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失败者的06考研感言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经验 >> 正文 一个成功的失败者的06考研感言

考研试卷库
一个成功的失败者的06考研感言

  06考研总结

  前言有人说:失败的道路有千千万,但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去走成功者的道路就行了。

  但我认为:如果你只去了解成功的人是如何成功的,而不去了解失败者的人为何会失败,那你走的所谓的“成功之路”也很难是成功的。

  我就看了很多成功人士介绍的胜经,并且有两位考上的高人对我进行全程指导,但我最终没有成功。应该是因为我不太了解失败者失败的原因,也走进了一些误区,浪费了很多时间。

  我是个成功的失败者,虽然没考进清华的计算机学院,但还是调剂到清华的软件学院。能进清华算是成功,但是最终没考进清华的计算机学院也算是失败吧。

  以下是我06年考研这整个一年内的一些经历,以及总结的一些经验教训。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我的考研历程,以及其间的一些感受。

  第二部分:推荐了一些参考书和一些辅导班,但是还有很多好的东西我没推荐,因为我自己没用过。但推荐的应该都是经典。

  第三部分:我集中总结了经验和教训。

  第四部分:我推荐了一种复习的模式,在我今年走的“成功之路”上进行了一些修正。不过因为我自己也没走过,肯定有一些理想的东西在里面。所以仅供参考。

  一 考研历程我06年的考研历程决不能简单概括为煎熬,而是好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所做的事和感觉都大不相同。

  第一阶段:全面准备。05年3月初到05年6月底。这一阶段主要干了这么几件事:买了本《考研风雨路》看以对考研有宏观把握。经常去考研论坛看帖子学经验,同时下点有用的资料。每周去旧书地摊上淘有用的书。听些考研名师的讲座。联系上届考上清华的师兄师姐,不时上网找他们了解经验。

  从我的准备时间来看,应该是很早的。但对于考清华来说已经不早了,而且从后期来看以为复习得早而不抓紧时间,会在后期造成极大的时间不够用而导致极大的恐慌。

  总体来说我对这一阶段还算满意,至少用少量的钱淘到了所有有价值的旧书,而且联系上的师兄师姐对我全程的复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这时的心情是:准备得这么早,这样坚持下去,一定能考上的。

  不过还可以有些改进:首先,去听名师讲座其实很浪费时间,去占座去听都要花时间而且那帮所谓名师决不会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内讲出真正有用的东西,他们能做的往往是宣传自己,狂打广告,所以在其他阶段我几乎没去听过。其次,由于经验不足,在买了大量好书的同时也买了很多垃圾书,下学期还要花时间疯狂处理,有点不合算。最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从自己的各方面出发制定计划,找师兄师姐讨论计划,到踏踏实实执行计划。而不要过分依赖师兄师姐,套用他们的做法有时会损失大量的时间。而且要在不失整体性的同时保持灵活性,记住: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对这句话的体验我在最后阶段才彻底地感悟到了,那时我都没时间作书面计划了。

  第一阶段的具体复习重点应该放在:数学和英语词汇上。今年英语出得比较难,读阅读觉得生词很多,很多人甚至连选项中都有不少关键词不认识,不少没系统背过单词的人考完后都觉得考得很差,对了网上的答案,很多人觉得可能过不了小分线。

  数学我用了整个3月搞定了线性代数,看完了同济出的线代教材(很薄,而且写得言简意赅),我看得比较仔细,连书上的证明我都认真看了,而且还把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一些题的解体思路写在一个笔记本上。线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多章节的联系非常紧密,在我看完第一章同济教材做二李的《复习全书》(以后简称《全书》)后我发现有不少题和后面联系很大,就决定先把教材全看一圈再做全书。看了一周教材(每天一章),用了两周时间做完《全书》的线代部分,又听了个我大二买的盗版碟中的04年李永乐的强化班,用了一周时间。其实那个强化班和《全书》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样能再次加深印象,而且确实也有些不错的补充题和《全书》上没有的总结。

  从4月到6月底,我居然只看完高数的上册,做完了陈文灯的《复习指南》(以后简称《指南》)的相关部分。可能是大一高数没学好,加上平时上课忙,还用了不少时间准备期末考试才会这么慢吧。我打基础的方法极其耗时笨拙:是用的一边看书一边抄重点的做法,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从后期的体验来看,由于重点写得很简略导致后来有很多东西还要重新翻书,而且抄完书上的概念到后期做真题时会发现有些概念还是理解得不深。我觉得可以这样改进:看教材时把觉得重要的东西勾出来就行了,需要看时再看看,多看几遍既快又印象深刻。

  现在比较一下《全书》和《指南》:据说《指南》的线代和概率极其简单,几乎没有看的价值就没看,这两部分我就没有发言权了。《指南》的高数部分上有不少技巧,当时看时叹为观止,觉得陈文灯太牛了。但在我第二阶段看《全书》时才发现其实《指南》上有的技巧除了少数几个(一个是用表格法求分部积分,另一个是轮换对称法证明一些中值定理的题。前者很有用,而后者几乎不会命题,因为太特殊)外《全书》上都有(还有《指南》上没有的技巧和结论),而且我觉得《全书》系统性更强,特别注重知识点(有些懒人就没看书,只看了全书的知识点。我觉得还是不可取,还是应该看教材才能真正搞清楚某些知识点)。特别在多元积分那几章,我觉得《指南》很垃圾,反正我当时做完上面所有的题并总结完后,居然发现还有不少题在总结之外《全书》后才总结全。不过《全书》也有缺陷,给的不少例题很有难度,但是习题却很简单(我做了几章习题后没做了),而且例题都几乎没给类似难度的题用来练习,还好我记性不太好,后期做以前的错题还有不少不会,就又多看了几遍。后期做真题时才发现《全书》比《指南》有用得多,所以后期我都没看《指南》。

  英语我基础还算不错,大一大二没少背单词,郁闷的时候就背单词发泄一下。四六级的词汇还是比较熟,以至于看考研词汇时绝大部分都认识。所谓的核心词汇是指除去四级后剩下的考研大纲上的词汇。我当时看核心词汇也没觉得有多少生词。不过据说考研词汇考得深(事实却是如此),经常考些熟词僻义,所以我也不敢怠慢,尽量去记那些僻义。当时进入一个误区:就是考研就是个单词问题,多背单词就能搞定。到后期做真题的阅读时才发现,单词都认识,但是长难句读得太慢,加上不少出题陷阱,害得我最好一次错2个,有三年错了7个,其他基本上都错4个。

  同时就单词本身我也进入一个误区:花了整个英语复习的50%的时间背了很多本词汇书,却只有第一本是背过2遍的。我先是用了4个月左右的时间每天背《20天搞定考研词汇》,我主要是在上课时间背,我觉得专门用时间背单词很奢侈(这是个很怪异的做法,不要随便模仿),而且边背单词边听课反而不容易走神,听课效果反而好了。虽然这本书写得很简略,不少单词意思没给全,而且没有例句,甚至有不少考研的重点词汇上面没有,不过背着很轻松,它基本上奠定了我的考研词汇的基础(因为看了几遍,还手抄了所有重点词汇)。暑假我听了新东方刘畅的词汇,还看了两遍他的讲义(那种用词根词缀背单词很有帮助,当时市场上老愈只写了四六级和托福的词根词缀背单词,我就想如果他写一本关于考研的词根词缀肯定大发。没过一个月他居然真写了一本,我们寝室有7个考研,有5个都买了,不过好像他们有些人还是不太喜欢英语没背完一遍,我也没背过,所以不知道到底好不好)。为了阅读没有生词,我又用了8月整个一个月每天2小时背了一遍托福单词,手抄了上面我不会的单词,可惜后来都没时间看,其实托福单词有1/3我之前就认识。九月我背了新航道陈彩霞编的《核心词汇》,真是背不动,背了一个月才被到100页。上面例句奇多,我开始还以为能学会点例句用来写作文,后来才发现这种想法太幼稚了。十一去了趟北京,买到了传说中的蒋争写的《英语词汇的奥秘》,看了半个月看完一遍后,觉得没什么大用,后来就借给一个同学,他到考完才还我。尔后的两三个月我就背单词到考前40天,遇到一个去年英语考了80多的哥们,他说背单词没用,我也觉得确实如此,而且背单词极浪费时间,就停了,用以前背单词的时间看政治了。一直到考前我都没背过单词了。

  说实话,花了这么多时间背单词,很亏。如果再来一年,可能我还会背《20天搞定考研词汇》(从量上保证,相对好背),听新东方刘畅的词汇(能背到一些考研重点词汇,而且记得很深刻),在八月就好好背新航道陈彩霞编的《核心词汇》(从质上保证很多词汇),而且不会太注重句子,以满足阅读理解的需要为主。后期反复背《核心词汇》。至于托福和《英语词汇的奥秘》就不会看了,因为上面的单词考研的命中率很低,而且看一遍还是没什么效果。

  专业课我倒是都各看了一两章,了解了各科的难度和特点,心里大概有数了。到后期我比较了我和班上一个考北大的同学的专业课的复习情况以及考试状况才知道我其实应该在这时候起步,而且一门一门地踏踏实实复习,至少要看完一到两门专业课教材,暑假再看一到两门,这样到后期才有充足的时间做题。专业课的做题熟练度才能上来。

  政治当然没看,看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而且白白浪费时间。

  第二阶段:强化阶段。暑期到十一。很多人这时候才真正开始复习,因为从这时候开始才真正有大块大块的时间。

  总体上说,这段时间压力不小,紧迫感很强(专业课好多本书都没看,数学也只复习到一半,感觉很可能时间不够用),但是天气很闷热,有点坐不住,特别是数学复习到多元积分学和级数时,做陈的《指南》受到巨大打击,经常是做下来要么不会,要么不对。而且他给的技巧也没那么系统化,搞得我极其郁闷,每当郁闷的时候就没有继续学下去的斗志了,就选择回寝室,而回到寝室还是感觉到压力巨大,寝室其他人几乎都在玩游戏,我在第一阶段觉得游戏和电影浪费时间就把它们全部删掉了,用在考研论坛上下的东西塞满电脑(这种做法很有效,直接让我节省了花在游戏和电影上的时间),我打开电脑听新东方刘畅讲的英语词汇和政治的强化班。

  我当时的感受是:虽然压力巨大,打击无限,也要咬牙坚持,不论在自习室还是寝室,学习总是主旋律。

  这个时期具体在各科上的时间分配如下:

  数学在整个暑假复习了高数下册,但是多元积分和级数复习得不好,而且还有些没复习完,九月份又用了几天结束了高数。然后就是复习概率,先看书再做《全书》,不过感觉《全书》的概率部分题目多,而且有些偏难。看到数理统计实在看不下去了,可能是当初学得不好吧。听了姚孟臣的概率强化班,觉得学通了。后来看一篇帖子才发现姚把讲义写成一本书了:《概率与数理统计习题集的提高篇》。不过也就是买了,没来得及看就十一了。

  这一时期专业课倒是进度神速,从八月底到十月初,看完了四本专业课书的第一遍。其实不是看得快,而是用了大量的时间看,上午除了先看半小时单词帮助消化外,就是看一上午专业课,中午一般回寝听政治辅导班,下午一般看一下午数学,晚上还是看一晚上专业课到十点清楼,再背一个小时单词后睡觉。

  这一时期政治没做题,不过从八月起利用中午时间听了包仁的政经和邓三,听了任汝芬的马哲,汪云生的毛概。主要是为了以后政治复习更轻松。不过后来的经验是:政治辅导班只用听强化班,而且听任汝芬团队的就够了。而且复习在十月开始就行了,八月有点早。

  英语自以为不成问题,用每天背两个小时单词来维持感觉。还用了一些中午时间听了清华的几讲翻译,听了启航的几讲作文(都没听完),朱泰琪讲的05年完形,后来才发现其实也没有必要尝试这些。考研英语还是新东方牛,把他们的强化班听完一遍就够了。

  第三阶段:巩固阶段。十月初到十二月初。记得十一从北京回来后就进入了这一非常忙的阶段,真是百废待兴。

  数学开始进入第二轮全面复习。高数做完了《全书》,由于第一轮历时太长,很多东西又忘了,相当于重新复习了一遍。进度之慢:三天一章(一天知识点,一天题,一天总结)。感觉复习得很扎实。不过这两个月也就复习完一遍高数。

  专业课就重新看了两本书,做了一本习题。

  政治又听了一遍班,做了陈先奎的垃圾《2000题》,赵宇的《1800题》。听完任汝芬团队的班,做陈的《2000题》才知道什么叫不兼容。自以为听得很明白,甚至很多知识点能立即详细地回忆出,但做《2000题》还是错了一片,真是打击无限。《2000题》有几个值得批评的地方:一是题目太多,做完一遍就已经毅力惊人了,到后期绝对不会有时间看错题。二是有不少题目都是扣字眼,命题一点新意都没有,不具有仿真性,尽管里面也收录了一些真题。三是有些题目重复。特别是毛概部分,毛概本来就很恶心,《2000题》的毛概更是恶得没边了,我一个研友作了几十个毛概单选居然只对了3个。相比之下,赵宇的《1800题》就没这么多题,而且很多题都要转几个弯,仿真性要好不少,我正确率反而上升了。任汝芬的序列二由于不是按章节给的,我就没用。我想至少应该比陈的《2000题》好。

  英语我开始做了十几篇石春桢的《220篇》,平均每篇错一个。虽然有些生词,但完全不影响做题。读第一篇的时候差点没喘上气来,一个长句占了3行后又是一个占了3行的长句。文章虽难,但是命题比较单纯,基本上看懂文章就能选对。命题和六级很像。

  后来开始做真题了,间天一套真题阅读。先是看了考试虫的阅读手记上的技巧和新东方金威的笔记摘要(网上下的),当时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等到做题,理性总是被感性战胜,没几个技巧能用得上来。做真题时才发现当时不应该浪费时间看石春桢的《220篇》,命题风格完全不同。真题经常感觉能全对,但是每次下来一般都要错4个,好点的时候只错2个,坏的时候会错7个。不过很郁闷的一件事是:明明感觉真题阅读也是难度有限,就是没办法提高。

  阅读真题做到02年后就停了,想留三套等最后模拟用。结果后来时间紧,就只做了05年的真题,居然03和04的真题都没做,可以说是一个遗憾。

  后来就是听新东方唐静的翻译,确实讲得很好,可惜今年翻译出得很难,很多好的技巧都没用上。不过对看长难句还是很有帮助。

  第四阶段:冲刺阶段。从05年12月初到考前。这一阶段的感觉就是煎熬。

  先是因为用眼过度,眼睛疲劳,用不干净的手揉眼睛引起针眼,用特效药一周才好。刚好没两天又因为肾结石进医院住了15天。身体虚弱到极点。这20天左右心情极差,状态也不好,看专业课都恶心,就一直没看了。直接导致专业课不熟练。

  这20天主要干了以下几件事:

  把概率复习了一遍。听了姚孟臣的强化班的概率部分,做了他出的那本强化班的讲义《》,觉得很不错。到这时我才发现时间很紧,已经没时间看《全书》中概率部分的错题了。后来想想其实不应该做《全书》中的概率部分,错题都没再看一次,而且以前看的都忘了。

  听了新东方张销民的完形和新题型。做了完形的真题和新题型的大纲样题和几套模拟题。完形平均得7分,7选5一般对3个。总是感觉没什么提高。

  政治听了任汝芬团队没听完的毛概和世经,做了没做完的赵宇的《1800题》。买了任汝芬的《序列三——最后冲刺》和陈先奎的《预测100题》。我不相信押题,后来确实证明了押题是不可信的。所有的参考书都只能打到擦边球,我都没有特意背几个题,而是全面地看题,勾出重点多看几遍。结果考试时,答题之顺。陈先奎押了10个世经的题,还说要必中2个,结果边都没擦上,真是可笑。

  最后20天我已经完全进入抓狂状态了,见到什么都想狂批一顿。

  数学开始的几天特别急于求成。现在已经把上午时间给了数学看《全书》的线代,然后是做一本李永乐的《预测100题》的书,用了一周左右,线代基本上抓起来了。但是经常慌得喘不过气来,那种压抑感我想别人很难理解。后来想想越是慌效率和效果越是不好,反而放松心情了,当时想:这次不行,再来一年。

  后来就是看《全书》中的高数部分。在中午休息的时间还看了李永乐的线代冲刺班,姚孟臣的概率冲刺班中的中心极限定理的相关例题(我觉得那是个难点,虽然不是重点也要防),李正元的高数冲刺班(多元积分和级数没时间看了)。

  到1月5号起才开始从2000年的真题开始起每天一套真题。我记得做2000年的真题都不能及格,并不是题多难,而是不熟练,经常题目做到一半就被卡住了,知识点太多有点记不住了。我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因为时间实在不允许。我就把不会的题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看了,附近的知识点也看看。01年的真题刚及格,02的真题差不多80.03年的真题被两个大题卡住了,当时心情极度郁闷,就没做下去。我分析了这几年真题发现我的几个问题:一是选择题中的高数概念题比较容易错;二是线代概率虽然简单但是要做全对还是不容易;三是我的多元积分、级数、应用题还是不行,经常被卡住(这些都是不稳定因素。我先用了一下午从99年做到96年的4套题中的填空选择,发现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了。又把线代和概率的薄弱部分强行补了补就到12号了)。四是命题专家很阴险,我在查《全书》上的相关知识点时发现以前连错几次的题几乎都是真题。

  我13号上午作了05年的真题,觉得题目很简单,但是居然成绩普遍偏低,我发现主要还是知识点不熟练。所以在考数学前天晚上又把以前觉得薄弱的地方看了看,才安下心来。不过当时还是很郁闷,当时觉得多元积分和级数还是不太保,而且应用题我已经放弃了。

  果然数学今年比05年还简单,我当时看完卷子就知道今天的数学比谁分高主要是比细心。而且经过前几天做真题的经验,命题专家的阴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做每个题时我都在想命题专家在哪挖了坑,做题时打起了12分精神,每个题都特别细心地去做。不过还是有个题用了40分钟没做出来,当时思维还是不够活跃。后来才知道这个题当时是寝室一同学问过我,当时我好长时间没看那块知识点就没想,后来也没管。不过那个题我还是写了几步估计能混2分,数学被迫140起平了。

  政治我先是看了一遍任汝芬的《序列三——最后冲刺》中的形势与政策,后来考完发现一个事实虽然那帮名师很用心出模拟题,但是都会被反压题,几乎一个没中。不过那本书还是勾出了一些重点,当时我只看了重点,节约了不少时间。考试时时间紧,就凭印象答了。而且我发现如果能带着点兴趣看,再加上有意识地勾出一些重点会事半功倍,我自己也勾出几个点居然考了几分。事后上过陈先奎班的人说陈把那几点漏掉了。

  然后先看任汝芬的《序列一——要点精编》中上暑期班勾出的重点,再做任汝芬的《序列三——最后冲刺》中的选择题,然后看大题。不过他们的模拟题过难而不太具有仿真性,当时我自以为很牛了,结果还是错了一片。

  陈先奎的《预测100题》还是不错,至少大题的数量是够了。后来《30题》和《20天20题》都没买。《30题》主要是从100题中抄的所谓重点题,我一个同学背了《30题》反而觉得效果不好,陈押的题好像今年又被反押了。我没强背任何一题都是在看的时候分析答题思路,大致了解要点,其实到考前我因为没背过题特别心慌,不知道能不能答出题来。

  其实上面两本书我都没看完,因为后期为了数学,从做2000年真题开始我专门用了5天全天看数学。不过《100题的》马哲、政经、世经倒是看完了,还勾出一些自己觉得重要的。《序列三》除了毛概和世经我都看了。毛概太恶心,我主要把知识点看了一遍,做题太受打击,毛概是我考前政治最担心会出问题的一块。

  在考前的下午我用了几小时做了任汝芬的《最后4套题》的选择部分,难度和《序列三》差不多,当时最后的一次得了40分,最差的一次得了30分。当时很郁闷,不过回想这些天来对政治花了这么多功夫,我想政治应该还是有竞争力的,所以还是不太影响心情。做了这么多题也主要是为了查漏补缺。

  考政治的头天晚上我严重失眠了,本来不觉得紧张,但是心跳比平时快多了,我12点睡的,结果到两点都还没睡着(我估计的,当时不敢看表,怕更睡不着)。

  到了考场还是比较紧张,不过不慌张,用了半小时迅速搞定选择(平时做题养成秒题的习惯一时没改了,而且题目确实比较简单)。开始做大题,只有五个答题,当时任汝芬的“答全、答满、分段回答、不答白不答、不答是傻瓜”在我脑中不停萦绕。我每个题都答了很多点,答完第一题感觉很奇妙,居然有觉得有东西想些但纸不够的感觉。而且完全打消了我昨天对自己答大题能不能答出来的怀疑。考试时的状态和平时真的不同,平时看大题的想法是画出要点尽量记住,是一种完全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方式,而考试时的心境是全力以赴,想的是怎么能多得分,甚至平时有些不太会的到考场就会了。后来发现大题还是很费时间的,每个题都用了半小时,才刚好打完卷。不过感觉好极了。考试状态好得难以相信,不过我一般会做完一个题喝点水提提神,再加上考试紧张就没什么睡意了。

  英语英语我一直觉得是强项,所以最后20天也没怎么看,就听完新东方黄培辰的作文,总结了他讲的模板。居然今年的作文和2000的类似,我觉得很完美地套用了他的模板。小作文果然是书信,不过比较简单。其实英语考前我很怕作文写不完,因为我都是看了10来篇作文,都几乎没动手写过。我只写了一篇模拟题目的第一段,当时感觉比较有范文的风格,结果一看范文才发现我写的简直是垃圾,自信严重受挫,就一直没写。一直到考前的晚上才写了一篇大作文,不过感觉写得不错,以前背过的单词居然能想起来还能拼写正确。不过时间就不知道能不能够用。

  单词真是没时间背了。其实背单词的作用绝对没有我想想中的那么大,因为我阅读几乎不会因为单词看不懂文章和选项。完形我背了张销民总结的辨析词组后来做真题也觉得用处不大,写作也不敢用上太多复杂单词,乱用会扣分。但是如果有时间我肯定会再看两圈,因为熟练度高了阅读也会变快。

  新题型今年有四个,我估计还是考7选5,因为后两种出题单一且简单,没有区分度。排序题本身就不合理,没看文章的就选一个选项就一定能得2分,而有的高手看完全文,花了20分钟可能因排错一个连环全错,也很难看出水平。七选五倒是不错的题型,而且去年才出一年。不过新题型好像也不是练出来的,我做了5篇还是只能对3个,就没练过了。

  英语的一大问题是时间不够,我在考前3天用05年的题测试了一下,发现如果贪心想做好新题型可能造成其他题没时间。我新题型用了40分钟结果还是只对了3个。而且我翻译尽管经过强化班的训练,还是觉得时间很不够用,当时用了35分钟才勉强做完。当时有2个作文没写但只有30分钟了。所以我调整了做题顺序:先做完形阅读,再写作文,再做翻译,最后作新题型(实在没时间就放弃了)。

  考完政治很困,但中午时间短而且心跳还是很快就没睡着,下午依然很困。而且今年题目难度可以说是历年的最高峰。我做很多题都不敢想太久,不然肯定做不完。不过新东方的有些技巧还是比较管用,有些还是大概用上了。完形做了15分钟,阅读做了70分钟(单词熟练度不够导致阅读速度太慢),写作比较快:小作文写了10分钟,大作文写了35分钟,用了30分钟做翻译(难度很大,有2句翻译得都不太好),还有20分钟做七选五,结果今年的比较简单,用了13分钟就搞定了,最后检查出作文中几个主谓不一致。看来这样的时间安排还是比较好。

  专业课刚出院就用了十几天看了一遍专业课的书,做了历年真题,不过说实话都没多大帮助。后来因为数学就停了5天。考完了才知道专业课不是人做的,题目难度大、题量大、题目新颖不重复(可以说是偏)。不知道从哪找的题。

  考得很不理想,考完才知道师兄师姐有多牛,居然能上100,我能上九十就谢天谢地了。当时时间很紧,我都有30分没做,其他做的也有很多是半猜半做的,要是严格打分估计也就80出头。

  考完专业课我极度郁闷,不过下定决心,明年不会再考了。因为专业课永远也打不着方向,再考也有很大可能考不上,还不如早点找个工作挣钱。而且在工作中也一样能学技术,何必再浪费一年时间应试呢?

  后来想想大学四年浪费了不少时间在考试上很亏。其实应该真正学好专业课,而且主要用很多时间自学,多去实践。很多东西光是学来应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做的时候才知道到底什么是需要学习的。

  三、经验及教训经验经验一:如何延长学习时间?

  1.到人不多不少的自习室自习。人多太拥挤,还容易缺氧,甚至会造成巨大的压力。人少学习氛围不浓,甚至会造成孤独感,容易很快回寝室。

  2.买一个坐垫,甚至买两个。男生用坐垫可能很容易被大家鄙视,但是我的体验是:不用坐垫最多坐6小时就很累了,而用坐垫可以坚持到10小时以上。后期用一个坐垫坐时间长了都受不了,我又买了一个。

  3.找个研友,互相监督。找研友不是找考研伴侣,最好别找异性,首先找异性很费劲,而且绝对会分心。我很少看到成对的坚持的时间比我长。研友的关键素质是能坐,毕竟复习大多数时间是彼此独立的。不过研友很牛当然更好,可以在吃饭或学累了休息时互相促进。一般很多人都是从暑期开始复习的,那时候就应该留意了,最好在暑期结束前找到。

  4.适当午休。

  5. 听mp3.在自习室很闹、心情不好或者看书觉得恶心,但是还有学习任务没完成时,听mp3可能会有所帮助。边听mp3边学习,甚至可以在自习室摇头晃脑,只要动作不要太大影响别人学习就行。还可以干脆边听mp3,边出去走走。(不过在冲刺阶段我压力很大,觉得时间紧得没空听mp3了就没听了)

  经验二:如何在炎炎夏日静心复习?

  1.打开自习室的门。自习室可能很闷热,人又多,但是可能常常关着门。(可能是上大课关门习惯了)可以利用去厕所的时候顺便把门打开。如果门常被风吹关就用垃圾桶顶住门。

  2.准备一个毛巾。天热容易出现流汗太多以至于进眼睛的情况,去洗手间用毛巾洗脸可比就用手洗捧水方便多了。而且在学郁闷了或者困的时候就可以去洗洗脸提神。

  经验三:如何安排作息?

  1.中午最好午休。午休有以下好处:首先,饭后很困,学习效率不好,吃完饭马上去学习一会就会困,在桌子上睡不爽且不说,睡醒了还会很累。其次,从早7点坐到晚上10点,就算坐N个坐垫都会觉得很累,晚上睡觉时平躺都会觉得背和屁股很痛难以入睡。中间加个午休就可以让身体没那么难受而且可以保持一整天学习的高效率。最后,中午吃饱了回去马上睡也不舒服,可以在睡前听些考研辅导班。这样也不用专门找时间听班,可以保证学习的连续性。

  不过午休也有不好的地方:一方面,可能寝室氛围不好影响听班和午休的效果。(如其他人玩游戏或看电影把声音放出来,听班时会分散注意,午睡时可能影响睡眠质量甚至睡不着。) 另一方面,午休时间过长会缩短下午学习时间。

  所以,我一般都是吃完饭12点,回寝听班到1:30,睡到2点。这个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可以适当缩短或延长。

  2.每周至少放半天假。我当时的安排是周六下午休息。一般是饭后先听会班,再睡会,然后去洗澡,回来再听会班到晚饭时间出去学习。其实也可以完全休闲:看会电影、玩会游戏、看看搞笑的娱乐节目都无可厚非,都累了一周了。

  3.在郁闷的时候可以适当放放假以调节心情。最多放假一天,而且在寝室无聊可以听班,只是换一种方法学习。如果一周放假好几天,反而学习一两天,就不叫偶尔放松了,而是在长期的休闲中因内疚学一两天习。

  4.最好不要熬夜,12点以前最好睡觉。对我而言,一般接近12点睡,早上7点能自然醒。但是12点半左右睡,要8点才能自然醒。而且12点后的学习效率显然不高,如果学兴奋了还容易失眠,到快考试了很难把生物钟调过来。

  经验四:如何利用电脑学习而不是被电脑所累?

  我觉得这算是很简单但是很有效的经验:删掉所有游戏和电影,用考研资料装满电脑。不过要下大决心。我在4月份偶尔郁闷还会玩魔兽争霸,但是我发现玩一局动辄要1小时,要是玩RPG用时间更多。太浪费时间了,想想一个考研辅导班(比如马哲的强化班、新东方唐静的翻译强化班)才要10小时左右,就是几局魔兽。我就把魔兽争霸删掉了,直到考完才重装。要知道现在网络资源很丰富,删掉的游戏电影想要很快就能找回来,就觉得删掉也不可惜。而且要重装游戏或者上网下载都很麻烦,每次想玩或看电影就会觉得麻烦,一想还有考研辅导班没看完就顺便听班了。

  经验五:怎样安排计划?

  1.一天的日程:我一般7点多起床,加上收拾东西、吃饭、去自习室,将近8点就能正式开始学习了。学到11点多去吃饭到12点回寝室。听班到1:30,午睡到2点多,去自习室。2:30能到自习室,5点多去吃饭,吃饭到6点多,回自习室学到10点多清楼,回寝洗漱到11点,去自习室学到12点就睡了。

  2.利用黄金时间,不放弃垃圾时间。对我而言,黄金时间是上午、下午、晚上的大块时间,垃圾时间是饭后的一小时左右。

  黄金时间:(除政治外,安排正好和考研的考试时间对应)

  上午我一般就看数学,因为那个时段做数学正确率高,下午或晚上如果做数学会犯些低级错误,影响心情。

  下午我一般做英语真题或看专业课书。

  晚上8点到10点,我一般会看专业课书。

  垃圾时间:

  早饭后:背半小时单词。

  午饭后:听班睡觉。

  晚饭后到8点:看2小时政治。

  3.计划的方向要遵循,但具体怎么执行要保持灵活:也就是说不是什么时候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而是应该有个大体计划:这个月看什么?这周看什么?今天看什么?因为人往往趋利避害,比如一个人数学强而专业课很弱,那他做数学题就很顺,就愿意多做些数学题,而看专业课时就会经常受阻,甚至备受打击,就不太想看专业课。但是对强项投入再多的时间总分也不会涨几分,反而突破劣势科目会让总分大进。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如果劣势科目不好好抓,可能过不了小分线,那样就算总分过线也没用。今年英语就考得比较难,很多英语不好的考完都怕过不了小分线。

  考研是个大工程,最好分阶段,不同阶段应有不同复习重点。

  经验六:用不用在外面租房子住?

  如果寝室环境不好:寝室常年有人边看电影或边玩游戏边放音箱、有人在寝室边打牌边打闹、大多数人在找工作而且每天谈论这个话题、最坏的情况是每天寝室夜话到你生物钟不能承受的时间。在这种环境下,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出去租房子。

  租房子也有不少缺点:1.去找房子、收拾房子、搬书进去都要花不少时间。2.很花银子,我了解到的基本上每月光是房租就不低于300.3.很多租房子的人白天也都会去自习室学习,一般租的房子都在校外,这样每天从校外到校内走路会浪费不少时间。4.也有些人会呆在租的屋里,但是常常睡得多,学得少。这样租的屋反而成为考研路上的绊脚石。5.在外面住也影响和住寝室的同学在考研方面交流。

  不过建议要考外校的最好在最后一个月出去租房子住,因为即使全寝考研的难免在最后一个月比较紧张而在晚上经常讨论考研到生物钟难以忍受的境地。我就比较郁闷,在最后一个月重病两次不说,出院后寝室经常夜话到12点半左右。我开始学到12点回到寝,但是听他们聊半个小时反而更清醒常到1点后才睡得早,加上病还没痊愈,要早上8点多才能起来,这样白天的复习计划就被打乱了。后来没办法,学到12点回寝看一下如果没人说话了才进去睡,如果还在聊就继续出去学到12点半回来,一般这时候他们都会睡了,我一会就能睡着了,早上7点半就能起来了。害得我生物钟都被打乱了,到最后两天根本就没办法调整过来。

  经验七:如何在和平踢座?

  在自习室占座的书很多,但是人却很少,为了不想换教室只有选择踢座。踢座要有随时被反踢的心理准备,而如果那人来了,我的做法是立即换个座踢,而不是和那个人起争执。如果起争执反而浪费时间,而且还会影响心情。踢的时间长了,反而习惯了,有时看到空座反而不想去坐,而想去踢一个座。这就是所谓的和平踢座,这样就不怕到自习室没座了。而且有时候那个占座的会因为内疚而收书离开。

  经验八:数学、政治、英语用不用做模拟题?

  政治肯定得做模拟题以理解知识点,但是真题永远比模拟题简单很多,所以不用担心模拟题错了多少,最关键的是掌握住所有的知识点。

  数学做全书的过程也算是做模拟题了,不过全书离真题还是远得很。我做完全书后做真题才发现真题出得是何其阴险,命题专家挖了很多坑等着我们去跳。做套题还会有时间问题。但我当时由于时间很紧,连真题都没做完一遍就开始考试了。虽然400题和合工大5套题都买了,就是没时间做。就体验考研来说是个遗憾,不过对于最后的考试来说没什么损失,反而少受些折磨(据说400题相当打击人,题目难度大,而且计算量很大,小题的计算量有时甚至比大题的计算量还大)。总之,数学可以不做模拟题,不过要研究透10年真题。当然如果有时间做几套模拟题还是有帮助的。

  英语不用做模拟题,所有的模拟题都会严重失真,这样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误导解题思路。据说毕金献的模拟题难度比考研还大,考试虫的难度又比考研的低,根本无法用模拟题仿真。在题目难度不同的情况下,也没法做一整套模拟题去看能不能在考场上在3个小时内做完卷子。我留了一套05年的真题在考前3天模拟了一下,发现翻译和新题型比预计的要费时,而且新题型很难提高,在考场上就先做的作文,再做翻译,最后做新题型。这样写作文不会很仓促,能保证作文质量。我写作文时心情很好,虽然以前从来没完整地写过1篇,但是居然能在50分钟内搞定一大一小两个作文。回过头来翻译做了30分钟(今年翻译难)。还剩20分钟,做新题型,由于题简单,只用了10分钟就搞定了。剩了10分钟检查了出了作文的几个主谓一致的错误。

  经验九:是集中复习还是分多遍复习?

  集中复习是指在近几天内对某一章或某一专题看几本复习资料。比如:复习数学的中值定理证明,既看教材,又看复习指南的相关部分,还看复习全书的相关部分。这样复习的优点是在一段时间内能突破知识点,便于较全面地总结某一题型的各种解法,而且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忘记相关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缺点是:1.整个科目的复习进度会减慢,可能导致后期没时间做套题。2.如果不及时复习的话,会出现很多几个月前集中复习的知识点和总结的方法遗忘的情况。3.考研辅导书很接近,所以会造成大量的时间重复做功。有人想是不是可以重复的题直接跳过?其实辅导书上完全重复的题极少,而且在做同样类型的题目时未必能立即反应出这个题做过。再说就算是完全重复的题,再解一遍也可以加强熟练度。

  分多遍复习是指一遍的复习尽量用一本辅导书且不会过头来复习,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复习完一遍,然后可以进行第二遍,第三遍。在随后的复习过程中可以还用原来的书,或者换其他的书。优点是:在感觉上复习进度很快,可以减少以前复习过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遗忘。就算做以前的原题,也不会记得太清楚而失去做错题的价值,而且也不会感觉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太陌生。缺点是:比如开始快速复习高数上册,接着复习高数下册,再复习线性代数,再复习概率。那再复习高数上册时我敢说几乎忘得干干净净了。还有就是可能每遍复习只是机械的重复,对某些难点难以形成一整套的解决办法。

  在第四部分,我会分别给出3门公共课的安排会包含这个问题。

  教训教训一:不要贪多:

  1.有考研讲座就去听。其实很多考研讲座都是做宣传,目的是拉大家去参加考研辅导班。这个我从大二就开始有考研讲座就去听,听了一年多,有用的讯息真的不多。不过上届的师兄介绍复习经验的讲座值得去听,考外校的最好能结识他们,在复习的全程他们的经验可以让你少走不少弯路。而且那些人一般也没有谁会专门推销考研辅导书,他们说话比较公道。在暑期前,没听过的可以去见识一下那些所谓名师,但是暑期后就最好不要去听了。

  2.在网上见到好的资料就下载。我下了很多(后期有些刻碟卖的,他们的资料我都有,而且我还有他们没有的很多有用资料),但是看的不到下的的1%.而且我怀疑有不少是一帮专门做宣传的人,他们都没经历过考研,没用过辅导书,他们的话不值得信任。不过也是没办法,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也大浪淘沙般地看些帖子才能找到些有用的讯息,不过最好在暑期后就不要长时间上网了。我上网不多,也不会专门找时间上网,只是学不进去时去网上看看有什么可下的没。

  3.听很多考研辅导班。其实有用的辅导班要么可以买碟,要么可以在网上下到。我的很多英语和政治方面的辅导班都在网上下的。比如政治我有任汝芬团队的春季班、暑期强化班,还有包仁的《政经》和《邓三》的强化班,汪云生的《毛概》,还有恩波的强化班、还有陈先奎团队暑期班的录音、清华的政治强化班(视频,3g多)。英语我有新东方的春季强化班,启航的暑期强化班,王若平讲的新题型,朱泰琪的暑期班,清华的英语强化班(视频,相当占地方)。最后有用的是:任汝芬团队的暑期强化班,可以配序列一看。(春季班绝对有圈钱之嫌,只划知识点,听完没什么用)英语新东方的春季强化班很有用,英语下的其他班我大概听了几节课,觉得还是新东方的比较专业。而且听的这么多辅导班极大地减慢了我的复习进度。

  4.买了很多二手书。几乎是听过名的书都买了,甚至有些很难找到的也搞到了。比如:同济高数的第三版教材(绝版很久了)、毕金献03年的模拟卷(一个英语辅导老师推荐的,据说有很高的仿真度,卖给我的那小子说他就做了那个模拟题,英语考了70多)都在旧书摊淘到了。清华刘坤林出的《大学数学 概念、方法与技巧 微积分部分》也从师姐那弄到了。但是我看的不到10%,甚至像毕金献03年的模拟卷、清华林坤林出的《大学数学 概念、方法与技巧 微积分部分》这样的极难搞到的书都没做。可以说是个遗憾,不过确实是时间不允许。其实能把我推荐的书看透了,不用兴师动众买这么多,考完拿去卖都要花好多时间。

  由于时间有限,所以没犯做太多模拟题的错误。

  教训二:多用眼,次用耳,少用手。

  从摄取信息的效率来看,用眼最高,用耳次之,用手最次。多看几遍,绝对比写一遍快而且效率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说的看一遍,不如写一遍记得牢。

  我数学就先边看教材边抄知识点,抄了几大本,结果后来复习时,看我写的要点居然看不懂了,还得翻教材。浪费了不少时间,而且没达到效果。其实《全书》里面知识点倒是给得很全,多看几遍全书就行了。不过第一遍还是要看教材,直接看全书可能会看不懂。

  我政治把任汝芬讲的马哲的要点抄了一遍,发现和网上的《终极笔记》差不多,只是多了更多细节的东西。浪费了不少时间,不过这个倒是有点作用。

  教训三:及时复习很重要。

  我复习了这么长时间,但是总的看起来并没做多少事。比如说数学,我也就看完《指南》的高数部分,整本《全书》,《概率强化》,真题做了不到10年的,一套模拟题都没做。但是我确实花了很多时间。数学第一轮(看教材、《指南》的高数部分、《全书》的线代和概率部分)结束是8月末,但是我是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中途没有回过头来看以前看过的章节。而且9月我每天看数学很少,主要把精力放在专业课上。等我十月开始数学第二轮(看《全书》的高数部分)时,发现第一轮的高数复习的东西(包括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几乎都忘了,用3天才能完成一章。这种进度是很恐怖的,从10月到考前才100天左右。第二轮3天才能一章,就是七八十天,那做真题要10天,做模拟题的时间都没有了。

  专业课类似的情况也发生了。我八月下旬到十月中旬期间看了4本专业课的书。结果等到第二轮复习再看第一本看过的书时,发现以前看的几乎都忘了。

  当时的心理状态是:快速进行完第一轮,以接着进入第二轮。这是一种很短视的行为,就图眼前的速度,却忽视了整体速度。由于遗忘,第一轮和第二轮的直线性复习导致了大量的时间浪费。

  教训四:考前不能把任一科放太长时间不复习。

  考前的40天,我以为肾结石住进医院,从考前第40天直到考前第20天这期间我身体状况很不好,专业课看着面目可憎,就没怎么看,结果专业课的成绩很不理想。

  到考研冲刺阶段,各科都不应该放弃,要合理地分配时间,尽量每天做到都复习到各科的一些东西。

  教训五:稍答主观题,答全客观题。

  这是答政治和专业课时的一大教训。

  答政治为了响应任汝芬老师的答满、答全的号召。我在考试时,用了30分钟迅速搞定选择题后,后面五道大题我各答了将近半个小时。因为要答满,一个题起码要写400-500字左右。感觉有点像写5个小作文。本来我政治复习得相当好,加上题目比较简单,考完后感觉应该至少能上80,甚至有可能上90.结果成绩下来了才75,虽然分还算高,但是离预期的差距还比较大,有点失望。

  我后来想想,答太多,必然有不少虽然相关但是是废话的东西。阅卷老师看一个题的时间才几分钟,要他在几分钟内看着么多字,还要找出得分点。而且你和他非亲非故,当然不会好好帮你找得分点。如果再加上书写不够好,他必然心情很怀。而且写得多给他的感觉就是你不是内行,想以字数多蒙混过关。他对你的印象不好,自然每个题都会给你相应地扣点分。这样就离我的预想差了不少。

  但是我也不是完全否认答满不好。如果你觉得可以不答满而有信心答全,就不要答满。如果你觉得复习得不好,可以按照相关程度,先答相关度最高的,尽量多答。其实考试时很多时候都是想到什么答什么,那可以把先想到的但是相关性不够高的东西简略地记到草稿字上,来保证答题的相关度从高到底。

  答专业课给我的真是血的教训。无可否认,今年的题目是又偏又难,而且很耗时。数据结构(简称S)我花了15分钟左右做完2个小证明题,花了20分钟画了一个图,又画了25分钟画了另一个图。DS还剩两个程序题,我大概看了看觉得不难,但是好像也比较耗时就准备最后做。然后答操作系统(简称:OS)和组成原理。OS有几个计算题,有几个概念题,还有个关于UNIX的程序题。我做概念题的时候想多写点肯定没害处,就写了不少废话,那个UNIX的程序题也放着没做。组成原理偏得一塌糊涂,而且主要是概念题,我就又一顿狂答。等我做完回来看那3个程序题时,发现只有十来分钟了,当时比较郁闷,每个程序题都看了一会,但都看不进去了。后来只写了部分程序就交卷了,要是再多写出一个小问就能上线了。结果就是因为专业课分太低没进计算机学院的复试。

  教训六:程序题不要怕错,只要算法对就能给分。

  这是专门写给考计算机,且考DS的。我当时时间不多,很心慌,而且更重要的是怕写程序浪费时间且觉得要写程序就要写好,有点犹豫就没做完程序题。

  考研期间就没什么时间写程序了,多少会有些不熟。而且写程序哪有一次就写对的,除非程序很简单或者是背得很熟。其实考试毕竟不同平时写程序,想第一次就尽量不出错会自缚手脚,浪费时间。

  四。如果再来一年,我会这么复习:

  政治:从10月开始。资料:任汝芬团队暑期的考研强化班。任汝芬《序列一》到《序列三》。(《序列二》我没用过,用的是《2000题》,不过我觉得在《2000题》上浪费了不少时间,不值得。而且我觉得做选择题也就是为了检验知识的,能少做就少做。)

  第一阶段:边听强化班边看《序列一》(推荐饭后或不想到自习室学而回寝),听完一章后做《序列一》后的真题的选择部分。等听完一科后复习一下《序列一》勾的重点,再做《序列二》的选择部分。

  第二阶段:完成马哲、政经、毛概、邓论后,就基本上到12月了。这时候会有《序列三》可以买了。这是主要是跟着《序列三》的框架,看《序列一》再做《序列三》的选择题、主观题和《序列二》的主观题。直到考前,如果还有时间可以买本《20天20题》(陈的《全程预测100题》太多了,而且也没押中什么题。)考前做做《最后4套题》受受折磨,在考试时会感觉很爽的,你会发现考研题简直太简单了。

  注意:1. 绝对不用听《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强化班,看相关的题。因为后面有两个大题,一个是《世界经济与政治》的题,一个是另外4科的综合题。选后者一般都很好答。

  2. 《形势与政策》(即时事政治)只考10分的选择题,而且几乎没有那本习题集能命中一个题。主要是看《序列三》的时事政治的材料,自己看着觉得重要的东西就勾出来。考前再看一遍就行了,相关的题大概做一下就行。

  英语:从4月开始。资料:新东方春季强化班。新东方或者新航道的含历年真题的专题性质的书或者一本考试虫的真题,一本核心词汇。

  第一阶段:4月到暑假结束前,主要是背单词,为以后做真题做准备。如果考4、6级的时候单词背得还不错的话,建议只用背一本核心词汇(除去4、6级词汇剩下的考研词汇)。如果英语本来就比较次,甚至4、6级都没过,还是建议先背一本比较全的考研词汇书。不过建议开始先听新东方班的词汇部分,会学到不少有用的词根词缀。然后可以背一本《20天搞定考研词汇》(也可以换别的书,但绝对不推荐星火的6本书,太多几乎不考的词都有很多例句。)然后可以背一下陈彩霞的《核心词汇》。注意背单词就是为了混眼熟,绝对不能陷入对例句的无聊纠缠。要知道写作有模板,背的例句绝对不会有一句有机会用到作文中。

  第二阶段:暑假。这一阶段词汇背得应该不错了,可以进入阅读的准备工作了。我建议这一阶段可以听新东方的翻译班。因为翻译是微观阅读,通过翻译可以练破译难句的能力。

  第三阶段:九月、十月。先做9年阅读真题(最近的一年真题留给考前),再听新东方的阅读班,找到自己的不足。

  第四阶段:11月上半月。先做9年完形真题,再新东方的完形-新题型班,找本新题型的模拟题做几篇(不要超过10篇)就行,注意控制时间。找到自己的不足。

  第五阶段:11月下半月到12月中旬。听新东方的作文班,总结出模板。在此期间应该开始复习以前背过的单词了。

  第六阶段:12月中旬到考前。复习以前背过的单词,再做一遍阅读真题。考前几天把留的最后一套真题做完,安排一下考试时的时间分配。

  数学:从4月开始。资料:同济的高数教材,同济的线代教材、浙大的概率教材。陈文灯的《复习指南》高数上册,二李的《复习全书》。姚孟臣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的《概率与数理统计习题集的提高篇》。二李的《真题解析》和《经典400题》。

  第一阶段:4月。看教线性代数材,做《复习全书》的线性代数部分,听李永乐的线性代数强化班。(线代比较简单,先复习线代可以奠定信心)

  第二阶段:5月到暑假前。看教材同济高数上册,做《复习指南》高数上册。(《指南》的高数下册简直垃圾,不做也罢。)

  第三阶段:暑假到9月初。看教材同济高数下册,做《复习全书》的高数下册。

  第四阶段:9月。看概率教材,听姚孟臣的强化班,做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的《概率与数理统计习题集的提高篇》。(《复习全书》的概率部分东西太多了,看了有点浪费时间。特别是数理统计部分写得看不懂。)

  第五阶段:10月复习以前看过的线代和高数。(做以前的错题,加上《复习全书》的高数上册即可。)

  第六阶段:11月做真题。不会的知识点查漏补缺。

  第七阶段:12月听冲刺班,做400题。再看一下全书上面的相关知识点。

  清华计算机系专业课的复习思路:

  从4月到暑假结束前把殷人昆的数据结构上的程序都默写一遍。(很花时间,但是很有效,现在的题很多都是书上的程序的翻版,光看会是不够的,我今年就是吃这个亏,本来应该考得更好的)

  操作系统的那个PV题,每年必考,但是主要是生产者-消费者模型、读者优先、写者优先。看那本stallings的OS中的相关部分,默写出来。再找几个题做做就行了,别花太多时间。

  OS每年必考一个文件方面的题,而且基本上不重复,看完向勇的OS课件后多练些题就差不多了。

  计算机原理好像换出题的人了,现在的考题极其诡异,复习了也没什么用,永远抓不住考点。王爱英的书不用看(包括她的习题集,我怀疑她已经不是出题人了)

  明年的考试策略:抓住DS和OS,计算机原理尽量答完。

·网友:zsq830219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