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的政治考卷中最有水平的一道题,就是分析论述题目的第一道。这道题目提供的资料是:某座庙宇前的石狮子被大水冲走,人们在若干年后欲找寻之,循着石狮应顺水被冲到下游的常理,却寻而不得。又有人提出,石狮厚重,不会被大水冲走,应当沉落在原来落水的原处,依此法石狮却仍不可得。一位守堤的老兵说,应当在河流的上游去找,因为石狮落入水中之后,因其厚重,河底水流的力量无力将其冲向下游,但却会击打冲刷石狮底部的细沙,由此造成狮体向上游方向的轻微倾斜,日积月累的冲刷,造成石狮位置移动到上游。这个题目的题干有几个问题,印象中第一问似乎是要求考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中的真理的相对性原理,分析关于石狮位置的三种不同观点所体现出的得与失。我大致是这样回答的:真理作为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和认识,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取得的。所以,将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所取得的真理性的认识不加区分和辨别地应用于所有的实际情况,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化的错误。前两种观点共通的错误都在于没有考察石狮所处的具体而特殊的条件,把一般情况下成立的结论用在特殊的情况上。而老兵所提出的观点的精彩之处,正在于深入掌握了石狮所处的特殊的物理条件,能不为常理所拘,得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我觉得,这道题的回答,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于真理相对性的认识去组织自己的语言,不必严格地引述红宝书的内容。也就是说,对于哲学课的备考,我们没有必要进行大量的机械性记忆,首先是要理解,辅以必要的记忆,这样才有好的效果,同时也可大大减轻记忆的负担。应试时,以自己对于核心原理的理解为基础,本着“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原则,去组织答案,如此必有所得。
我今年的应试专业课的时候,在回答一道分值为25分的评述题时,因为自己讨厌题干所提出的观点,感到思维枯涩,无以为文,导致在这道题目上失分较多。回顾起来,我在这个题目上的应试经历生动而有力地证明了哲学论述中有关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观点。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激发与闭合,对于思维的活跃抑或迟滞,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我觉得题干的观点干瘪乏味,心生厌恶,这种厌恶情绪极大地抑制了自己思维的活跃和走向,自己又没有及时地予以调节,造成在这道题上的失败。之所以讲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哲学并不枯燥,细心观察,生活中许多事情都具有哲学的意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很多观点对于我们深化对于人生的认识是有价值和启发的。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自由的认识是深刻的,它强调自由是基于主体对于必然的认识。人只能在必然性所确定的可能性空间之内来取得自身的自由。主体对于必然的认识愈加深刻,便有更大和更高程度上的自由。孔子曾自道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达到的境界,最后一个便是“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正体现了夫子在深刻地体悟到人生与社会的客观法则之后所达到的主体的高度自觉,使自己的所思所为无一不切合客观法则的要求,从而达到了”随心所欲“的高度的自由。结合我们的情况,我们考生从不得已忍受来自在上者的强制到有权利发出自己对于考试设置的呼声,并进而使之更合理,更符合培养真正的人才的原则,这在中国的国情下不会是旦夕之间就可以实现的事情,我们必须在这种必然性所确定的空间下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策略。认识到这一点,或可消减一些对于考研政治的厌恶,何况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还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学之并非全然无益。
对于考研政治,应抱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对于其中鲜有思想价值,仅有应试价值的内容,权且当作是对于我们的韧性的一种砥砺。总之,从积极处着眼,去粗存精,为前途而努力,我们必可耐其苦,成其功。
考研多艰,惟诸君善图之!
论坛来源:152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