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学制改革第一波“浪潮”已悄然兴起。北大从2004级新生开始,将在部分学院推行硕士生学制改革,由三年改为两年。与之相“呼应”的还有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
上海高校态度谨慎。记者近日从复旦、交大、华东师大等获悉,目前这些学校还没有缩短硕士生学制的考虑。有关人士表示,缩短学制应慎行,不能“一刀切”,改革应以保证培养质量为前提。
硕士生学制,三年还是两年?记者听到不同声音。
缩短学制“与国际接轨”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硕士生学制改为两年,这一做法与国际接轨。欧美国家硕士是从“通才”迈向专业型人才的中间阶段,属于过渡性学位,学制1~2年。学生获得学位后可以选择攻读博士,走学术研究道路;也可以选择直接从事专业工作。
也有教育界人士认为,硕士生学制改革是对硕士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硕士生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但近几年,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扩容,博士和硕士生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硕士毕业后进入应用型岗位。既然硕士生的“社会功能”发生变化,对他们的培养方式当然也应该改变。硕士生学制缩短将提高高校的资源利用率。
担心文凭“含金量”下跌
某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指出,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情况不一样,而且我国的硕士、博士生学制与国家学位体系相关,不一定要向欧美高校“看齐”。在我国的学位条例中,硕士生学位是“独立学位”,学生要修课程,要做论文,所以大多为三年毕业。而且欧美高校的硕士生不用为学英语劳神,而国内硕士生必须把很多精力放在学习外语上。
华师大一位刚毕业的硕士生向记者描述她的硕士生涯:第一年上政治、英语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年要完成专业必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第三年被论文和找工作填得满满当当。虽说缩短学制可以降低学生付出的教育成本,但她也担心硕士教育质量会因此“缩水”,由此引起硕士文凭的贬值。
“学分制”让学生各得其所
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学制长短与教育质量好坏并不能“划等号”。关键在于,高校要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出更优化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
华师大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并重,培养应采取多模式,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在学制、课程上有所区别。对于以升学为导向的研究型、学术型硕士生,学校实际上是在培养“博士候选人”,所以加强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方面的指导是重中之重。而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型、应用型硕士生,学校则应加强应用知识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
还有专家建议,高校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人士认为:研究生教育应向真正的“学分制”发展。学生只要取得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即使没有学满固定年限也能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