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风吹绿了校园的枝头。这边,北京的媒体在报道2002年考研辅导班排队报名的情景;那边,2001年的考研分数已经下来了。谁人欢乐谁人忧?有人漫卷研书喜欲狂,有人掩卷叹息往事伤。
他们是这样的一群人——考研族。他们的故事爱恨交加。在北京的高校,考研者分本土和北漂两派:本土派的考研群体越来越庞大,他们往往占据着天时和地利;在校园外,挤满了考研北漂派,他们像候鸟和季风一样来兮去兮。但他们都渴望留在这座城市,他们都渴望命运从此转折,他们都渴望再漫步于青青校园。
考研者的故事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一段记忆,当你打开电脑时,你会发现有那么多的考研网站,有那么多的考研故事,而大多数几经悲壮和黑色幽默。这一期的《看法》只能给你提供一个小小的思考角度,从他们的看法里生出我们的看法。
一、二、三、四,听说过,没见过,考研八千里;有的说,没的做,怎知不容易;埋着头,向前走,寻找我自己;读过来,读过去,没有根据地。想什么,做什么,是文灯和泰祺;道理多,总是说,索爱群王长喜……噢,一二三四五六七!(注:文灯、泰祺、索爱群、王长喜都是考研辅导专家)
——某考生仿崔健的歌曲而写成的《新考研路上的摇滚》
考研成败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寒窗孤影/无处话凄凉/纵使雄关亦不惧/身似铁/心如钢/北风肃杀掠考场/铃声响/断人肠/战友相顾/哽噎在胸膛看那漫山红遍时/好男儿/必自强
——一个叫大凡的考生仿作的《江城子》
……2001考研只有12天了,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键盘上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注视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自信的人更满足;而我们,则不停为你加油,加油,挥臂鼓舞!
——这是那篇传诵一时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考研版,一家考研网站给考生的关怀。
菩提:是啊,你昏倒的时候叫了任汝芬这个名字九十八次。
至尊宝:任汝芬是我老师。
菩提:还有一个名字叫林代昭的你叫了七百八十四次!
至尊宝:啊?(注:任汝芬和林代昭均为考研政治权威)
——另类《大话西游》
……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着用公司的电脑上网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下载什么考试资料被捉住,被臭骂一顿。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下载不能算偷——下载!——考研人的事,能算偷吗?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主观客观本质现象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现代《孔乙己》作者大宇凉2001年1月18日
2000年3月18日,星期六,大雨。
一封信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如飞倦了的蝴蝶在草丛中栖息。
我梦寐以求的复试通知书!
我竭力不让自己变成范进,一再告诫自己保持风度。
但在与同事微笑着打招呼的同时,心底还是狂叫一声Yeah!
——一个考生的日记
终于在一个阴沉的星期五的下午我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落泪了。对我来说,除了在101次跌倒之后再爬起来微笑着继续我的路以外,我别无选择。考研路上是一个人最孤独的时候。
——一个叫紫丁香的女生写道
北京一中校长王晋堂——研究生教育体制需要改了
考研热持续升温不仅可以从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看出来,研究生的求职人数越来越多亦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其火热程度。
很多人考研并非因为他热爱科研或喜欢学习,而是为了能在求职中多一些胜算,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无形中使高校学制延长了,而与教育应缩短学制的初衷相违。并且,这种脱离实际的学习很难产生理想的社会效益。不难想象,由此产生的所谓人才其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一定尽如人意的。
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可能造成人才浪费。现在,很多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要求研究生学历,可以由中专或职高胜任的工作却要本科。国家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的研究生呢?社会对某些学科的需求是有限的,而一个地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是如此,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材小用。这对考生本人是一种浪费,对国家也是一种浪费。
我认为,现行研究生教育体制需要改革。根本的一点就是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本科生若要报考研究生,应该再参加工作几年后,带着课题去考研,读研期间解决课题取得成果,以其成果评硕士或博士。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系学生汪玫——我为何不跻身考研大军
我是学经济的,在从事经济工作时,实际工作经验往往很重要,即便是继续深造,比如去考MBA,也需要在工作多年后且工作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考虑,否则只是纸上的理论空谈。经济不像文学,不是多看多读就可以的,在社会风浪中亲身去体验才能把理论转化为实际效果。所以,作为一个经济类本科生来说,我觉得没必要多花费几年的时间用在空洞的理论学习上。
前几天,我在报纸上还看到一条新闻,说的是女研究生就业难,再看看身边一些认识人的境况,更坚定了我一毕业后就求职的决心。我的一位学姐,研究生毕业,现正在找工作,仍旧很困难,可以说高不成低不就。小一点的公司觉得她学历太高,怕留不住;而一些大公司或国家部委则更倾向于要男生,其学历优势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更确切地说,女生考研无法收到和男生考研一样好的效果。
另外,我不能不承认不考研还有一些自身的原因。近两年,考研人数越来越多,考研越来越难,那种辛苦我是了解一二的。我们班大多数是北京的学生,不用为户口犯愁,同时由于北京人的劣根性,闲散惯了,所以周围也缺少一个考研的氛围。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苏有力——社会用人环境就这个样子
现在,人们对高学历人才越来越看重,招聘单位用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是流行一句话嘛,叫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谢绝专科生,所以我们周围的用人环境是个什么样子就可想而知了。目前,就高校生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由于本科生的大量扩招,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本科学历,所以今后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像我们学法律的学生,最终的也是最好的结果当然是进法院或者是当律师,而到达目的地的必然途径就是考研或考律。
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学历就像一张通行证,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而在很多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或是广州等地,为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就业制定了很多优惠举措,比如在涉及户口、住房、子女上学等等问题上一路开绿灯,本科生很难有这样的礼遇。
北京广播学院98级研究生张晋峰——从毕业那天起就主动失业
从大学毕业那一天,我就主动失业,是为了追逐一个梦想:通过考研改变人生。在大四以前,我不知道自己都干了些什么。快毕业了,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于是茫然之中,被卷入了考研的浪潮。
现在回想起来,考研的日子是压抑而枯燥的,但它是充实而难忘的。我每天重复着图书馆、食堂和寝室的三点一线。由于报考的是古典文学专业,我不得不每天在7点钟之前起床,背一小时的唐诗宋词,补回前三年所落下的课;上午学英语,下午学专业课,晚上复习政治。在同学们都忙于实习和找工作的时候,我过着一种单纯而平静的生活,整整半年时间。
成绩下来了,我落榜了。
基本在意料之中。再考一次。
作为失业者,目送班里的每一位同学走向各自的旅程。我的心出奇地平静,好像命运已完全在自己手中,只等来年走向新的读书地方。第二年,天遂人愿……
一转眼,研究生就要毕业了,我要真正踏入社会了。说真的,我特别怀念那段考研的美好时光。它使我在紧要关头给自己一个新的评价,只要奋斗,就有出路。
2001年考生于立邦——这道坎儿太难了
我不太喜欢别人叫我考研族,好像我们就是指着这条路才能活似的。我想,考研是改变一个人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大学时没有实现的理想和愿望可以寄托于考研,毕业后碰到的不得志和不愉快可以寄托于考研。很多单位已经把研究生作为招聘的最低门槛了。一个本科生,不是名校的、专业又不热,在北京越来越难找工作了,但研究生可以作为一块敲门砖,毕竟,咱们国家的研究生数量还是很少的。
考研是一件很苦的差事,这道坎儿比高考还要难。因为同学中的很多人已经远行了,你和别人的生活、事业差距在一天天地拉大。还有一些主观因素也在影响着这种竞争,比如,我和一个学生一起考他们系的研究生,他的导师也许就是他本科时的老师,熟门熟路,仅考前答疑这一项就比我占便宜。
毕业那阵子,很多同学既怕找不着工作,又怕考不上研,压力非常大,有的人考完后在操场上狂跑,有的人失神地在校园里流荡,有的人从楼上扔玻璃杯,让我们这样的同类人的心里也真不是滋味儿。
2001年考生刘清水——为何选这种涅槃
时针指向深夜,在一间4个人拥挤着的小屋子里,录音机里放着声音极小的高晓松的那盘《青春无悔》。考研那段日子,每天只听这盘带子;每天下班后,吃完方便面,就开始在椅子上坐上四五个小时。没想到,大学毕业几年后,我和自己曾嘲笑的考研人一样,也坐在冰冷的椅子上以同样的方式来一次涅槃。
随着考试的临近,白天繁忙的工作和晚上的复习让压抑的我快要崩溃了。为什么要考研?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动机。我已经超越了为北京户口而考研的目的,我是想拿它来给自己一张通行证?拿它来贴在自己的脸上,说我是清华或北大阵营的而挤进北京最好的写字楼或夹在美国使馆长长的签证队伍中?我说不清。
中国的学生要考几十年试,就好像科举制是一种遗传基因,人人都做范进的门生。我老是怀疑研究生(至少是文科考生)究竟能强到那儿去?本科毕业时理想的激情已经冲淡了,在没有经济收入的情况下开始琢磨着爱情、房子和工作,开始溜出去打工,开始在图书馆里玩儿命地引用别人的观点,上班还没歇过劲儿呢,人已到了而立之年。
复习时压抑、考完后撕书、看分后狂喜,这种押赌式行为应该是对考研和读研热的一个不和谐的注释吧。(杨秀梅 王正鹏 叶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