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考研联考金融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新闻资讯 >> 正文 2003年考研联考金融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考研试卷库
2003年考研联考金融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选1,2分×1O题,共20分)

1.一般商品的需求量和这种商品的价格之所以呈反方向变化趋势,是因为()。

A.替代效应的作用

B.收入效应的作用

C.上述两种效应同时发生作用

2.如果一垄断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上有一点,其弹性Ed=-2,产品价格P=20元,则边际收益MR为()。

A.30元

B.10元

C.60元

3.如果利率和收入都能按供求情况自动得到调整,当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左下方、LM曲线右下方区域时,就有可能( )。

A.利率上升,收入下降

B.利率上升,收入增加

C.利率下降,收入上升

4.假定经济尚未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有正斜率,那么,减税会使()。

A.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增加

B.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不变

C.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也下降

5.从鲍莫尔的模型可得实际平均交易余额同下面哪个量无关()。

A.利率

B.偏好

C.手续费

6.在下列针对中央银行负债的变动中,使商业银行体系准备金增加的是()。

A.财政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增加

B.外国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增加

C.流通中的通货减少

7.SWIFT是()。

A.瑞士银行

B.社会保险基金

C.一种资产清算体系

8.下列有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此条件的假设前提是进口供给弹性和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

B.满足此条件,意味着出口数量增加和进口数量减少幅度之和大于汇率上升导致的出口外币价格下降和进口本币价格上升幅度之和

C.此条件是本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充要条件,即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和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l

9.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完全流动,则()。

A.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10.下列有关金融期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期货交易具有标准化的合同,每份合同的金额、到期日都是标准化的

B.期货合同的价格是在期货交易大厅由期货交易所以买价和卖价方式报出

C.期货合同真正进行实际交割资产的现象很少,大多都在到期日之前采用对冲交易方式

二、名词解释(5分×6题,共30分)

1.边际产量

2.外部性(或外部影响)

3.回购协议

4.准货币

5.非抛补利率平价

6.特里芬难题

三、简述题(8分×3题,共24分)

1.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有何区别?

2.货币主义者为什么认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低?

3.简述一国汇率制度选择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四、计算题(8分×3题,共24分)

1.某完全竞争行业中一个代表性企业的产品的价格是640元,其成本函数为TC=240Q-20Q2+Q3。

(1)求该企业的均衡产量以及产品平均成本和总利润;

(2)这一行业是否处于均衡状态?为什么?

2.某商业银行体系共持有准备金300亿元,公众持有的通货数量为100亿元。中央银行对活期存款和非个人定期存款规定的法定准备率分别为15%和10%。据测算,流通中现金漏损率(现金/活期存款)为25%,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为5%,而非个人定期存款比率为50%。试求:

(1)活期存款乘数;

(2)货币乘数(指狭义货币M1);

(3)狭义货币供应量M1。

3.某股票的当前价格是94美元,以该股票为标的,协议价格为95美元、三个月买权当前的售价为4.7美元。某投资者认为股票价格将会上升,他有两个投资策略可供选择,买入100股股票,或者买入20份买权,拥有以协议价格买入2000股股票的权利,投资额均为9400美元。

你会提供什么样的建议?股票价格上升到多少时期权投资策略盈利更多?

五、论述题(前两题16分,后一题20分,共52分)

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在失业和通胀关系问题上观点的主要差异。

2.试比较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关于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调节效应的观点。

3.运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分析我国自1996年以来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效应及其可供选择的改革方向。

 

 

 

 

 

 

 

 

 

 

 

 

 

2003年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金融学基础”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B4.A5.B6.C7.C8.C9.C10.B

二、名词解释

1.边际产量:指增加或减少l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量的变化,可简写为MP。如果用ΔTP表示总产量的增量,Δx表示生产要素的增量,则MPx=ΔTPx/Δx。如果Δx→O,则MPx=dTPx/dx。

2、外部性(外部影响):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本人(或本单位)所获得或承担的。

3、回购协议:融资主体通过卖出资产(多为金融资产)、借入资金的同时,与买入方签订一份协议,规定在未来某个时期重新购回该资产,这就是回购协议。这通常是商业银行和大客户之间的一项业务,也常被中央银行用作公开市场操作的对冲机制。

4、准货币:M1(通货和活期存款)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是真正的货币,M1以外的短期金融资产被成为准货币,它们本身并非真正的货币,不能充当直接的交易中介,但它们是潜在的购买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现实的货币,从而对现金货币的流通以及整个经济都有影响。

5、非抛补利率平价:假定投资者风险中立,主要依据预期收益率来决定投资的货币结构。持有本币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是本币利率(i),持有外币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依赖于外币利率(i*)和预期的汇率变动率(Eρ)。当本外币预期收益率出现差异时,非抛补利率活动就会持续进行,国内外利率和即期汇率就会发生调整,最终使非抛补利率平价成立,即:Eρ=i-i*。它的经济含义是:预期汇率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意味着市场预期本币在远期将贬值。

6、特里芬难题: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美元供应必须不断增长;而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目益难以维持。维持充足的美元储备与美元兑换黄金的信心的两难问题,是特里芬教授50年代首先提出的,被称为特里芬难题。

三、简答题

l.答: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前者指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不管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是本国人的还是外国人的,因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后者是一国所拥有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不管这种生产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进行的,因而是一个国民概念。如果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本国公民从国外取得的收入大于外国公民从本国取得的收入,反之亦然。

2.答:货币主义的传递机制主要是资产组合效应。在资产组合理论体系中,货币是一种代表一般购买力的资产,和其他资产一样,货币也有其外在的或隐含的收益率。货币主义者认为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货币是资产的一种,每种资产都有一个利率,服务或收入的现值可以按一适当利率计算出来。

当货币量增加时,资产持有者会把货币转化为其他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在内。直到各项资产的利率相等。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投资者除购买金融资产,使其价格上升,利率降低外,还可以购买各种消费晶和资本品,促使价格上升,生产扩张,从而产出和收入水平上升。因此,货币在金融领域内的替代程度很低,因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低。

3.答: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由下列经济因素决定:经济开放程度、经济规模、进如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程度、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这些因素与汇率制度选择的一般关系是:经济开放程度高、经济规模小,或者进出口集中在某几种商品或某一个国家的国家。一般倾向于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经济开放程度低、进出口产品多样化或地域分布分散化、同国际金融市场联系密切、资本流出入较为可观和频繁,或国内通货膨胀率与其他主要国家不一致的国家,则倾向于实行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

四、计算题

1.解:(1)从成本函数得边际成本函数:MC=240-40Q+3Q2

令MC=P,即640=240-40Q+3Q2,得Q=20和Q=-20/3,Q=-20/3无意义,舍去,可知Q=20

则AC=TC/Q=240-20Q+Q2=240-20×20-202=240

Л=TR-TC=640×20-(240×20-20×202+203)=8000(元)

(2)行业是否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可从P是否等于AC的最低点的值来判断。欲求AC最小值,可令dAC/dQ=0,即-20+20Q=0,所以,Q=10,将此代入AC,得

AC=240-20×10+102=140

而P=640,640≠140,说明该行业未处于均衡状态。

2.解:(1)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总量为:

Dd=[1/(rd+e+k+rtt)]·H

其中,rd是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e是超额准备率,k是活期存款中现金漏损率,t是非个人定期存款的准备率。

存款乘数=l/(0.15+0.05+0.25+0.5×O.10)=2

(2)货币乘数m=(1+k)/(rd+e+k+rtt)=2.5

(3)狭义货币供应量M1=m·H,其中,基础货币H=K+C,R是商业银行准备金,C是公众持有的通货

基础货币=400

狭义货币量=1000

3.解:(1)只要股价超过94美元,第一种策略(直接买入100股股票,再以新价格即期卖出)就可盈利;而买入期权,假设使投资者不赔不赚的股价为Pl,则Pl满足:

(Pl-95)×2000-9400=0,得Pl=99.7美元

即第二种策略盈利的条件是股价涨到99.7美元以上。当预期股价在94~99.7间时,应选第一种策略。

(2)设股价涨到P2时,两种策略的盈利相同,即:

(P2-94)×lOO=(P2-95)×2000-9400

得P2=100美元,如果预期股价涨到100美元,两种策略均可。

(3)预期股价大于或等于99.7美元、小于100美元时,两种策略均盈利。但第一种策略盈利更多,而大于100美元时,第二种策略比第一种策略盘利多。

五、论述题

1.答: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运用有不同的政策主张。各个学派虽然都承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认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但在二者之间的短期交替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从而导致了各个学派的政策主张有所不同。

(1)凯恩斯主义认为,失业和通胀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这就为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菜单。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但他们非常强调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中的运用。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非常慢,原因是工人存在货币幻觉,货币工资具有刚性。所以,即使工人意识到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但由于劳动合同中的货币工资已经确定,通货膨胀率的预期根本无法影响货币工资率和通货膨胀率。由此看来,政府在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降低通货膨胀率时,所引起的产出和就业成本会很大。因此,凯恩斯主义者主张采用收入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问题。当政府在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时,会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政府可以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

(2)货币主义认为,失业和通胀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交替关系,但长期内不存在这种关系,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货币主义者也承认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中的有效性,但是他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速度比凯恩斯主义者所认为的移动的速度要快得多。所以,货币主义者不主张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降低失业率,也不主张用收入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问题。货币主义者强调中央银行在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从而保持物价稳定方面的重要性。

(3)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失业和通胀即使在短期也不存在交替关系,因为人们会根据理性预期行事,因此,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是无效的。

理性预期学派不仅否认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中的有效性,而且也不承认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在短期中的交替关系的存在。他们认为,当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时,公众会很快预期到这种变化并反映到自己的经济决策行为当中,所以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率的变化对就业量和产出不会有任何影响。因为人们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通货膨胀的预期值始终与通货膨胀的实际值相一致,即使在短期内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也不可能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所以政府无法以提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另外,当政策发生意外变化或出现某种意想不到的冲击时,宏观经济中的经济变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人们会很快了解到这种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理性预期学派也主张中央银行应保持货币供给量的稳定增长率,以保持物价的稳定。

2.答:(1)弹性论认为本币贬值通过相对价格效应影响国际收支,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本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

弹性论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该理论在严格的假设条件的前提下,应用微观分析方法推导出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成立及时滞效应即所谓J曲线效应的大小。此外,贬值带来相对价格的变化,将导致贸易条件或改善或恶化,这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弹性分析法纠正了以往认为的只要货币贬值就能改善贸易收支的片面看法,正确地指出: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与效果。但该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①这个理论把国际收支仅局限于贸易收支,未考虑劳务和国际间资本移动;②假设前提过于严格,很难适应于实际分析;③未考虑贬值后继发的通货膨胀效应;④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忽视了汇率变化对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影响;⑤未明确区分使用不同货币来计量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

(2)吸收论同时考虑贬值的相对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认为本币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取决于贬值能否降低吸收、提高国民收入,即取决于贬值影响收入的效应、收入变化影响吸收的效应和贬值直接影响吸收的效应。

吸收论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出发,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即用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并加以适当的搭配和协调,从而使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达到实现。其与弹性论比较,吸收论不是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而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调节政策,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其次,就贬值的效应来讲,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相对影响中即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而弹性论则是从价格和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吸收论的主要缺点是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惟一原因,并以贸易收支代替国际收支。

(3)货币论将国际资本流动也考虑在内,在充分就业情况下,本币贬值国的国内价格上涨,实际现金余额减少,为使现金余额恢复到希望持有的水平,人们变卖国外证券,减少对国外商品需求来寻求额外货币,从而造成国际收支盈余。

货币论是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的。它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其重要贡献是从开放经济的角度把货币供应的来源区分为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认为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是货币供给政策来解决,而贬值只有当其能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因此货币论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

3.答:(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影响中介目标进而实现最终目习标的途径和过程的机能。至于采用哪些政策手段更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其过程和机制的有效性如何,在西方有不同的理论和立场,主要有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主张传导过程中的主要机制或主要环节是利率。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或调整必须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资及总支出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总收入的变化。即M→r→I→E→Y,式中:E表示总支出,Y表示总收入。其中,特别强调利率的变化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最后影响社会总收支的变化。

货币学派则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并不起重要作用,而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具有真效果。这种主张认为,增加货币供应量在开始时会降低利率,但不久会因货币收入增加和物价上涨而使名义利率上升,而实际利率则有可能回到并稳定在原先的水平上。他们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地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即:M→E→Y。

(2)货币政策的效应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是货币政策经过传导于经济过程之后的必然结果。但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效应是一种综合结果。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主要有: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流通速度、微观主体预期、社会政治团体的利益。衡量货币政策效应,一是看效应发挥的快慢,二是看发挥效力的大小。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开始公布MO(流通中的现金)、M1(狭义货币)和M2(广义货币)三个层次的货币量指标。1996~1998年期间,中央银行采取的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进行了有效控制,基本上实现了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1998年开始,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步入通货紧缩状态,中央银行又转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保持高于GDP增长率的10个百分点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在实践中也大致达到了这一预期目标。这说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是合理的、适度的,也验证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和可控性。但是,这期间并没有导致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合理增长,一些需要发展的部门、行业和企业仍旧筹资困难,微观经济起色不够理想,从而引起了关于对其相关性的怀疑。在货币供应量充足的情况下仍旧难以解决这些问题,表明我国目前的货币传导机制不够健全。

(3)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利率市场化程度低;票据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再贴现政策的传导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货币市场不能满足以公开市场为主要操作手段实行间接调控的需要;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相关性受到质疑。这些问题制约了货币政策效应,需要通过改革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供选择的改革措施包括:①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以再贴现率为基准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②加快货币市场的基础建设,逐步建立发达的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③利率市场化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放弃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改为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