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柳和燕园之间走过了一轮春夏秋冬,最初的新鲜与无措已无影无踪,陌生的学校、庞大的城市也温暖亲切起来。象万柳睡城里的所有居民一样,读书上网听课作报告还要挤公车,生活似乎已经没有了悬念,考研的日子——那种在压力之下充满希望奋斗的生活状态已然成了过去式,但当心情慢慢沉淀,点点滴滴的画面重新浮现时,我仍然被自己感动着。
考研的想法由来已久,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始,和许多人一样,希望用考研来弥补高考的失利。我心中的北大圣洁美丽,向往已久却没有足够的勇气选择,毕竟我本科的学校在学术上非常之一般,虽然它漂亮精致且绚丽多姿。大二快结束的时候,有位师兄考上了复旦的研究生,忽然就给了我很多勇气,整天围着他兴奋地问东问西,稀里糊涂却义无返顾地确定自己要考北大,而且是法学院。至今我都很感激他,如果不是他,或许根本不会有今天住在万柳的我。当然也很庆幸自己当初傻傻的不理智的勇气。
大三本专业(本科非法学专业)的功课很多,还有严格的实习要求,当然是没有时间系统复习,不过也就在这个时期,我利用零零碎碎的时间,搜集信息(我浏览了很多考研的网站),购买资料,制定复习计划,处理有可能影响考研的各种事情——逐渐辞掉了在社团的各种职务、过了6级、跟着上一级的同学提前修完了大四的课程等等,还大致浏览了法学核心课程的课本,偶尔也去我们学校的法律系听听课,那个时候不太注重具体的知识,只是想看看法学的老师是怎么讲课的、学生是怎么学习的,他们的思路是什么样的等等,冠冕堂皇地说就是感受他们的世界。这个阶段,虽然没有进入复习却为我考研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为对于一个跨校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能不能领会所考学校专业的要求、有没有具备该专业的学习状态非常之重要。
在大三暑假之前,我都是有可能放弃这个考研计划的,因为大四初即将确定的研究生保送我应该没有悬念,即便不报送,优秀的专业成绩和诸多的奖励也可以帮助我找到一份不算太差的工作,而且父母一直都不很赞成我这个“不稳妥”的选择。但是在那个暑假我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基础课辅导班,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来北京的那一刹那,我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并不富裕的父母为了支持我为我支付了高额的报名费和食宿费用,身后有那么多人看着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当然,更不能让自己失望,北大不一直是自己的梦想么?
很久以前在BBS上看到有人说,考北大是一种生活态度。我想,从那个暑假开始,我真正让自己走进了那种生活态度。辅导班的日程安排的很紧,天气又极热,日子过得很苦,但我很珍惜,对于一个跨校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这些信息的获得非常之重要,就是那段时间,法学的知识在我的大脑里基本成了一个体系,我体会着北大的老师注重什么,他们所认为的重点是什么等等,大概知道了自己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复习。那个时候上辅导班的人好多,大部分是知名学校法学院的学生,他们往往几人结伴而来,信心十足的样子,有时候我的确觉得有些自卑,但那仅是刹那的感觉,我在心里想,日后名正言顺坐在这里的或许是我而不是你们,还在班里发现了一个长的很想花择类的帅哥,呵呵。就是靠着这种有些阿Q有些不服气的心情,上完了辅导班,收获不少。同时,我“利用有利的地形”继续搜集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资料,曾经向北大法学院的一个小妹妹借过几次笔记,她很友善,给人很温暖的感觉,我考进北大之后有一次在图书馆碰到她,她正在准备保送生考试,已经不记得我了,也许对她来说,我只是一个不经意帮助过的人,但是对我来说,会永远心怀感激。
打道回府之后,就进入了“闭关修练”。这个阶段信息掌握的基本差不多了,于我而言,最棘手的事情已经解决了,需要的就仅仅是坚持和得当的方法。我放弃了保研,避开了同学们找工作的纷扰,一心一意过我的考研生活。11月的时候,经别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北大法学院的师姐,就很忐忑地给她打电话,其实也没问什么很专业的问题,但是她的每一个鼓励都给我一种别样的力量,巧的是,现在我居然成了她同门的师妹,平日里各忙各的也没时间在一起,但是对于她我总是抱了那种特别亲切而感激的心情。开始正式准备考研的时候一个老乡送我一盆小小的仙人掌,我就想,如果它能一直活下来,我就一定能考上,平时它被仍在角落里,也没有时间管它,偶尔想起来会浇点水。
然而它活下来了,我也考上了,以高分被录取。没有人相信,包括我自己。
考研的生活,是个很艰辛也很美丽的故事,我很庆幸我经历了,庆幸自己傻傻地勇气,庆幸自己遇到那么多可爱的,或许只是在不经意间帮助过我的人。
就业前景
北大法学院的就业前景,似乎不用多说什么,只要自己肯努力,出身和门第给你带来的绝对是正效应。在各大高校的研究生都扩招的情况下,北大法学院并未扩大研究生招生名额,这在就业市场上无疑会造成北大的是精品的影响,事实也的确如此。具体说来,理论法学学科群(法理、法制史等)的学生就业面校应用法学(民商、经济法等)稍窄,但还是有很多单位可供选择,如高校、出版社、国家部委等等,如果本人在硕士期间多修一些应用性的课程,进公司企业律所也未尝不可。有统计显示北大法学院的硕士毕业生中每年除读博、出国的外,大部分都如期与单位签署了就业协议,少数没有就业意向的也多因为就业期望值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