㈢、技巧
①、如何看待技巧
1、什么是技巧?
什么是技巧呢,简单的说,技巧就是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能够对迅速准确的确定正确答 案的具有通用性和普遍性的解题方法。
技巧绝不是天外来客,更不是上帝赐与的馅饼,她只是在实践中通过无数次摸爬滚打摔 打出来的必杀技。
任何脱离开实践的所谓“技巧”都只是水中之花、镜中之月。
而如果这种技巧既使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而不具有通用性和普遍性的话,那么这也不 是技巧,因为本书的宗旨是保证高分,而不是寄希望于通过某一道两道题得出的一个没有通 用性、普遍性和实用性的“技巧”。
2、技巧和实力
没有会怀疑技巧和实力的关系,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是理论是一回事,应 用到实践又是一回事,正如当年的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来说是完美的,但是应用到中国实 践却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如果不是毛泽东救中国于水火之中恐怕现在的好日子还没有到来。 所以说尽管许多考生心里明明知道实力和技巧的关系,但应用到实践之中却往往偏向了 不用费太多气力的技巧方面,这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使技巧失去实力的支撑变成了空中楼阁; 当然也有考生根本不相信技巧,一味凭实力说话,不过这也可能导致一个后果就是为了成功 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影响其他专业课的学习,这不符合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 大的成功的原则。
技巧的应用必需以实力为基础,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如果你不能完全看懂考研阅读理解 的短文,那么你如何保证你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你如何保证自己一定可以拿到阅读满分? 保证英语过关?
本书绝不主张赌博,本书主张的是把成功、把命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3、技巧的立足点
如果说实力是一把长剑的话,那么技巧就是长剑的锋刃,离开锋刃的长剑还可以使用, 既使那需要更多的气力;而离开长剑的锋刃却没有存在的价值。剑之不存,刃在安在?
所以说技巧的立足点在于自身的实力,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是超越常人的人,断 绝我执,克欲信己,这样才能给技巧一个强大的实力支持,反过来说,技巧也才能得到更好 的发挥。
因为许多技巧也只有到了一定的实力水平之上才能运用的更心应手,而实力不够的结果 正如强要一个三岁小孩挥动五十斤的大锤,欲速则不达呵。这都是技巧的误区,至于技巧应 用的中道我们在后面专门讨论。
②、技巧的两大类——真技巧和伪技巧
这里技巧的分类是从是否有用是否为总则服务的角度来划分的,有的技巧虽然听起来有 道理,但却和总则(即直接依据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背离,这样的技巧在某些模拟题 中可能适用,但却难以适应难度更高的考研真题。所以技巧可以分为两大类:实用的“真技 巧”和华而不实的“伪技巧”。
实用的“真技巧”指的是有助于迅速排除干扰项或澄清思维的方法,如在绝大多数情况 下符合短文中心思想的选择项都是正确的选择,除非有题问陷阱的干扰项。
华而不实的“伪技巧”是指从个别题目而来或从字面分析得来的不具有普遍性的,似乎 带有某种规律性的方法。如许多考研高手宣扬的“some判断法”,认为选项中只要出现了含 有“some”一词的选项就一定是对的。而这的确在前几年的考研真题中得到了验证,或者说 因为真题而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规律”,但这却仅仅是一种偶合,而不是真正放之任何真题都 适用的规律性的技巧,所以连续几年来的考研阅读真题中很少出现“some”这个单词,既使 出现也是作为一种人为的有意识的干扰项。
再比如说,笔者也绝不相信某些大师所说的是“体现否定的是答案”这一类粗糙的技巧, 因为这些技巧根本来说都是从答案导技巧,而不是从技巧导答案,一旦没有推导出来,他们 也可能自园其说。但笔者却信奉的以技巧来验证答案的准确与否,而绝非从(偶然的)答案 推导不实用的伪技巧。任何人都可以从给定的答案说出一大篇道理来,但如果给定一道题目, 大多数人却无法从他们的这些技巧推导处正确答案,其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毁人前途了。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实用的“真技巧”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解题思路,退一万不说,既使 她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她也绝不会害人,绝不会干扰你自身实力的发挥。而华而不实的“伪 技巧”既使蒙对了也是运气,而一旦运气离开了你,那你的前途就握在了不可知的上帝手里, 而不会在你自己手里了。
③、不可不知的实用技巧
1、“中道”——技巧应用的核心
我们以1996年的一道考研真题为例: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might be ____.
{A} Inventive Mind
{B} Effective Schooling
{C} Ways of Thinking
{D} Outpuring of Tnventions
什么是中道呢,就是既不前进半步也不会退后半步,一个词“恰当”。对于这个例子来说,选项B和D范围太窄太具体,而选项C范围太宽,显然进一步到C落下悬崖,退一步到B或D掉进陷阱,恰当的表达中心思想的只有A。所以说对于技巧的应用也是一样,太左或太右都是绝不可取的。
2、“正确≠答案”——大多数考生的误区
我们以1993年的一道考研真题为例: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
{A} an approach to patents
{B} the application for patents
{C} the use of patents
{D} the access to patents
从全篇短文来看四个选项都有道理,可以说都是对的。但是正确绝不是最优,而大多数 考生往往面对这种局面不知所措,难以从中选出正确的选项。上述的例子还只是比较简单的 比较,偏重于四个单词的细微区别,而现在考研的难度日益加大,这种正确不等于最优的选 项绝对会越来越多,分辩将会越来说难,所以在看懂全文的基础上时不是在心里提个醒,别 一小心掉进了陷阱。
3、“主旨≈答案”——体现文章主旨的往往是答案,但要看清题问中的陷阱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围绕着中心思想展开论述的,所以说既使是细节也往往是中心思想的 体现,不过也要小心题问中的陷阱,正如前面所论述的题问陷阱,有时候一不小心白白丢掉 两分,岂不可惜?
我们以1996年的一道考研真题为例: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infer that ____.
{A} reasoning has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devate
{B} creationists do not base their argument on reasoning
{C} evolutionary theory is too difficult for non-specialists
{D} creationism is supported by scientific findings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本题考的是infer,而不是字面含义的总结。本文的主题思想就是对 creationists的批判,从四个选项来看,只有B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在文章中也有直 接的依据,所以答案只能是她了。
我们再来看看1998的一道真题:
What the author tries to suggest may best be interpreted as ____.
{A}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B} "More haste, less speed"
{C} "Look before you leap"
{D}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考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选项A“覆水难收”,选项B“欲速则不达,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选项C“三思而后行”,选项D“笑到最后才是最好”。本文的主题论述 的是建造大坝之前要多方考证,否则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答案是C。
如前所述,题问陷阱是主题是答案的克星,前述例子中考的是“currently”而不是考
“should、could”,在应试时更要小心。
4、“似是而非,半段正确”最可怕
我们先来看看1998年的一道真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Environmentalists were blamed for antiscience in an essay.
{B} Politicians are not subject to the labeling of antiscience.
{C} The "more enlightened" tend to tag others as antiscience.
{D} Tagging environmentalists as "antiscience" is justifiable.
这是一道设计非常巧妙的考题,据说当年答对本题的考生不到5%,因为这道题考了太多 的细节,而且每一个选项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更何况本题如果以中心思想来判断的话是非 常难的,因为选项中本身就暗藏着陷阱。本题的直接依据是文中的这样一句话:But surely that does not mean environmentalists concerned about uncontrolled industrial growth are antiscience, as an essay is US News & World Report last May seemed to suggest。
这里提醒所有考生注意一点:当你感觉到每一个选项似乎都对、都不对的时候千万要回 头再看看那些你认为一定不正确的选项,也许一个小小的留意就可以让你轻易拿到两分,而 且是和别人拉开差距的两分。本题的关键是A项中的短语in an essay,这个隐藏在角落里的 小东西直接决定了答案是A。
我们再来看看1992年的一道真题: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a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would ____.
{A} prevent the sun's rays from reaching the earth's surface
{B} mean a warming up in the Arctic
{C} account for great changes in the climat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 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s surface
本题的答案是D,尽管D看起来太短了一点太直接了一点,这一点令许多大师高手认为的 答案应当复杂化深刻化的感觉不快。我们现在看看为什么C不对,因为C也有直接依据:Also, the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would lead to great changes in the climat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possible resulting in an alteration of the earth's chief food-growing zones。因为 carbon dioxide导致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s surface,那当然也可能导致great changes in the climate。也就是说单单从短文的角度来说选项C是正确的,不过短文中的great changes in the climate却是未来的推测,不是现时的影响,所以选项C是一个似是而非不符 合题意的选项,错。
5、“近义替换≠照抄原文”——照抄原文含义肤浅的选项一般不会是正确选项,但有时表面肤浅而内涵深刻的选项却是答案
我们可以想见,出题者的目的是设定最难的系数,让考生无从适从,而绝不会轻易的送 给你两分,那么从反面来说,那些照抄原文的、仅仅是从字面推导的肤浅的意思的选项应当 不会是答案。但是我们在处理这个技巧的时候,要记住任何时候“依据”都是处于绝对的最 高的位置的,所以正确的选项又绝对不能脱离开“依据”,所以往往“近义替换”的选项是答案。
我们先来看看1993年的一道真题: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infer that real happiness of life belongs to those ____.
{A} who are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B} who are higher up in their social status
{C} who prove better than their fellow-compeitors
{D} who could keep far away from this competitive world
显然选项A、B、C不仅是并列项,而且太具体、太片面、含义太肤浅,相对而言,选项 D含义深刻,而且和“直接依据”中的“competitor”表达的意思是近义替换,所以答案就是 她了。
不过有时也有特例,我们再来看看1999年的一道有点意思的真题:
It seems that some young scientists ____.
{A} have a keen interest in prediction
{B} often speculate on the future
{C} think highly of creative thinking
{D} stick to "scientific method"
本题考的直接依据是文中的这样一句话:In talking to some scientists, particularly younger ones, you might gather the impression that they find the "scientific method" a substitute for imaginative though。在这里笔者并不想讨论答案的原委,因为选项A、B和C 是三个并列项,一对皆对、一错皆错,所以答案是D。笔者想要说的却是尽管如此简单的题 可还是有大量考生在考试中答错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scientific method是照抄的原 文,似乎太简单而直接,但却没有看到这依然是一种最接近原文的近义替换,所以他们不仅没有想到如此,而且抛开了“直接依据是答案的唯一最终标准”的总则,最终饮恨不已。
表面肤浅而内涵深刻的例子还有一点,比如刚刚在上面举的这个例子{D} 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s surface,看起来似乎太简单了一点,可她恰恰就是你的追求。所以 在技巧的应用过程中要细心体察“近义替换”和“照抄原文”的区别,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
6、“送分主题”——主题性问题中必然有一个“范围太宽”的选项和两个“范围太窄”
的选项
正如我们在“中道”——把握技巧的关键中已经看到了的,在轻易排除两个选项之后往 往会在含义相近的一对选项中选择,紧扣中心思想不偏不倚的才是答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主题性问题就是送分的题目。
我们来看看1991的一道真题: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
{A} the functions of carbon dioxide and water
{B} the role of water in a growing plant
{C} the process of simple sugar formation
{D} the synthesis of water with carbon dioxide
这是一个典型的主题判断题,选项A范围太宽,选项C和D只是文章论述的两个方面, 和主题相比显得太具体,所以答案在B。
我们再来看看1994年的一道真题:
What is this passage mainly about?
{A} Approaches to the commercial use of computers.
{B} Conveniences brought about by computers in business.
{C} Significance of automation in commercial enterprises.
{D} Advantages of credit cards in business.
这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题目,不同的只是选项设置的稍微复杂一些。选项A只是短文所 论述的一个方面,过于片面化。选项C的重点是automation显然范围大于文章的重点 computers,范围太宽,而选项D显然范围过小,只是credit cards,所以可以迅速断定答案 是B。
7、顺序出题:“后发”、“先发”不会是答案
我们来看看1995年的一道真题:
When the author says "a new way of being" (Line 4,Para 3) he is referring to ____.
{A} a new approach to experiencing the world
{B} a new way of taking risks
{C} a new method of perceiving ourselves
{D} a new system of adaptation to change
比较而言,选项B包含在选项A之中,选项C没有依据,选项D在所考语句之后相隔 太远的地方出现,从文法上来说和所考点无关,即“后发”不会是答案。
同样的道理,如果选项中有的和所考语句相隔太前的话,这样的选项一般不会是答案, 比方说所考语句在第三自然段,而选项A的出处在第一自然段,那么选项A一般不会是解。
因为这体现了出题者“顺序出题”的思路,通常而言,考研阅读理解题问的设置,尤其 是细节题绝对是按照短文顺序出题的,而绝不会是第一题考最后一段,第二题又跳回来考第 一段。这也是“先发”、“后发”不是答案的实践基础。
不过既使如此,技巧也有相对性和例外性,如2001年的一道真题:
The direct reason for specialization is ____.
{A} the development in communication
{B} the growth of professionalisation
{C} the expans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D} the splitting up of academic societies
本题答案C对应的并不是最后几个自然段,其直接依据是短文的第一段:Specialization can be seen as a response to the problem of an increasing accumul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这显然和“后发”非答案有矛盾,不过它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也不无道理。 所以在应试中要仔细考虑、思量,务必不要放走任何一个。
8、“窘境”——当选项模拟两可的时候如何把握最优
这是所有考生都遇到过的情况,所有的选项都看起来似乎是对的,如何确定答案呢?这 时就要极其小心的根据“直接依据”进行“比较”,体察选项之间的细微区别,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来看看1997年的一道真题: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Luce is a spokesman of Time Warner.
{B} Gerald Levin is liable to compromise.
{C} Time Warner is united as one in the face of the debate.
{D} Steve Ross is no longer alive.
因为这道题考的是第二、第三两个大自然段的细节题,所以在紧张的考场上很难迅速找 到每一个选项的直接依据,四个选项看起来都正确但似乎又都有问题,这个时候的比较是非 常重要的,仔细看来,选项A、B和短文中的直接依据恰好相反,选项C中的united as one 在短文中没有根据支持,现在只剩下了选项D,初看起来D在四个选项中是最象“坏蛋”的, 但此时比较的结果是必须给予它直接的依据,结果在文中找到这样一句话:At the core of this debate is chairman Gerald Levin, 56, who took over for the late Steve Ross in 1992。用即读即 译阅读短文时对于late的理解可以是“过去的、上一任的、已故的”意思,在无法给予选项 A、B、C以充分的依据的情况下,比较而言D更有道理。应当是最优答案。果然如此。
④、应当了解的辅助判断技巧
9、难度系数——最难的往往是答案
这本身就是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和其他任何英语考试的不同点,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难度 是深层次的、内涵性的,它既不同于四六级的直接,而不同于托福只是考察大量单词的掌握 情况,所以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关窍或者说陷阱特别多,这就是难的体现。
难度的体现在于难于理解、难于推导、难于比较、难以在文章中找到直接依据……出题 者的思路是首先确定一个正确答案,当然这种答案绝不是你一眼就能看出的,然后围绕这个 最难的答案设置其他三个选择项,所以说,当你觉得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不妨用这个小技巧判 断一下。
不过即便判断是正确的,它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判断方式。为什么说只是一种辅助判 断呢?因为所有的辅助判断的目的在于当你无法迅速找到答案、或者找到了答案但心存疑虑 的时候,能够给你以证明,除此之外单独使用这些技巧是毫无意义的。
10、太具体的、绝对性的、太极端的选项一般不是答案,抽象的、概括性的、中庸的可
能是答案 这也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判断技巧,因为出乎意外的例子也有不少。上面这个技巧符合难 度原则,太具体、太极端、太绝对的选项一眼就可以看出,如果她就是答案,岂不是太简单 了一点?所以出题者往往喜好那些抽象一点的、概括一些的、中庸一些的选项。
不过太抽象、太概括、太中庸的也未必是答案,尤其是主题性的题问。一旦太概括,超出了本文的范围,就是“范围太泛”,泛则滥矣。
11、语义消极的一般不是答案,语义积极的选项机率更大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象某些大师高手所说的那样要注重对考生的教育,所以选项一般是积 极的,因为所选的文章内容一般都是中性和积极的。不过这的确可以在一些考研真题中得到 验证。
在这里我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在短文的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语气的变化,尤其是当作者 话风一改,由赞扬变成批判、由消极变成积极的时候,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出题者的考点。
不过语义消极的也未必一定就是干扰项,比如说1993年的一道真题:
The word "plagiarize" (Line 9, Para. 5) most probably means "____".
{A} steal and use
{B} give reward to
{C} make public
{D} take and change
从四个选项来看,选项B和C偏重于褒义,选项D是中性的选项,选项A显然是贬义, 所以许多考生选择的结果是C或D,但这道题的答案恰恰是语义消极的选项A。所以说,任 何技巧都有相对性,尤其是辅助判断选项。
12、正确答案一般隐藏于反义、近义、相似的两个选项之中,除非两项都是干扰项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因为设置一个干扰项对于出题者来说也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 设置的原则往往是设置一个和答案相似、相反、近义的选项,所以正确的答案往往隐藏于这 些项目之中。
除非两项都是干扰项,这个道理也很好理解,因为出题者要设置一对干扰项也不是一件 轻松的工作,这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才能设置一对有相当难度和品味的干扰项。对于同义项 的判断是极其简单的,因为两个干扰项同义,当然不是完全意思一样,只是裙带关系。如果 选项A对那么选项B也一定对,所以选项A和B一定都错。
明了这个小技巧的目的在于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尤其是速度。
⑤、辩证及综合应用技巧
前面已经说了许多关于技巧如何应用的话,现在笔者来重新总结一下:在任何时候考生 都要记住一个自明的原则,那就是技巧应应时、应地、应人而根据实际情况来使用,如果把 技巧当作一个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技巧作为一把双刃剑可能伤害的就是你自身。 另一个原则就是任何技巧都是为了“直接依据是真理的最终判断标准”这个总则服务的, 绝对不能本末倒至。
最后,技巧的辩证应用还在于在解题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多种技巧进行多方判断,尤其 是心有疑虑的时候。
我们还是以上述的1995年的一道真题为例来进行说明:
When the author says "a new way of being" (Line 4,Para 3) he is referring to ____.
{A} a new approach to experiencing the world
{B} a new way of taking risks
{C} a new method of perceiving ourselves
{D} a new system of adaptation to change
技巧应用:
选项A和选项B是相似项,从范围来看,B包含在A之中;
选项A和选项B相比A更加抽象、更加概括,B偏重于具体经历;
选项C在短文中没有直接依据,似是而非;
选项D的依据相距太远,“后发”不是答案。
综合判断:选项A是答案。
我们再来看看1994年的一道真题:
The author implies that by the year 2000, ____.
{A} there will be a drastic rise in the five-year survival rate of skin-cancer patients
{B} 90 percent of the skin-cancer patients today will still be living
{C} the survival statistics will be fairly even among patients with various cancers
{D} there won't be a drastic increase of survival rate of all cancer patients
技巧应用:
看清题问,题问问的是author implies,千万要完全忘记“真我”的干扰;
选项A和选项B都是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表面化,没有难度,如果选项A是答案那么没 有理由选项B不是答案,所以选项A、B一般不是答案;这里不要匆忙下结论,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做出判断;
选项C隐藏着一个选项陷阱fairly even,这个小小的东西使得C在文中没有依据的支撑,一定不是答案;
选项D体现了这个段落的整个中心思想,而且有直接依据的支撑,所以是答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本题考的是复杂长句的理解,所以在即读即译的时候要仔细看清复杂长句的意思,这样可以迅速做出判断。
最后,我们来看看1999年的一道真题:
We learn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 ____.
{A} pushing information on the Web is essential to Internet commerce
{B} interactivity, hospitality and security are important to online customers
{C} leading companies began to take the online plunge decades ago
{D} setting up shops in silicon is independent of the cost of computing power
技巧应用:
选项A体现了所考自然段的中心思想,似乎她应当是所求,但是题问中用了一个误导性的词essential,所以至少选项A和实际情况有出入;
选项B表面上来看照抄了大量原文,怀疑不是答案;
选项C与直接依据不符合;
选项D在文中没有任何依据,虽然可以凭“自我”推断出来,但一定错;
回头再比较选项A和B,选项A虽然体现了段中心,但毕竟总则是“直接依据是唯一最终 标准”,所以本题的答案是B。
五、完美的答题流程——使阅读满分握在你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制定出一个相对完美的答题流程:
①、先看懂所有题问和选项的含义,划出关键词;
②、“即读即译”看短文,搜索关键词的同时注意转折、强烈语气词以及对复杂长句、超 纲词的理解,没完全看懂的地方一定要作出记号(真我);
③、做题,对应短文中的关键词处查找;如果有拿不准的选项,一定要在短文处和题问 处前后对照,并且每一个选项一定要在文中找到证明其对错的直接依据。万万不能凭自己的 主观臆断而不在文中查找直接依据(忘我),尤其是当你左右为难的时候千万不能草率的认定 某项一定错,要前后多斟酌;
④、当选项或短文中不懂的生词难以理解、或选项难以用直接依据区分其细微差别的时 候,这时可以运用实用技巧以及辅助技巧进行综合判断,以从另一个角度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这里应当注意的是:
①、必须养成一遍看懂全文的习惯,但应试时的“即读即译”以泛译为主,以理解为目 的,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阅读的速度;
②、通常来说,细节对应于短文中具体的话语,概括题对应于中心句或全文的语气基调 (体现为强烈语气词),即便要推论也只能从短文中的具体语句展开,而不能从“常识”展开;
③、不要陷入纯技巧的误区,只有在看懂全文的基础上技巧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毕竟 本书的目的是保证满分,而不是用技巧进行赌博,既使是赌博也没有谁能够输得起的。所以 说即便是那些实用性更强的技巧也是为“直接依据”服务的,绝不能颠倒主次。技巧只是提 升速度和增加准确率,但技巧本身不是速度,更不是准确率。
不过,为了让阅读理解的满分牢牢握在自己手里,除了一个完美的答题流程之外,你还 需要注意以下的细节:
①、信心:要时刻相信自己绝对不是平庸的人,自己绝对应该是属于超越平凡人的那一 类人。而且当你仔细研究了历年阅读理解的真题之后,你本身也一会具有那种觉得洞悉一切 真谛的信心;
②、心态:欲速则不达,尤其在枯燥而相对漫长的复习过程中。所以这时候的心态非常 重要,你必需要有自己的相对固定的学习方法,不能因为别人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自己的复习 计划,除非经过全面的考证觉得应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调整自己的复习进度;
③、毅力: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和惰性,人都有一个驱乐避苦的本性,在神与动物的漫长 的直线两头,你克制自己的欲望越多,你就会上升向着神的方向(在这里,神的方向至少也 是成功的方向)前进的更多,而你放纵自己的越多的时候,也是你越堕落的时候;
④、实力:实力是一个相对的东西,而且只有在你具备了信心、心态、毅力之后你的实 力才会稳步上升,而实力和技巧是决定是否能够拿到阅读满分的坚实基础;
⑤、临场状态:只有考虑到每一点微小的细节,准备到十分的充分,这样才能调整到自 己的状态接近到一个巅峰的状态,这时你想的绝对不会是英语及格的问题,而是击败所有对 手,取得绝顶成绩的问题。
以上说了这么多,也许有的考生会觉得有些高不可攀,其实本书所述的都是经过实践证 明的大实话,因为考研是人生的一个伟大转折,只有各方面考虑周全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 上最好的院校。考研英语阅读理解也一样,只有也只要完全做到了上述的几个基本条件,那 么满分就一定会牢牢握在你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