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毕业生找工作的忙季,在众多研究生的简历上,工作经验一栏里总被填得满满当当的,难道他们真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丰富的课外实习?记者的疑问被招聘会上的一位清华某学院研究生一语点破:“这些工作经验就是我们的‘被剥削史’。”从他苦笑的表情上,记者看到了更多的无奈。研究生导师免费使用学生充当高级劳动力的现象久已存在,不知从何时起,“老板”的称呼已经从暗处转到了“明处”,导师们也不以为忤。有好事者曾经计算过,全国49万研究生,其中1/5处于这种状态中的话,就为这些导师老板们节省了上亿元的工资开支。如此高端劳动力零报酬的现象,恐怕在全国的劳动力市场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带研究生教授情有独钟
北京某重点高校经济学院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含副教授)人数,已经从5年前的18人,下降到5人,大部分课程由讲师承担。教授们则在“专心带研究生”。
这种现象,通常被解释为,教授们不屑于重复基础授课,更专注于高端研究,因此疏于本科生课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据记者了解,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深层次的矛盾并不在此。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教授带研究生被安排了固定的学时,比如京城某高校,带一个硕士研究生拨给60个学时,带一个博士研究生相当于90个学时,不同学校的要求不尽相同。正教授的学时费为一学时40元左右,副教授一学时35元左右。粗算下来,倘若带10个硕士研究生,一年就可以轻松多拿2.4万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高纪录是,曾经有一个导师带了30多个硕士研究生。在教授圈子里,带10个研究生是常事。所谓的“带研究生”,里面大有学问,上课是一种带法,带着学生做项目同样是一种带法,吃饭聊天也是一种带法。聪明的教授心里自然算得清楚,与其辛辛苦苦地备课上课,不如带着研究生做项目,省心省力,那几十个学时的学时费就等于白落在手里了。教授们钟情于带研究生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研究生都可以充做免费或低价的劳动力,本科生则不行。一来,本科生专业水平不高,项目来了很难立刻上手;二来,本科生对任何教授都没有专属关系,而研究生则不然,有自己明确的导师,在这种背景下,导师可以名正言顺地安排学生的“工作”。“揽私活儿”
在教授中风行
有了手下这些低价甚至免费高效的劳动力,教授们已经开始不甘于专注自己的科研项目,他们利用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知名度,大肆招揽私活。
北京理工大学某机械工程领域教授私下告诉记者,学院里的老师们都有自己的私活儿,大的项目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比如为某些大型基建项目做规划,他们承接的费用比一般设计公司要低,质量又高。教授先是充当“市场部经理”,利用各种机会在圈子内招揽项目,揽到活之后,就带领自己的弟子们钻到项目里去。
随后教授自己又身兼二职,其一是项目的“总工程师”,攻坚难度最大的部分,其二是“项目经理”,给自己的弟子们分派任务,使其各司其职,最终统筹全局。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允许高校遵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调动高校老师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兼职创业。如此一来,揽私活找到了政策依据。相对于私活而言,科研项目则是教授们自己分内的工作。教育学者张震中指出,教授揽私活不是绝对的坏事情,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使教授们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把握企业的需求,而不再闭门造车。同时,学生们也可以接触更加鲜活的例子,有助于全面成长。“但不可避免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也逐渐形成了。教授理应给予学生适当的经济报酬,但这种报酬多少很难定一个标准。”
导师们也有自己的苦衷,据一位教授讲,自己努力申请到有国家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会有一笔可观的科研经费,但经费支出是很严格的,只有资料费、设备费等,而没有“人头费”,且通常要凭发票报销。导师即使想支付给学生酬劳,也没法支出。至于从企业拉来的课题,导师支配经费的权力就比较大了,付给学生多少酬劳,都由导师自己定。而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导师的课题经费中都有“人头费”,专门用于支付助理研究人员的酬劳,在这一点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记者了解到,工科院系的教授们揽私活比社会科学学科教授们要容易得多。因此,相比之下,工科研究生得到的报酬要稍微高出社科类研究生,但抱怨的声音也更大,相比于他们的付出来说,这些所谓的“高薪”简直不值一提。其中也不乏收入比较高的研究生,按照他们的话说,这得益于“老板比较仁慈,项目也比较肥。”“受剥削”
是无奈的学生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研二的一名研究生对记者抱怨,辛辛苦苦忙了一个夏天,项目做完,老板(指他的导师)拿了几万块钱,却只分给他们几个学生每人1000多块钱,气愤之余,也表示无能为力,“决不能和导师撕破脸呀,不然,我就毕不了业了。”他的话具有相当典型的代表性,能否顺利毕业,全凭导师一个人说了算。毕业论文不让通过的还比较少见,对学生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否拿到高分,包括平时成绩也是如此,而这完全取决于教授本人。这还不算,教授们还有一招杀手锏,因为他在专业领域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圈子内的企业也比较熟悉,学生要想毕业之后找到理想的工作,还得依靠导师的推荐。有了这些牵制,学生们自然敢怒不敢言了。慑于导师们的强势地位,研究生们终究没有足够的勇气。而且他们认为,虽然受些“剥削”,但总比死读书要强些,也就都安于现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