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成功的关键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经验 >> 正文 考研成功的关键

考研试卷库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研成功的关键


      热门专业并非遥不可及内容:热门专业并非遥不可及——我是怎样考取北大法律系研究生的终于从千军万马的考研大军中杀将出来,成为北京大学法律系知识产权法专业的硕土研究生,心情是何等的激动!回顾自己的考研经历,在慨叹幸运的同时,更觉得是‘决心、信心、恒心“使我登上了成功之巅。

      大学本科,我不是学法律的,而是本校的地质系。但由于从小便对法律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北大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在大学二年级时便开始辅修了法律系的部分课程,开始了我连自己都不能把握的艰苦的法学之路。但从那时起,我便下决心毕业时一定得报考北大法律系的研究生。说真的。当时对法律是一无所知,就只知道法律代表公平与正义。至于对当时各专业的情况,也没更多的了解。但是,毕竞大二才刚刚开始,时间还允许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于是,从大二开始,在我的脑海中,便没有了“星期天”的概念,平时时间大多用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星期天,我则是在法律的海洋里遨游。

      这样过了两年,到了大四,通过辅修、自学等方式,我总共学习了十几门法律课程,并且,有关考研的课程如目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说法学、行政诉讼法学、行政法学等若干课程都基本上学过了,同时还阅读了相关的一些法学刊物。但当时并不知道考研就考这些课程,而是从法律系老乡那里了解到这些课程都是学习法律的基础课程。既然是基础,那我就学吧。但由于时间所限,学得并不扎实,但令我欣喜的是,两年的学习使我学会了用法律语言来进行思维,进行表达。

      真正准备考研的时间应从大四那年算起。在这之前,虽也学过一些法律课程,但对于考研。如同做其它任何事一样,在没有经历之前,是一无所知的。我也不太爱打听有什么样的专业,每个专业招多少人,需要考些什么课程。因为我觉得,每年的情况都在变化,去年的信息对今年不会有太多的帮助。记得特别清楚的是,1996年9月3日,我刚从外地实习回校,放下行李之后,就骑上自己的破自行车赶到研究生院看早已公布的97年度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从这之后,我才初步了解了法律系的硕士点情况。当时,法律系共有17个硕士点。但被人们公认为热门的有三个专业,即经济法、国际经济法、民商法专业。虽然专业各不相同,但考研的基础课都相同,即一门是理论法学。包括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等三门课程;而另一门是应用法学,包括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等三门实体法学和三门程序法学课程,共6门作为一门课程来考试。但专业课考试范围就不太一样了。如考民商法专业,专业课只有民法学一门课程,而其它的专业,如国际经济法专业,则须考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法等好几门课程。在当时,我虽学过一些法律,但学得不多、不深、不精,而有关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的专业课程则基本上没有学过。针对这种情况,再联系我已学过的课程,我决定选择报考民商法专业。但我仔细一看民商法专业的介绍,却发现民商法专业有两个方向,一是民法学方向,二是知识产权法学方向。这两个方向的考试科目、考试范围都是相同的。但如果报考知识产权法学方向,而考生又是理工农医类本科毕业的话,可以不考理论法学,而可选考高等数学或者普通化学。原来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知识产权法专业的研究生,大多需要理工科背景!原来,知识产权法是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的应用型法律科学,并且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其它高科技密切相关,因此,它的专业性极强,在专利法领域尤其如此。我想,既然我具有理工科背景,又学习过相当的法律,何不报考知识产权法方向呢?后来的事实证明我当时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下定决心选择了方向之后,接下来的事便是准备复习了。我首先制订了复习计划。在9月至12月份,上政治辅导班,重点是跟班听课,了解政治课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以及重点和难点。等到12月中旬,再用大约1个月的时间来强化政治,针对政治课的特点,我采取了死记硬背加理解的方法。对于英语课,由于我的底子相对较好,所以在我的复习计划里,只是准备在9月初至10月中旬里集中复习一下单词及相应的语法,并且每天坚持两篇阅读昌。在临考前,再做几套模拟题,以调整自己的状态。对专业课的复习,当然得花大量的时间,因为课程较多,内容又繁杂,所以每天都得花6个小时来看,重点复习的时间还是应集中在10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最后一个月时间,在重点复习政治的基础上,对其它各门课程进行最后的冲刺。当然,复习计划可以随着复习的进行而做一些调整。后来的事实证明,由于复习计划安排得比较合理、科学和系统,因而在考研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复习考研的过程中,复习材料的选择也让我十分犹豫。眼下书店里有不少考研的复习资料,让人眼花缭乱,特别是英语,政治辅导教材更是多得很,但这些书大多粗制滥造,真正高水平的资料并不多。因此,如何在众多的考研资料中选择恰当的、适合于自己的资料便成了决定考研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政治辅导教材,我只选择了一本,即教育部的指定教材。我想,各种政治理论课教材大多都大同小异,内容也差不多。所以,只要对一本教材精心搞懂、搞透,也就差不多了。其实,当时我自己对政治科订的目标是70分。记得在考研复习的最后一个月里,我把政治教材逐字逐句地背了三遍。最后,在考试中,政治得了67分。还不算特别低吧!英语我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套教材,具体什么名字现在也不记得了,反正只记得是既有词汇,又有语法,还有专门的阅读理解训练。其实,我之所以选中这套教材,也主要是因为看中了有阅读理解一册的缘故。英语重点是阅读理解,关于词汇和语法只是偶尔看一看、翻一翻。我想,不像其它课程那样,英语更多的是靠平时的积累以及自己的基础。像语法和词汇复习,不应在极其宝贵的复习时间里占去太多。想一想,一个语法填空就那么O.5分,而为这O.5分可能得花去一周的时间,显然是极不合算的。而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既然我报考北大法律系的研究生,那毫无疑问得选用北大老师编著的教材,这肯定是最有收益的。

      在复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尤其对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知识的比较。还应该注意的是,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登载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杂志和期刊上的文章,这样有助于了解法学各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以及当前学术上争论的热门话题。

      在复习考研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即是否事先与导师取得联系。看着周围一起考研的同学都先后与导师联系上了,我心里也十分着急,但又不知道如何与导师联系。不过,我的焦急心情又逐渐平静了下来。心想,即使我与导师联系,如果考试分数不够,也不会被录取;再者,即使我不与导师联系,如果能够考第一名,在北大这种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肯定也会被录取的。其实。当时我之所以这样想。仅仅是为了自慰。这么一来,我反而下决心—:定要考专业第一名。第一名不行,至少也要第二。幸运的是,我果真以专业第一名的战绩被录取了。其实,当时我决定不事先与导师取得联系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因为怕给导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录取之后,我才知道当时与我一同报考知识产权法专业的共有100余人,但最终只有3人考上,竞争的激烈与残酷是可想而知的,当然,这是后话。

      考研复习是漫长的,艰苦的。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精神状态特别好,复习效果也不错,无论看什么东西,基本上都能理解和记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疲倦之志逐渐显现出来,心情也变得十分烦躁。特别是进入中期复习阶段以后,让人更加难以忍受,一天的时间,往往在恍惚之中就过去了。经过一天紧张的复习,晚上回到宿舍,浑身都像散了架似的,但第二天天不亮,又得早起,重复那枯燥的复习。说句实话,那时真想放弃考研,干脆早毕业,早工作算了。但复习了那么久,又于心不甘。更重要的是,自己从小立下的志向催促着我不得不一天天挺过来。正是在这种折磨中,终于迎来了考研。

      经过了三天的考试之后,神经从一种极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忽然得以解脱,反而让人受不了,我记得考完之后去医院体检,连走路时脑袋都昏昏沉沉的,双脚像飘起来一样。到目前为止,我还只有过一次这样的感觉。

      付出总有回报。当得知考研的结果时,当手捧烫金的录取通知书时,当人生又迈上一个新的起点时,又有谁能比我自己更能体会到极限的快乐呢?

      (洪民北京大学法律系)

      走走冷门又何妨?内容:走走冷门又何妨?

      ——访清华大学力学系研究生倪正东

      倪正东,男,1974年出生于桃源,1992年9月考入湖南大学力学系,1996年1月考上清华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杨卫教授,其所在的固体破坏研究实验室是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

      (1992年的夏天,命运跟倪正东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他高考得了620多的高分,却因填报志愿不当,被录取到了湖南大学力学系。倪正东回顾他的考研经历就是从那个夏天开始的。从知道考分到拿到录取通知书,这中间的心理落差是可想而知的。我那时候一心想进的是清华。那段时间心情一直很灰暗。我哥给拿了两本书来,出国介绍和托癌单词。但我想我还是应该先上清华,去感受一下那里的学习氛围和思想方法,去和第一流的老师、同学交流、学习一下。迎新大会上,我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我说四年后我一定要考上清华的研究生。“大话”一出,没有别的退路了。下了决心之后反而平静下来,安安心心读自己的书。

      和导师的联系可能比许多人都早。我从大二就开始和杨老师接触了。没有什么机缘,全靠自己的努力。大二时有一次看《十二演播室》,介绍了刚获得第二届全国十大青年科学家称号的杨卫教授,我一看,就要考杨卫老师的研究生。一有这个念头,我就给杨老师写信,说了我的情况和想法。后来我们就一直有书信往来。杨老师虽然非常忙,也常来信鼓励、指导我(看来,“机遇光顾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在倪正东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大学的学习就差不多一直为着考研的目标,临了反而不需要太多的准备了。在大学时数学和英语基础一直比较好,所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复习上。专业课有四门考试,弹性力学、振动理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都是清华自己出的题。没有上考研班,我们系主任很支持我,给我找了许多复习资料;清华本科用的教材当然是要重点看的。另外人大出的考研书和模拟卷参考价值比较大。(是不是专门研究过清华出题的规律?)那当然了。像清华的几门专业课,我觉得它对概念的理解要求比较透彻,试卷中会出现填空、选择等基本概念题。特别是弹力,有一些最基本又往往会被忽略的东西,像区分平面应力、应变,广义平面应力、应变,判断各项同性材料有几个独立的弹性常数之类,我们那一次还考了能量法解题、应力的张量解等,有的东西是原来学校没讲过的。理力考得比较活,求你会灵活地综合运用定理解题。材力嘛,面比较广,基本的重点部分差不多都考到了。因为准备得比较充分,所以考的时候没有太费力。只有政治没考好,考的东西太多了!要说我背的东西也不少,马哲、当资、革命史、时政……但是后来明白光死记硬背没用,答题时要注意把握重点,我就是答得太不清晰了。

      成绩出来,350分,不算太好,但已经上了330多分的线。清华大学力学系允许—人报三个导师。我报的是杨卫、郑泉水、扬藏珠,都是年轻又声望不低的。次报考杨卫老师的考生较多,竞争比较激烈,但我估计自己问题不大。

      然后是面试。其实也没什么可紧张的。杨卫老师人挺好,没有故意为难的意思。问了问数学、英语水平,还有实验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如实回答就行了。再聊聊自己的特长、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以后的打算什么的(不过笔者以为如果事先没有了解和准备的话,还是不要掉以轻心的好,杨卫老师的其他研究生中不乏被一直看似信手拈来的小题当场问倒的例子)。

      介绍一下我这个专业的情况吧。清华力学的固体力学专业学术力量是全国排第一的,我们实验室(破坏研究)是国家教育部的开放研究实验室(据悉:在刚揭晓的国家教育部开放实验室评选中,破坏实验室被评为小组第一)。教授可称豪华阵容,其中有—位院士(黄克智)、两位十大杰出青年科学家(杨卫、郑泉水)、一位清副校长(余寿文)。从我们实验室申请出国的话,绝对可以进全美前十名的大学。材料特性的宏微观研究一直是我们实验室这几年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发展了一些带交叉学科性质的课题,如一些节电材料、压电材料、仿生材料的研究等等。其实实我觉得如果有其它专业的基础再来研究力学的话可能更好,像杨老师本来就是学材料的。另外我到清华后很大的一点感受是觉得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不。清华很需要实验能力强的人才。

      (前不久刚揭晓的清华大学97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杨卫教授一学生的论文中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教授说他选择的是‘既聪明又勤奋、有志于身科学的学生“,同时,他也会’积极投入,以世界一流的标准,为学生设计和择有价值的题目”。目前,力学的研究已失去了五六十年代由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带来的光环效应,但是,有志气、有勇气又能付诸实现者,又何妨走一定冷门?) (陶敬采写清华大学力学系)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