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科类专业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走高。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常务副院长段丽萍说,2004年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创历年最高纪录,共有2065人报考,由于招生人数有限,向兄弟院校调剂了200余名优秀考生。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改清,用一组数字表明该校自2002年到200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一路攀升的态势:2002年招收研究生261人,2003年增加到467人,2004年突破500人。“现在医科类热门专业研究生录取比例大都保持在1:6左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沈晓明说,“医科类院校研究生招生形势喜人,生源数量和质量稳中有升”。
内科外科依旧火爆
有关部门对2004年医学专业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的统计数据显示,外科学共有18551人报考,位列第一,内科学有17504人报考,排名第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妇产科学、微生物学、影像医学、眼科学、肿瘤学、药理学和神经病学分列第三至第十位。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考生所报考的专业中,临床医学类报名状况较好,而基础医学类则不太理想。
“临床医学好就业,待遇高。”沈晓明解释说,近年来,人们对外表的要求越来越高,整形外科报考人数格外多。此外,传统意义上比较小却很实用的专业,例如眼科学、口腔科学、五官科学等报考人数也持续增长。“学了这些专业,在将来工作中风险系数较低,自己开私人诊所也比较容易”。
而内科、外科是大众专业,无论大小医院都需要,所以报考人数一直经久不衰。
“热门专业总是竞争激烈”,陈改清说,由于招生名额有限,不仅在录取时热门专业录取比例低,而且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在就业时也未必能满足愿望。
陈改清说,近些年医科类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分布不平衡。一方面是尽管大中城市的大医院人才饱和,但毕业生还都想往里挤;另一方面是小医院、街道医院、乡镇医院缺乏人才,可毕业生又不想去。
有关职业指导专家表示,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办医院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会使医科专业的学生更为抢手。另外,由于人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人的患病率也在增加,现有的医疗系统还不能满足更多病人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医疗行业的卖方市场。所以,医科专业人才只要找准定位,将会越来越吃香。
“前景”专业好就业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相对传统热门专业来说,一些目前相对冷门却很有前景的专业,将会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
从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专业报考状况看,基础学科、解剖与病原生物学、康复医学、精神卫生学、检验学报考人数相对较少,成了相对“冷门”的专业。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护理学、公共卫生学报考人数不如其他专业火爆。
“冷门专业报考人数少,大都是由于人们对那些专业存在偏见。”段丽萍举例说,很多人以为学习护理学毕业后要当护士,这都是错误观念。
陈改清认为,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由此看来,康复医学和护理学将是很有前景的专业。
“其实,国内很多看似冷门的专业,在国外都是热门专业,有很好的就业前景”,段丽萍说,公共卫生专业在国外报考相当火爆,但我国却很少有人看好该专业。自去年SARS疫情过后,公共卫生专业报考人数有所增加,但总体报考人数还不高。
此外,从几所医科类院校研究生就业情况看,冷门专业报考人数少,竞争没有热门专业激烈,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大医院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
“以精神卫生学为例,学生报考人数不多,凡是考取的学生大多能留在北京的医院工作。”陈改清称。
段丽萍表示,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医院在对很多病人进行诊治中发现,除了其身体发生病症外,精神因素也是导致病情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综合医院设置心理医生将成为趋势,精神心理学会有很好的就业市场。”
专家建议: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要与今后所从事的工作相结合
医科专业的冷与热都是相对而言。沈晓明建议准备报考医科类专业研究生的考生,首先要选准读研时机。他说,考生报考研究生时,一定要提前做好人生职业规划,设定未来发展方向。如果今后打算做临床医生,考生不妨在本科毕业后,先到医院做驻院医生,积累实践经验。“特别是报考外科专业,打算‘靠手术刀’为业的考生,一定要先在医院做5年左右的医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然后回到医学院读研。读研期间也不要间断动手操作。”
如果学习基础医学或是“不靠手术刀”的内科专业,考生则可以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研究生。“这样可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早出成果”。
其次,考生选择专业不要太功利。很多考生认为,学习外科类专业,毕业后很吃香,就“随大溜”报考外科。对此,沈晓明表示,考生务必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专业,不要太功利。
最后,沈晓明强调,考生在今后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过程中,要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不要为了多发表论文,而把时间花费在不必要的研究上。医科是实践学科,学生要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今后从事的工作相结合,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