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一个对北大有着浓厚情趣的人。2004年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我没有找工作、没有考研,只身一人来到京城,零晨3点下火车,举目无亲。
我第一个到的地方就是北京大学,在校外租房子,想看看这个学校,倾听她的每一次花开的声音。由于专业的关系,我来到光华听课,没想到就是龚六堂老师的宏观,我发现,原来这才是经济学。然后慢慢的,我听动态优化、听高级微观、听金融经济学.......我那个时候真实如饥似渴,我想我这一辈子也没有像那个时候如此用功,即使高考也没有过,更不用说考研的时候了。
过了不久,囊中羞涩,恰好光华有个老师招助理,帮他管理一个规格比较高的论坛,于是我就去应聘了。还不错,拜大学学生会主席的锻炼,这个老师很快就让我上岗,开始干活。这个论坛每年举行很多次,有很多著名的学者来,杨小楷、钱颖一........更有很多著名的企业家,杨元庆、李宁、张瑞敏.......无可否认,我学到了很多,领悟了很多。我想进入这个学校学习,成为其中一员,满足自己的北大情结的虚荣,那时候真的是这种想法。开始复习考研.......
当时金融学专业考试只考宏观和微观,而我恰好听了不少的课,所以还算顺利,等考分出来的时候,我还小喜了一把,364,能够参加加试。只可惜鬼使神差,加试以后排在18名,没有参加面试,第一次冲击失败了。当时,我的心情沮丧到极点,我认为我付出的没有得到回报,更大的沮丧在于,我的北大情结受到极大冲撞,我觉得我是有参加面试的资格的,但是却没有给我,毕竟,那一届最后有23个人通过考试录取,另有保送的,还有港台生。
我继续在光华上班,但是,生活是黯淡无光的,心情是沉重的,直到有一天。那天,我无法入眠,整个晚上都在回忆当初考研的过程。临晨2点,我来到未名湖畔,绕着湖走啊走.......我不得不相信佛的“顿悟”的存在,我望着天上的星星,看看哪一颗最像我自己,看看父亲母亲是否会看着我,看看过去的那些化作了星辰的伟人们能够说什么........
北大是什么?一所可以学到知识的地方,不是宗教式的教堂;考研是什么,考研就是我生命中的选择的一环,而不是我生命的本身;我是什么?我不是一个器物,我是一个人,我要有我自己的想法和道路,我不能仅仅为了一个情结而浪费我的时间和生命......
彻夜的思索,我似乎更加认清了自己一些。从那以后,我上班归上班,闲暇之余,我没有看考研的资料,而是经常光顾北大南门的风入松书店,还有海淀图书城的国林风。我看我想看的书,《东周列国》、《资治通鉴》、《傅雷家书》、《余华小说集》、《历史主义贫困论》、《重申自由主义》、《海子诗》、《苏格拉底的申辩》........
我很快乐,那个时候,我很逍遥。我是要进入这所学校,但是,我还需要我更多的生活,需要更多的思考的空间,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打点我自己的内心世界。
2005年的暑假,我辞职了,换了一个工作,去一个著名的IT企业认总裁助理,那就更累了,但赚钱多多了。我丰富了我的书架,丰富了居住的环境,当然,我还是准备考研。从10月份开始,我每天晚上都在灯下看书,考研的资料看一了不少,英语我觉得还是要多练,我的英语不怎么好,当时确实很令我头疼,但是后来慢慢就变好了,人民日报出版社的英语阅读120篇这本书挺不错的,大家可以看看,写写日记,由于有第一年的基础在,我顺利的考上了,人却瘦了一些,有点像高考的时候,呵呵。等两年过去的时候,我有GE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在学习,我想多在这所学校挖掘一些东西........
人生真的是阴差阳错。当你特别想得到她的时候,你努力付出,却未必能成,但不努力付出,却一定有所遗憾;而当你不再把她当作生活的全部的时候,当你开始在更高的境界上看待她的时候,她自己又来了。考研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你能领会这一点么?相信有想法的年轻人都能在别的事情上有所体会,考研又何尝不是呢?
记住吧,不要把考研作为生活的全部,那只是生命进程中的一环、是选择的一环。复习的时候一定要专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很多事情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