用
专业课的资料主要包括专业辅导书、课程笔记、辅导班笔记以及最重要的历年试题。如果这些都搜集全的话,就可以踏踏实实的开始复习了。专业辅导书是复习的出发点,可以说所有的考试的内容来源于此,但必须注意两点:第一,来源并不等于“一模一样”、也不等于现成答案(若你只会按书中要点回答,虽不算错,但高分亦难求),参考书只是方向,不是绝对的命题角度;第二,专业辅导书大都多又厚,机械化的记忆收效甚微。同时,专业课试题的重点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即使变动也有一定的波动范围,对一些重点出题领域,会来回地“不重复”考察。比如:同一章中的众多原理,一年一年挨个考察),所以仔细研究历年试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掌握出题点和命题思路,并根据这些重点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这样可以提高复习命中率。以社会保障专业,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设计为例,自从公管社保单独招生以来,至今共自主命题两年,都体现出跟劳人院迥异的命题特征:经济学思维占上风、不同于劳人社保一贯出“大”题、出“宏观”题的惯例,公关社保所的老师注意对基本理论、特别是与社会保障理论相关的经济理论的考查,更注意理论同现实问题的结合等。这些都需要大家去潜心研究。当然,对于公财和公共人力资源这两个新专业,没有前人可以借鉴,是个劣势,但也是相对的,毕竟这个劣势对报考的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所以不必太过担心。
2.专业课信息的来源
考研时有关的专业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学校内部同学之间的交流,以及类似于爱考这样的机构。毕竟考生大部分的时间应该主要放在学习上。专业课信息最重要的来源就是刚刚结束研究生考试的的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由于他们已经顺利通过考试,所以他们的信息和考试经验是最为可靠的。笔记和历年试题都可以和认识的师兄师姐索取,或者和学校招生办购买。由于专业课的考试是集中在一张试卷上考查很多本书的内容,所以精练的辅导班笔记(这方面爱考提供这样的服务)就比本科时繁多的课程笔记含金量更高。考生最好能找到以前的辅导班笔记,或者直接报一个专业辅导班,如爱考的专业课辅导班,由专业课的老师来指导复习。当然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因素,最为基础和首要的,还是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对所考课程的全面深刻的理解。这一部分在爱考提供的核心笔记中将会一一显现。
二、专业课复习的时间进度及内容安排
专业课的复习是一个长周期,不同于政治的复习方法,并且在每个人的个案中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但我认为有一个规律是可以肯定的,对于跨专业考试的同学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也就是和所在本文刊登之时,你应该至少整体复习完专业课一至两遍。而后就是进行集中复习,一般放在10月到12月初。
第一二遍复习主要是对课程的大致内容进行了解,大概要拿出一个月的时间对所有的内容进行一下梳理,最好所有的章节的大概内容都在脑中留有印象,然后才谈得上结合试题和命题的重点,把常考的知识点以及考过几遍都在书上做出标记,把这些及其周边的同类知识点作为复习的重点。
接下来的就是熟记阶段,这个阶段大概要持续两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日子里要通过反复的背记来熟练掌握专业课的知识,理清知识脉络。这一时期的主攻重点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一点尤为重要。千万不要以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就是“神侃”、“胡吹”、“凑字数”,其实任何一道题老师们都是在考察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即使应用性最强的论述或者分析题也不例外,所以请大家千万不要忽略了这关键的一步。就我所知,爱考网上会为大家提供过去成功者的专业课自制资料,是同学归纳的心得,比较有价值,建议大家参考。另外专业课的辅导班也通常会设在11月末或者12月初,如果报了串讲班,可以趁这个机会检验一下自己的复习结果,跟随辅导老师的脚步,并且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点的印象。另外,还有一个重大任务需要提醒大家,就是大量阅读专业论文,把自己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放到一些有名的文章中去检验(经过筛选的文章,我将通过爱考网为大家提供),并从中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同时还可以得到鲜活的论点和论据;最后,学习经典文献的分析和写作思路,力求通过模仿,改进自己的答题结构。一套好的答题思路和一组好的论点论据在判分中都有相当的积极作用。
考研最后冲刺的一个月里,要对考试的重点以及历年试题的答题要点(我将通过爱考为大家梳理)做进一步的熟练。并用试题进行一下模拟,掌握考试时的答题进度。专业课的命题非常灵活,有的题在书上找不到即成的答案,为了避免所答非所问,除了自己总结答案之外,还要查阅一下核心笔记或者辅导书上或者论文中是否有答案,这样得来的答案可信度也最高。在看论文和看书的过程中,除了能够获得试题的回答要点,更重要是能够从中掌握分析试题的方法,掌握如何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正确的回答问题,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另外,在专业课复习的时候还要懂得取舍。面对有限的备考时间,以及参考书众多的专业课,想要面面俱到,掌握每个知识点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我们要依据自己的优势与缺点,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把考试重点并且分值比较大的内容放在最首要的位置,而那些内容较多但分值小,考查的几率也不大的部分,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复习的次数或者干脆略去,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没什么提高余地的方面(其间取舍的办法会在核心笔记中集中体现)。
三、专业课的复习方法
专业课主要应采用多轮复习法。即过第一遍时要细、全、慢,无论你觉得多么枯燥还是如何难懂都要坚持看完。第二遍进行巩固记忆,最好做做笔记,把重点和骨架理出来,同时对较难的地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第三遍和第四遍主要是查漏补缺。
专业课的内容繁多,许多知识都要以记忆为基础的。“阅读法”是一种比较好的记忆方法,即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当作一篇故事,就像看故事一样看他几遍,记住大概的“情节”,每次重复看时就补上上次没记住或已经忘记的部分。这样经常看就会慢慢记住了,而且记的很全面。因为现在专业课考试的题目很少有照搬书本上的答案,大部分的题都要求考生自己去归纳分析总结,所以对书上的知识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对考试时的发挥很有帮助;另一种是“位置法”即以段落为单位,记住段落的前后位置。看到相关题目时,那一页或几页书就会出现在脑海里,使人在答题中不会遗漏大的要点,其中的要害是抓主干句、抓论点句(情形同英语阅读理解类似)。这两种方法都旨在让你全面整体地掌握课本的知识。这是第一步。
在这之后要做的就是提纲挈领,理出一个知识的脉络。最好的办法就充分利用专业课参考书的目录,考生可以在纸上把每一章的小标题都列上,再把具体每一个标题所涉及的知识一点点的回忆出来,然后再对照书,把遗漏的部分补上,重点记忆。这样无论考查重点或是一些较偏的地方,我们都能够一一应付。但是对于概念这种固定化的知识点,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记忆,默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我们很多同学都是不大喜欢动手,可能他们会默背或小声朗读要背记的内容几个钟头,但是不愿意写半个小时。殊不知古人所说的“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遭”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我曾经做过社会保障和公共管理学所有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梳理工作,计划通过爱考提供给大家。
要多看与本专业有关的期刊杂志与论文。经管类专业时事性很强,热点众多,信息量大,通过阅读大量专业文章,可以把握住当前的理论前沿和学术焦点,而专业课的考核内容往往藏匿于此。但对于期刊上的论文必须有较强的辨别和把握能力,因为文海如烟,若把握不慎,将会适得其反(往往一篇偌大的文章,通过有经验者的筛选,真正有直接价值的只是其中的只言片语,但也恰恰是这些只言片语造就了130分以上的高分)。
四、答题注意事项
1.要淋漓尽致地发挥。这一点与政治不同。公共课阅卷量大,没人会细看,都是踩点给分。专业课是考查你的专业素质,因此既要全面,使每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又要有深度,在每一点上都要分析得透彻、令人信服。总之,要“知无不言”,向导师展现你扎实的专业功底。
2.书写适当松散一些。专业课考试所附答题纸较多,如果写得过于紧凑,后面就留下大量空白,给人一种知识贫乏的感觉。而且由于篇幅长,写得太密让阅卷老师的眼睛很不舒服,得高分就难了。
3.不会的题目千万不要留着不写。这是我反复强调的一点。可以把与该题相关的所有材料都往上面堆,也许一点也不着边际,但没准儿老师会给你几分辛苦分。有的专业成绩出来后总体都偏低,会给考生加分,这时候你答的题就可能起一些作用。所以,要有这个理念:考试不结束就不停笔(笔者两门专业课共用人大标准答题纸16X2=32页)。
个人感觉,如能切实贯彻以上几点,并辅以科学的引导,应该能够在两门专业课中有较好的表现。祝大家成功!(作者:tubo 现为爱考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考研专业课金牌辅导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