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考不了的,只有想不到的”,近几年,跨专业考研的队伍愈发壮大,许多考生不仅跨考相关专业,甚至还有人进行文理科间的“大转行”。 众所周知,“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的难度系数在考研中是最大的,“剑走偏锋”,既有“满盘皆输”的危险,也可能会带来出奇制胜的效果。如何对跨专业考研的情势进行冷静的分析,并根据自身情况“对症下药”?笔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往年的考生和高校老师。 盲目跨专业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某高校2000级外语系学生小刘3年考研换了3个专业,均无功而返。大四那年她报考“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失败,见同班同学成功考上新闻专业,于是匆忙跟进,转攻新闻。可是由于以前对新闻学一无所知,第二年考研专业课成绩全军覆没。报考热门专业失利,她又转考冷门专业,第三年她选择的专业是旅游地理,可因为专业课只复习了短短几个月时间,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其实,像小刘这样赶场式跨专业考研的并非个别现象。她的动机也是考研中最忌讳的心态:投机和盲动。在没有任何知识积淀的情况下,盲目换专业只会浪费精力和时间。 分析目前跨专业考研的动机,大体有以下三种:第一,为了谋个好职业,所跨专业是热门专业,就业前景看好;第二,为了混个硕士文凭,所跨专业竞争小,门槛低,容易录取;第三,为了摆脱现有的专业背景,所跨专业是自身兴趣所在。 今年考入武汉大学金融专业的小林就属于第三类。小林高中成绩优秀,但因为高考发挥失常,被第三志愿录取,服从分配的专业是材料学。虽然这个专业就业前景不错,小林大学四年表现也不错,但从大一开始,小林就立志跨专业考研。为了能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2001年,已经工作一年的小林毅然辞职,在家备考,向自己的目标———武汉大学商学院进军。辛苦复习一年后,小林还是因3分之差与目标失之交臂。尽管很多同学、朋友对他这种跨专业考研的行为不理解,可小林考研的决心却十分坚定:“因为我很了解自己。”今年他终于如愿以偿。 据了解,由于高中阶段对大学专业不了解、高考志愿填报由父母和老师做主、高考录取服从调剂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本科专业不感兴趣或是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想通过考研改变自己的专业。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很多过来人都认为,跨专业考研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兴趣、有能力。小林说,自己之所以能够两年不工作专心备考,是兴趣在支撑着。“压力可想而知,但我一直就没有放弃过对经济的关注。”在本科就拿了经济学第二学士学位的小林深有感触:“心浮气躁、为跨而跨的功利、投机心态是不足取的,跨专业考研需要巨大的毅力。” 盲目跨专业考上以后也不轻松 某高校新闻系研究生李强(化名)正备受煎熬。由于以前没有采写编评的实践经历,而且年龄已过33岁,在媒体实习时上手很难,而且感觉非常尴尬,有些媒体的部门主任年龄都比他小。不能在媒体找到自己的位置,学术积累又有所欠缺,搞学术研究恐怕也没什么出路,而家庭又对他有很高的期许。“我感到太累了。”他告诉笔者,3年前,因为觉得做新闻工作社会地位高,就业回报高,就跨专业考研学了新闻,现在的感觉则是骑虎难下。 不仅是就业的困难,有些跨专业学生还在专业学习上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消化不良”。因为进入研究生阶段,起点就已经非常高,学生必须具备独立的科研能力。所以跨专业的学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研究生考试虽然通过了,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却暴露了“硬伤”———项目做不了,编程编不出,写科研论文不熟悉学术话语、缺乏创新思维……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负责人张志斌说,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往往是与未来职业挂钩的,切莫轻率盲目,而是应该根据自身兴趣能力和市场的长远趋势进行判断。如果仅为了混文凭,那就要考虑一下自己在时间、金钱上花费的成本值不值了。 哪些学科欢迎考生跨专业报考 目前,我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考生跨专业报考均无明确限制,某些交叉学科还十分欢迎考生跨专业报考。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新闻传播、社会学、信息管理学、生物信息工程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目的就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所以导师也愿意要不同专业的考生。“我非常赞成考生跨专业考我们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系主任方延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记者本身就是一个‘杂家’。我就是学数学出身的,一直从事新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他认为,新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型学科,培养的人才工作后可能会涉及各个领域。例如,学经济、法律等专业的学生转学新闻以后,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日后进行经济、法律等新闻报道时,他们有相关学科知识背景做支撑,更能够驾轻就熟。 清华大学化学系一位博士生导师也表示欢迎跨专业报考的同学,他认为,现在的化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了,有很多新兴的专业是学科交叉的产物,单纯学科根本无法完成。比如微电子化学、物理化学等应用型学科,都需要各个专业的合作才能有研究成果。“像学材料、物理、生物等专业的同学转专业考到我们系,就可以在学术上给我们补充新鲜的血液,填补研究上的一些空白。若让本专业的同学去补修外系考生几年才积累的知识,来完成科研项目,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不过也并非一概而论,纯理论型专业或者特别“专”的专业就不大喜欢招跨专业的考生。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郭彦林教授是专门研究钢结构的,他对于准备跨专业考他们系的考生持不赞成的态度:“有些同学对我们专业比较感兴趣,向我咨询,我都是反对的。因为本学科专业性很强,需要特别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除非你有很高的天资,笔试可能会通过,但进来以后的发展前途还是非常有限的。以后接触钢结构实际工程会遇到多方面的困难。”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主任生玉海介绍说,北大的心理学、传播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或专业每年跨专业考来的学生多一些,而纯理科的一些学科和专业考生想跨专业考取的难度就大了。 跨专业考研如何准备 跨专业考研变数大,无定规,但就大体而言,报考还是有原则和规律可循的。 就考生而言,自学能力是跨专业的必备素质。其次,就是要有较强的学习适应能力,能够较快地投入新的专业学习并熟练掌握其学习方法。再次,就是要具备一定的领悟能力。因为在短时间内消化所考专业的内容,理解比记忆、应试更重要。 就报考科目而言,学问就更多了。第一,跨专业占有优势的学科一般是数学和外语,因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首先在全国统考中就占了“便宜”。而且,理工类各门专业基础课都与数学相关,学好了数学,转经济、自动化、计算机就具有“比较优势”,基础也比较扎实。第二,相对而言,考生比较认同的规则是“理转文易,文转理难”。纯文科如历史、中文等专业更侧重于感性认识,所有专业都可尝试报考。但是文转理就不同了,高等数学就是第一个大门槛。所以,文科转理工科要慎行。 另外,转专业的方向最好遵守“就近原则”,即寻找相近专业或相关学科来跨考。最安全的方法还是找同一门类下或同一基础理论下的不同分支,如化学转药学,数学转理论经济学,电器转电子,自动控制转电信,机械转力学,土木建筑转水利工程等。总而言之,最好能够在跨考前找到专业间的“交集”。如果不是自身实力雄厚,切忌跨度太大。 另外,跨专业考研也要“投石问路”,就是说在备考时找准相关院系和导师。有的学校和院系欢迎鼓励外专业报考。另外,在查看招生简章时,也要细读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比如新闻学专业,有的导师研究中西比较,就特别欢迎外语系学生报考,因为这样在科研中就能够翻译一手的外文资料;有的导师研究方向是中国新闻史,就更愿意要历史、古典文学专业的考生。有的生物学导师做的项目涉及生物芯片制作,所以对于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考生也不排斥。 考生切莫抱有“浑水摸鱼”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据某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介绍,有些考生报考文物古籍这一冷门专业,并通过了笔试,但一到复试时,导师问他看了几本古典文献,考生立即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如果确定了报考志愿,复习时除了要吃透书本外,还要从以前的学科中转换过来,重新培养并习惯于本专业的思维方式。同时学会利用学术话语,熟练把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不能只浮于皮毛,不解精髓。复习也要得“要领”。如果条件允许,可到报考学校旁听相关的专业课程或借阅课堂笔记;查看学术期刊,了解该领域的热点、焦点、新课题等。例如,很多人认为新闻是“万金油”专业,只要把教材背下来就能考上。其实不然,新闻专业研究生考试非常灵活,考题会就现实问题对考生的新闻敏感、采写能力进行具体考查,而这些能力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得来的。有位新闻系研究生介绍说,在考研前,她每天坚持练笔,就一个新闻事件写评论、写消息,并比较不同媒体的报道以汲取经验。 同时,制订详细的复习计划也很重要。由于考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制订计划时就需要从长计议,要先入门,再循序渐进。复习时不能忽略了自己的优势专业,很多同学由于只注重专业课复习,结果恰恰是让自己擅长的英语拖了“后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