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考研过程中,有辛酸,有喜悦;失落过,勇敢过;曾气馁,但收获更大。
高考结束后,我以616分考入了河北工业大学,当时心里充满了委屈,一直告诉自己要考出去,向更广阔的天空飞翔,从知识的江河驶向知识的海洋。经过多方面考虑,我最终决定报考中科院。
我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备考。这时我还有10门很重要的专业课要学。为使考研和上课两不误,我制订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重点复习数学,把较多时间用于看数学复习指导,争取暑假前看完一遍;另一方面是要认真上每一门课,不能逃课,尤其是和考研相关的专业课更要仔细听讲;把零碎时间用在英语上,主要是看英语杂志,提高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和词汇量。
经过紧张学习,在期末来临时,我轻松地通过了各门专业课考试,暑假前数学复习指导也基本看完。于是我进入了暑假的复习阶段。这段备考可以用“煎熬”两个字来形容。白天我要骑车近一个小时去上辅导班,晚上还要在蚊子猖獗的教室复习笔记。经历了那年夏天,我已把蚊子看成是我的朋友。
过完效率不高的夏天,我又开始了新学期的课程。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为了提高效率,我为自己精心做了课表。首先按往年中科院招生分数线,结合自己的实力,分别为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划定分数线。根据这4个分数,分别为它们划分了复习时间,先分配到每个月,再分到每周,最后结合学期课表做出每天的时间表。
现在想起来,这张时间表对我今日跨入中科院有很大的贡献。因为在这张表上我明确地分配了睡觉时间,吃饭时间,上课时间,每门考研课的复习时间及复习内容,还有放松时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考研对我已不是一个赌注,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时间的享受。一直到最后考试那一天,我都没感觉到神经的紧张或身体的不适。详细计划、合理分配时间也从此成为我以后做任何事的宝贵经验。
在整个考研中,最让我失落气馁的就属英语复习的失误了。我将英语的大半精力花在了做阅读理解上,即所谓的“抓大头”原理。可由于一直没看真题,在考试前一个月,拿出真题开始做时,发现20道题我仅能做对三四道。当时除了“头晕”外,没有别的感觉,这时许多公司来学校招人,我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冷静下来后,我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带着嘶哑的声音叫了声“妈”,没上过学的母亲只是说:“别着急上火,考不上咱工作,没工作咱回家,家里有你吃的。”顿时我又有了信心,拼到最后失败了我还有家啊。挂了电话,我开始向别的同学请教学习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终于有了较大提高。最后,我如愿以偿考取了研究生。(作者:李磊霞 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北京考试报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