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通过考研,来实现自己就读于更优秀大学的梦想,因此他们成了跨校考研族。
众所周知,公共课是全国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因此,对于跨校考研族来说,能否在专业的备战上打个漂亮仗,至关重要。经过采访,笔者从很多已经跨校考研成功的“过来人”身上,总结出了些许“真经”。
这些“真经”告诉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笔记和试题的搜索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人际关系的打理;既要懂得如何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淘宝,也要知道如何充分利用师兄师姐这块宝贵资源。
搜罗专业课笔记和历年试题
对于跨校考研族来说,最大的苦恼是信息不对称,即本校生很容易获取的信息,外校生却要大费一番周折。
专业课笔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很多外校生都托人购买在校生的笔记,而一些在校生也趁机做起了这生意,开始批量复印邮购,有的甚至读研期间乃至毕业后还对此生意乐此不疲。
据介绍,通过这个途径购买的笔记,一般不会有什么质量问题,但是由于多年不更新,一些笔记可能已经无法适应新的考试要求,对考生也没有太大帮助。
其实,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一半左右的“过来人”并没有购买笔记,而是踏踏实实自己复习,用他们的话说,“少了一丝侥幸心理,多费些时间和精力。其实笔记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一背就灵,不能把宝全押在上面。”
另外是历年真题。大部分学校和院系的研招办都有邮购历年真题的业务,但问题在于,他们的最新历年真题一般都在每年9月以后面世,很多考生都等不及。
这时候,需要求助网络,一些考研网站上会贴出历年真题,但一般都不太完整;最好的方法是求助于已考取相同学校的师兄师姐,复印他们的试卷是最方便快捷的。
“别管费多大劲,一定要在决定报考哪个学校之前,找到它的历年试题。”这是“过来人”对考生的忠告。
因为,每个学校的专业课命题特点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比较注重基本概念,有的喜欢追踪学术热点,有的比较灵活,有的每隔几年会有重复出现的试题……“只有看了历年真题,你才可以衡量自己到底适合不适合这个学校的考试风格。发现不适合,这时候重新选学校还来得及。”
再者就是专业杂志的订阅。一般名校名专业所在的院系都会发行1~2本专业类期刊,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就发行《新闻与传播研究》和《国际新闻界》,这也是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必备的资料。
因为,在这些期刊上,往往会刊登这个专业的导师新近的论文,从他们的论文中,考生也许能嗅出一些出题方向或者导师的研究方向。
现在,几乎没有学校在研究生考试中只单纯考查书本知识,所以考生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除了订阅报考院校的专业期刊外,还应经常到图书馆借阅全国其他相关机构的专业期刊。
善于网络淘宝
网络为人们搜索信息提供了便捷,但是其海量的内容也很容易把人淹没在其中,有时一两个小时还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资料,而这些时间对广大考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据介绍,考研学生经常光顾的一些论坛是:考研论坛、你来我往考研论坛等,在这些论坛里,一般有各个学科和各个大学发起的讨论板块,其中的版主大部分都是各个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因此他们也会经常在各自的论坛里为广大考生提供有用的信息。
再者,考生还可以登录一些专业领域的网站,在那里不但能找到该领域的动态信息和学术热点,也可以在相关的论坛中,向一些专业人士发帖求教。
打通人脉网络
千万不要以为,开始复习考研了,就要断绝和外界的一切联系。
“那样往往会坚持不到最后就中途放弃,因为在考研的复习中,身边人的关心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首先,如果有本校的师兄师姐考取了你的目标院校,一定要和他们保持联系。从他们那里,你不仅可以获得一些备考心得、备考资料,而且可以增加一些对目标院校的了解。他们还可以为你提供更多的有关这学校的内部信息,比如有多少保送名额等。
如果你是本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么,就一定要想办法联系一两个目标院校的在读研究生。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多多少少会获得一些有益信息,至少是已经取得了心理保障。
另外,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研友,大家结成考研同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互通信息,可以缓解压力,轻松备考。
悉心揣摩导师的学术观点与倾向
要不要和导师联系?这可能是每一个跨校考研人心中的疑惑。
当然,和导师联系上,并得到他们的指点,无疑会如虎添翼。但这并不容易,有时候也不必要。因为导师一般都很忙,不可能长时间和你交流,况且很多考生即使见到导师也不知道该聊些什么,所以对备考并无多大帮助。
很多“过来人”的经验是,初试之前安心复习,获得复试资格后,再想办法和导师联系也为时不晚。
另外,在专业课的复习中,考生还需要悉心揣摩导师的学术观点与倾向,因为不同导师的观点很可能大相径庭。
遇到有争议的问题,考生最好能按目标院校主要导师的观点来回答。当然,也有一些学校比较开明,只要考生能自圆其说,不管学术观点是否与本校一致,均可以得高分。至于自己的目标院校到底是哪种态度,考生最好提前向师兄师姐打听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