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失败
大四的时候,准备考研究生的时候,我最害怕的就是政治,因为上高中的时候,感觉学起来很吃力,并且一点都不理解它,所以一直感觉这个东西比较深奥。
2000年七月份的时候,才买到教材,我那年用的是王晓峰编的书,因为他的书编的比较详细,而刚好感觉自己的底子又比较差。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大致看了三遍吧。从拿到书开始,一直到11月初吧,才把教材看了一遍:看第一遍的时候,真的感觉很恐惧,因为一看那本教材,特别厚,而别人又都说要想考好,你必须把它看好,并且该记的还要记好,所以感觉挺吓人的。在这个阶段,看的比较慢,主要是通读,把其中的重点的概念,还有要记忆的东西划出来,并且把一些难点尽量的去理解吧,但是说实话,我当时真是一点感觉都没有,好多东西感觉自己都理解不了,呵呵。在每一章看完后,我都把他后边附的习题做一下,我当时感觉那些习题挺有用的,有些习题可以帮助自己辨别概念,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对于第一遍的复习,我感觉有一点比较失败的就是看到邓论的时候,自己就特别着急,因为好象这个政治怎么老看不完,当时只是想把它赶快看完,所以最后特别急功近利,只是想赶快把它看完算了,有好多东西只是粗略的扫了一眼,根本就谈不上理解和记忆。
11月初开始,当时就开始再从头看,当时又开始翻前边的时候,真的感觉比较丧气,因为原来看过的,现在又从新开始看,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记住,还是很陌生。但是有一点,就是感觉要轻松些了,因为不管怎么样,已经看过一遍了,心里对政治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吧。在第二遍的时候,还是完全的看课本,但是在看的过程中对第一遍划的重点以及原来没有搞懂的东西花了较多的时间。当时我还看到同学都买了习题去做,我也去买了一本任汝芬的习题集来做,但是当时真的很受打击,因为不管单选还是多选,都错的一塌糊涂,我现在都还记得那天下午在教室里对答案时那种绝望的心情,觉得这真的不行了,不可能考上了。现在想想我比较聪明的一点是,那个习题集我没有再做下去了,而是从新开始仔细的分析教材,把一些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定义概念都分析清,然后早上再去读,把它们都背下来,这个主要是第二遍复习时候做的吧。
大概到12月上旬吧,就开始了第三遍,感觉第三遍和第二遍所做的也没有很大的区别,只不过这一遍速度稍微快一点吧,也就读读背背,并且开始记实事政治。当时到最后快考试的时候,我还是有点着急,因为发现政治中的好多东西自己还是根本没有记住。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每当你看到考试卷子,你都感觉这个政治考试并不象你想象中的那么难,也不需要你去怎么记忆,而关键的是自己要能真正的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你就比如政治经济学中有关地租的那部分,只有理解了,你才能记住,才能去答题。
最后政治考的还是比较好的,原因吧,我感觉主要是自己当时是真正的去扣课本了,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名词、概念,真正把它们弄懂了。比如哲学吧,我感觉只要把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真正的理解,你才能把那些选择题做好。另外一个方面,我感觉我当时复习的时候比较注意总结,你比如哲学吧,第一章讲的是一个总论,什么是哲学,接着几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的世界观,后边就是方法论,最后一章是有关人的价值与发展;还有你象毛思和邓论,其实它们结构上真的有点相似,都是先介绍一下这个理论是怎么产生的,然后接着是革命理论(毛思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而邓论则是社会主义革命),下面就是建设(毛思是新民主主义建设,邓论是社会主义建设)。你把这些一总结,这样在脑子里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的框架,再根据这个框架,去记忆其它比较细节的东西,这样可能比较清晰吧,你就不会把一些相似的知识弄混淆。比如毛思和邓论总共讲了几个总路线?分别是什么,这样对比着就比较好记忆。
这次在复习英语的时候,由于我在大二的暑期已经买了王长喜的指导书看了一下,所以相对比较轻松,用的时间也比较少。那本王长喜的书,比较注重基础,前几年的英语考试还有单选的,那本书编的时候是根据语法的顺序来写的,但是我当时看的时候感觉真的很吃力,你想当时他书中列举的一些往年的真题,你不要说去做,我当时连它那题干是什么意思我都弄不懂,呵呵,但是后来慢慢的坚持下来了,我想关键是要有那个耐心吧,谁都不可能一下子什么都懂的,是不是?!到2000年复习的时候,我又买了一本朱泰祺的书,但是吧,几乎我都没有怎么做,因为我发现他的书我一点都不喜欢,可能是不适合我吧,因为他是按照不同的题型来分析的,前边有好大一部分都是单选,单选后边有答案我对这个题中的一些词组的解答,但是我根本就记不住这些东西,所以也就作罢了。他的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我的做翻译的能力有了一些长进。2001年那次考试,我最害怕的就是翻译,因为我发现,这个东西可能你能够读懂,但是你就是不能用汉语把它给写出来。朱的书后边有过去十年英语翻译真题,并且后边有全文的翻译,所以我当时就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每一篇文章都全部翻译出来了,然后再和后边的答案对照,看看别人为什么那样翻译,并且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把这些文章全做完后,感觉对翻译还是有了一个深一点的认识,也大致知道该怎么去着手了。到后来,我就买了王长喜的模拟试题,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做,做完后,每套卷子我都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分析,特别是阅读,每道题弄清楚自己对了,对在哪里,错了,有错在哪里,这样做起来才有进步吧,因为你会对怎么样做这些题有一个更深入的体会,做多了,你可能逐渐的有点明白,某特定的问法,你怎样去确定答案。如果每次做都是作完了就算完事,为了做题而做题,应该不会有很大的提高。当然,这一年英语复习中最失败的就是作文,其实我作文一直都很差,但那时一直又不想写,本来打算最后背些文章,但是也没有作到,所以那年考试,我在写作文的时候还剩下一个小时,前边半个小时硬是坐在那里发愣,不知道该写什么,呵呵。
专业课考的都很差劲,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大学期间这些专业课学的太烂了;从复习考试的角度,我感觉错就错在我没有把时间安排好。当时有三门专业课,我当时真的是太紧张政治了,所以,大三暑假我基本都在看政治了。这三门中,物理化学算比较难的,我在暑期的时候看了一点,但是放假的时候学习效率太低了,基本也没有看什么。开学后,我就抓紧时间来看这些专业课,物理化学花了很长时间,说实话,也没有怎么看懂,更不用说记住其中的公式了。接着是高分子化学,原来学的时候觉得这课挺简单的,但是到自己真正要去看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也是不懂,呵呵。我把有机化学放到了最后,因为里边有好多反应要记住,担心复习的太早最后又忘了。我感觉当时错就错在自己在大三的下学期没有先好好的把这些专业课先看一下,你想,都到10月份了,你一想到考五门课程中你还有接近三门完全没有碰过,这本身在你心里就是一个负担,不管它们是简单还是复杂。从复习高分子化学开始,我心里就开始特别着急,当时和第一遍复习政治时有点相似了,就想赶快把这些书赶快看完,所以很浮躁,根本静不下心来,因为你看到这些书的时候就觉得烦,心情不好,还有这么多。所以当时看的特别漂,只能说是浏览书,而不是看书,呵呵。中间的有机化学,有一部分是一些分析技术,我当时就想,这些东西干脆就不看了,因为往年就没有考几分,今年我就不要这几分了,所以就没有看,但考试的时候傻眼了,那年有关分析测试技术的题目大概有15分,呵呵。大概到12月初的时候,总算把专业课程看完了,就拿出浙江大学前几年的专业试卷,想做一做,但是看完这些专业卷子,感觉无所谓了,因为卷子大部分我都不会做,后来就干脆把卷子扔了,又看书。但是这个时候已经不行了,每天都是特别烦,只想赶快考试,所以最后一个月,几乎什么都没有学。说实话,物理化学那年也应该不及格的,主要是有个同学弄来了串讲笔记,有几个考试中出现了原题,才免免强强及格了。
想想2001年的考试,我感觉一方面自己时间没有安排好,没有制定一个大致的时间学习计划,有时学习上很随意,每天什么时候学什么课程,心里不清楚,而每一科的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看完,心里也是没底,这样我感觉容易给人一种不确定感。不如把时间安排好,而每天自己按照计划学习,这样可能会觉得整个过程在自己的掌握中,避免浮躁与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心态太浮躁。那个时候,我们基本都已经停课了,考研的同学基本上没有开始做毕业论文,所以每天只有学习一个主题,呵呵。考研的同学每天都在拼时间,我们寝室有个家伙每天晚上都搞到两三点。时间安排上,我那个时候,晚上大概1点多睡觉吧,因为这个时候大部分同学才睡的,其实我很想早点睡,但习惯不好,有一点灯光都睡不着,而有两个家伙特别喜欢在寝室用台灯看书,所以自己不得不睡晚一点,呵呵。早上大概八点多起来,到教室或图书馆看书,但是我感觉上午根本看不到什么东西,特别是暑假,上午特瞌睡。中午吃过饭后,基本上是在桌子上睡一会,下午也感觉老是混混沉沉的,很不舒服,而晚上由于连续学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也感觉特别烦。现在想想,真的很不舒服,熬夜学习真的学不到什么东西,反而把生活弄的很没有规律,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不适合这样学习吧。
2004,平静
最重要的就是我感觉去年我心态真的很好,特别是最后那段时间,每天按照计划学习,也不想去关心其它事情,工作中即使遇到一些让自己很难受的事情,也感觉无所谓了。当然,要想自己一直很平静,也是不可能的,有时还是会有些事情回影响你的心情,但要学会调节吧,比如看看书,听听音乐。
当然,要想心情平静,你就要把时间安排好,有个计划,如果你每天学习的时候,都发现自己该看的都没有看后,心里又感觉对这次考试没底,随着考试的临近,心里可能会越来越焦虑,并且那种不确定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一直到你最后什么都不想干了。
下面我把我去年的时间安排说说,做个参考吧:
总体上,政治到十月中旬到十月底把第一遍看完了,在这里要注意制定计划时,不要把时间弄的很死板,比如在这里政治就有半个月的机动时间,你复习的时候要按照十月中旬结束来要求自己,这样你就能保证在10月底一定结束。由于这次是第三次考研了,所以这次和大四的第一遍有点区别,这次在第一遍我就注意分析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名词,概念,基本观点,复习的过程中还注意总结,每一章看完了,大致知道它的总体脉络,每科(如哲学)看完了,从总体上看看这科的结构,各个章有什么联系,各部分间的关系,当有两科有相似的概念和提法时,注意把它们做一下对比(如毛思和邓论),这样便于记忆。
专业课,我在7月中旬前就看完其中一门比较难的,因为如果把比较难的放在前边,看的时候就比较从容一点,如果最后看最难的,我感觉自己会越看越着急。当然,这中间,我先把往年的卷子先看了一下,这样能在复习的时候知道大致应该复习到一个什么样的深度,你比如我原来感觉高分子物理这门课程最难,特别是指定参考书上有好多东西讲的很深奥,但它的考试卷子却比较简单,注重一些基本的概念,所以复习的时候虽然也是全部都看,在争取都搞懂的情况下,心里自己有个标准。剩下的两门专业课,总体上是在10月初把第一遍看完。当然,看完第一遍后,看的时候我也注意避免过去那种想赶快把所有课本看完的心情,理解的还是比较透彻的。
英语开始的时候我基本上没怎么看,只是每天做篇阅读,就是那本阅读,再分析分析,因为英语吧,我感觉最重要的是坚持,即使学的再好,如果你隔两个月不碰它,再捡起来就很困难了。
第二遍我大致都是在12月初结束的,这个阶段,政治我主要是做的是任汝芬的习题,做完后,弄清楚自己错的题是错在哪里了,然后看课本,把自己错的地方的弄清楚,辨析出来。英语基本上我是从10月中旬开始,我就开始做模拟题,基本上也是做完后分析分析。专业课在这遍主要是做往年试卷,结合往年的试卷,对课本中每章涉及到的内容在详细看看,弄懂,并做个总结。你比如,我那时,先是把每一份卷子中,每一题考的是那章的内容先标出来,然后,按照课本的顺序,先把第一章的内容大略看看,然后做做对应的往年的试题,并把它们写在本子上,并且把相关的知识点也仔细看看,这样,这一遍结束后,自己就总结了一套资料。
第三遍也就最后了,当时,我英语也还在继续做一些题,并且背了一些范文。政治是又从开始看,把一些重点背背,分析分析政治的总体结构,这样脑子里大致有个体系,但是我感觉去年政治不知道怎么弄的,就是记的不太好,呵呵。专业课则主要是背第二遍总结的东西,因为我发现华工每年的专业题变化不大。当然,专业课可能不应该太依赖往年的试题,因为有的学校出题的老师可能在变化,比如去年华工我有门专业课的题变化就很大,幸好准备的比较充分。
每周的时间安排:根据自己的上课时间和总体情况,制定一个时间安排。比如我去年大致的时间安排如下面的表格,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上午 高物 上课 上课 政治 政治 高物 政治
下午 英语阅读 有机 英语其它 休息 高化 英语阅读 备课
晚上 高化 英语 政治 高物 有机 备课
可能大致是这个样子吧,我记不太清楚了,当然,有时中间一定会有因为有事耽误下来一些时间,这就要注意在安排计划时候,在保证能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下,不要把时间都填的满满的,这样一有个什么变动,你就没有时间来补充,另外就是,一般最后一个月,我都很难静下来学习,所以安排的时间,尽量保证12月前能把内容复习的差不多,最后一个月来就比较轻松,可以对以前的不足的地方再看看,以轻松的心情做最后的复习。
每天的时间安排:我大致每天七点去吃饭,吃完饭后等会图书馆开门,把书包放里边后,再出来读一会英语,回去就开始按计划看书,中间休息一段时间,只要保证上午基本有两个小时在学习就行了。中午大概12点多开始休息,下午两点半到图书馆看书,大概学两个半小时就行了。至于晚上,虽然安排的有任务,但是我一般不按照进度往前看,而是把过去用白天的时间看过的东西,再按照另外一个进度看看,坐在床上,基本上比较轻松,九点以后基本不学习了,就听听收音机,中文的或英文的。当然,在第三遍复习的时候,因为需要背大量的东西,所以早上基本六点起来,坐床上看一个小时,因为冬天,早上很安静,我感觉效果很好,因为心里很安静。时间安排上,我感觉虽然是在考研,但是也不能把它作为生活的全部,也要学会休息,因为只有休息好了,你自己对学习知识才有一种新鲜感,不然每天除了看书还是看书,很烦吧。
总之吧,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按照这个计划,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每天去努力就好了,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是不是,呵呵。
对于英语的学习,也说说我的一点体会吧。几个方面吧,阅读,听力,写作,翻译,我感觉学习英语的时候不能隔离开来,而是做为一个整体,因为你对每个方面的学习对其它方面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英语的基础是吧,就单词和语法,以及习惯的句型用法。对于单词,这是最基本的,我去年到最后才发现考试大纲要求的单词有这么多我不认识,后来又看了看,但是也没有看完,我不太喜欢照单词本记,虽然我大纲内的没有记好,但是大纲外记的有些吧,所以没有影响大局。语法也很重要,因为对一个句子,即使你单词都认识,但你照样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子,因为只有通过借助于语法和习惯用法,进行句子结构的分析,你才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翻译的时候更是这样。
听力,我感觉也没有什么诀窍,就是多听。我们对英语的理解,通常是听到英语,把它转化成中文,然后在转化成我们的意识,也就理解了,如果你不是很熟练的话,语速一快,你听第一句,没弄清楚,就在那想,你想的时候可能人家第二句已经读完了,接下来就更不行了,因为前边的你没有弄懂,后边的就不太好理解了。我听力,我感觉最主要的是听收音机提高的。当然,开始的时候我也听不懂,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就是,比如美国之音,它有时正点新闻会用,“From Washington , this is VOA news” ,大三的时候我老把VOA news听成railway news ,直到有一次参加一个英语竞赛的试前培训,才弄明白,呵呵。开始听时,我一点都听不懂,晚上11点后的慢速英语也是一样,不过坚持下来也就好了。开始不太懂的时候,可以先听听中文的,大致知道今天发生了什么事,英语的也就这些事情,所以听的时候再对照对照,你每次都能多懂一些单词,时间长了,就差不多了。这是一个主动的听力吧,不象你对着原文听英语,提高会很慢,因为你听的时候,思考不是很积极的。而听收音机时,你关心新闻,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并且一个小时内只播一次,听的时候你就会积极些,当然如果你这次听不懂,可以等下个半点接着再听,懂的就多一点。当然,如果听多了,你会发现好多新闻多是重复的。另外,听其他资料,开始的几遍尽量别看原文,知道你差不多听懂了为止。我感觉听多了,对很有帮助,因为时间长了,你就会记下那些你经常听到的句型。
阅读,做的时候,要注意分析。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对每一段,要弄清楚这一段的中心,然后把握住整文的中心,当然要特别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以及每段的开头和结尾,因为这些句子常能体现文章和每段的中心。做题的时候,要找到每个题所问问题在文中的对应部分,然后结合文章的中心,做出选择,这样保证既符合细节,又不偏离主题。我做的时候一般是排除法。平时训练的时候,做完后要多花点时间去分析自己错,为什么错误,弄清楚。另外,阅读后,对其中的一些生词可以查一下,时间长了,见的多了,就能记住一些单词。另外,对阅读中碰到的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子,一定要注意分析一下它的句子结构,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对英语的句子的特点有些认识,你象英语的句子,不管是单句还是复句,其实它的句子主干都是那么几个单词,大致有主语,谓语等,剩下的就是一些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分词短语等等,来完成整个意思的表达。分析的多了,有了认识,你写作文的时候都觉得很顺手,当然,句子结构的分析也是翻译的基础。
对于翻译,我感觉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多去训练。翻译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句子的理解,句子的表达,句子校对。理解的过程主要是根据语法和习惯用法,搞清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这样弄懂它的意思,并弄清句子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当然,理解的过程要把句子放到整个文章中去理解。表达的过程也就是选择合适的汉语,把意思写出来,这个时间要注意一些翻译技巧。校对主要是再对一些细节做一些修改。翻译这东西,你做多了,就知道怎么下手,若自己不做,即使听别人讲的再细,一点用都没有。比如,英语习惯用后置定语,习惯把状语放在句子后面,而汉语则刚好相反;英语的定语从句,根据定语从句是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差别,以及定语从句的长短,可以把它翻译成所修饰词的定语,也可以把它翻译成分句。这些只有自己做的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操作。当然,翻译中句子结构的分析是一个英语基本功,做好了,对其它都有帮助。
对于写作,我也没什么经验,我去年作为我感觉主要得益于我教专外,翻译了一些课文,所以对英语的句子特点有了一些了解,了解一些其扩句的方法,另外就是听的比较多,最后又背了一些范文。当然,背范文还是有点用的,因为好多句型都是很基本的,说不定就可以用上的。
以上是我的一些体会吧,但是这个只是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在这里说说,希望能抛砖引玉的作用吧,关键还是自己好好想想自己的情况,看看自己到底问题在哪儿,这样才能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上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