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01年8月,那个12岁考上华侨大学的少年吗?还记得那年,这个少年随同父母走进泉州东湖电影院主讲的超常教育讲座吗?
他就是刘晨曦,也许你忘了他的名字,但这些细节,曾经成为泉州人在那个秋天的话题。本科毕业了,16岁的刘晨曦考上了华侨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四年,他怎么度过?他有什么特别?他真是个传奇吗?面对早报独家专访,刘晨曦说———
走出华侨大学图书馆,刘晨曦夹着两本厚厚的书,带着灿烂的笑容。人来人往,我们一眼认出了他,四年前那个黑瘦的小男孩长高了,嘴边长出了一点点胡须,面对记者,话也比四年前多了。
16岁,他大学毕业,考上了华侨大学的研究生,在普通人的眼里,这样的一段经历似乎应该充满独有的故事和感受。但晨曦说,他不是什么传奇,也不是天才,除了年纪比别人小,并没有什么特别,四年的大学生活,过得很单纯。
四年不采访 早报守承诺
曾经是全国性新闻人物的他,已经习惯了媒体。
7岁时,在家里学完了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一年级全部课程的刘晨曦,直接升上了初二;1998年,9岁的他考进高中;2001年,小晨曦高考成绩超过河南省的本科线,被华侨大学录取……这样一个“神童”,无法不一而再地成为当地的焦点。
晨曦并不想这样,也不喜欢。“媒体的报道给我带来的压力不小,我不觉得我特别,也不觉得我比别人聪明,除了年纪小些以外。”他坦言。
“不过现在还会觉得早报挺亲切的!”时过四年,他还清楚记得当时早报记者赴河南他的家中采访,还有他和爸爸妈妈在泉州给读者们开讲座时的情形。他说当年早报记者送的名片,都一直保存着。
刘晨曦也喜欢新闻,平常没事回到宿舍,一般都是先上网关注一下当天各地的新闻。“我比较关注政治和军事。”他说,一开始可能什么都不懂,但是渐渐地也能明白一些东西。
“媒体不讨厌,但是我希望即使有采访计划,也能再推迟一个月。”他说快毕业了,大家都很忙,现在都在为毕业设计忙碌着,所以不想接受采访,怕影响学习,也担心会因此打扰舍友的生活。
2001年,刘晨曦的父母在离开泉州时,对刘晨曦很担心,怕媒体的过分宣传会打乱他的大学生活。于是有了早报与他父母的一个约定:在刘晨曦毕业之前,我们不再到学校干扰他。
早报恪守了这个承诺。大学四年中,刘晨曦就曾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采访,对媒体产生过意见。那年刚好是大二,省内有家电视台来采访他,“当时我不在宿舍,他们将摄影机放在对面床上,拍了我回宿舍时的情景,这样就不太好了”。
成绩不理想 大家都关注
除了比同学小,刘晨曦觉得他不特别,走在华大校园内,自己和其他大学生并没什么区别。他也不比别人聪明,有时舍友们一起做智力游戏题,自己还茫然一片时他们都有答案了。
他最佩服的是班上学习成绩很好、考上了上海交大研究生的小赵。相比之下,自己的成绩并不算好,四年里也没拿过一次奖学金,能考上研究生有些幸运。
“上中学时,更多的是有老师、家长的督促,坐下来就学习。但上大学后,所有的时间是自由的,学不学成了自己的事。”晨曦说,大一大二时自己的成绩很差,除了上课完成作业,自己没花力气去学,有时玩游戏,有时上网。
“不是那种‘不太好’,是真的很差。有几门补考的,也有补考没过要重修的。”刘晨曦总结自己成绩不好是因为“没学”,也不喜欢上教室自修,生活简单得就是教室、食堂和宿舍三点一线。
成绩不理想,晨曦不会主动打电话告诉爸妈,但他知道,父母和学院领导、老师甚至同学都在关注着自己。“爸妈和弟弟都来过两次,小弟今年14岁,上高一,我想我是他的榜样。”
成熟又独立 当上了舍长
聊着聊着,晨曦的话多了起来,他说,比起刚进大学时,自己长高了十多厘米,笑得多了,平常跟人说话也多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入学时还不满12岁的他,在大学生活中没有流过泪,也不曾与同学吵过架。
“班上同学大都比我大六七岁,他们会聊一些话题,会相约去喝酒,我多数时候只是听众,酒是一滴不沾的。”晨曦脸上仍带着孩童的稚气,“不过,大家快离校时可能会破例吧。”
晨曦还留着和四年前一样的平头,“我去学校外面的理发店理发,他们总问我是不是中学生。”一脸稚气藏不住,同学到现在还习惯叫他“小孩”,但是在言谈中,他却不时透出比同龄人成熟的“气质”。
“以前我是说过要把大学当高中来过,事实说明它们是不一样的,但大学生活也不可怕,只是要求独立和自律些。”四年里,他自己洗衣服,并不需要别人的特殊照顾。每天8点前必须起床,洗完澡后就立即把衣服洗了,“要是放着的话,我就会忘了”。
“院里的老师不时会给我打电话,他们很关心我。同学有时候也会不经意地照顾我,这些都是因为我年龄小,其实自己能把自己照顾好。”
他觉得,和同龄人或者部分大学生不一样的是,他对自己有很清晰的了解,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缺点。
“当舍长的事是舍友们填的表,为了让我搬进来,已保研的舍长同学搬了出去,我顶了他的床位,也顶了他的‘职位’呀!其实大四了舍长也不管事了。”晨曦诙谐地解释自己当“不管”舍长的原因。上学期为了方便他考研,院里将他调去跟同样准备考研的同学住一起。
考研四个月 刻苦胜四年
考研,是晨曦的父母为他本科毕业后设计的惟一一条路。晨曦的父亲刘彬四年前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他考不上研究生,就等于是早期教育的全部失败。
但晨曦一直到了接近研究生报考期限的时候,才去报了名。
“我知道,除了考研没有选择,要知道本科毕业我还没满16周岁,至少得等半年才能就业。”晨曦说,今年如果没有考研的话,那生活可能也很难过,即使再等一年,自己终究还是会去考研的,“报名那会儿可没想那么多,就想着不考研的话,也不能参加工作啊”。就这样一个“歪理”,他开始了考研复习。
但是他还是没能真正安下心来,一直到考前四个月,他才找到复习的感觉。每天早上7点踏出宿舍门,中午回来午休一个小时,晚上10点回宿舍再看一会儿书。他把自己的时间分配得很平均,并没有特意去补哪一科。一直到了临考的前一个月,他才开始觉得时间有点紧了。
“其实学习不苦,就看你学不学。我的四级考了两次,因为没准备都过不了。准备考研时,就顺便把四级过了,结果发现一点都不难。”回想备考生活,他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考研成绩揭晓时,晨曦惊讶地发现英语考出了最高水平,平时较好的数学倒没考好。“考研时住的酒店隔音不好,楼下有人唱歌,晚上根本睡不好,数学科就这样挂了。”
成绩出来后,晨曦高出了9分,他打电话给家里时,父母也很高兴。“应该说我很幸运,数学也刚考过线,政治理论科又是我平时关注得比较多的。”
多少人梦想着自己能考上研究生,可得知自己考上了,刘晨曦却异常平静,“没感觉,估计如果没考上就会有点感觉了”。他的话把坐在旁边的同学也逗乐了。
最近,刘晨曦正忙着做毕业设计,他的课题是一套关于城市公交车的查询系统。“通过这个软件,你可以查询到这条路有什么公交车通过,每辆公交车的运营状况。”说起毕业设计,晨曦的话题又来了,他同样认为今后自己的人生也需要更好的设计,父母能为他做的已经做了。
回顾四年大学,晨曦说在华大过得挺开心的,但还是“有点空”,大学里没认识几个其他院系的同学,这也是他最大的缺点。“我现在觉得我的大学过得很平淡,或许以后回忆才会有趣。这四年我学得不够系统和深入,以后的研究生学习中要多看些书,多学点知识,我想研究生毕业后就参加工作。”将来硕士毕业时,他才19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