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各高等院校二○○五年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刚刚结束,二○○六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政治大纲已经公布,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这次大纲的变动将使研究生入学考试难度加大。
笔者是经历过考研的人,深知此次大纲修改的“意义”:英语方面,无论是今年新增的“七选五”完形填句,还是明年可能出现的排序题和标题内容搭配题,都是加大对文章大意把握的考查力度,这种对抽象理解和逻辑整理的考查使得考试难度相对于往常的细节考查难度加大不少;政治去掉辨析题,避免在理论考察方面与简答题重复,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题的考查,这使得考生仅仅对理论的把握是不够的,还需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且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并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这样的考试确实能够使考生对英语、政治有好的把握,但是如果跳出考试本身来看,不禁让笔者三问当前的研究生招生。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研究生?当前的研究生考试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每门课都有单科限制,任何希望通过自己所擅长的专业课给自己“拉”分数的人,最终将落得单科受限的结果。但是很多专业如艺术、文学等并不需要对政治和英语等这样的公共课有很深的把握,相反的是,往往是那些公共课受限的考生却是在所考专业大有发展前途的人。另一方面,公共课好的考生似乎可选择的专业多之又多,有的学校专业课只指定一本书,那么只要专业课及格,公共课考得好一点就“搞定”了。很多理科类专业的考生去考经济管理类这些容易找到高薪工作的专业,上了研究生之后却因为自己的专业功底不深而无法为学术研究做出贡献。
教授的招生权力有多大?当前研究生考试中的专业课是学校自主命题和阅卷的,命题人就是本学校本专业的教授,由于学校中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原本严肃的研究生考试远没有高考那么透明公平,前不久发生的“北交大教授涉嫌性交易泄漏考研试题”案就是最好的例证。
考生的“话语权”何在?研究生考试中的各种政策似乎从来都是“粗鲁”制定下来的,然后就是考生为了自己的前途“循规蹈矩”、小心翼翼的努力并期待在这种“游戏规则”中胜出。“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想必考生更了解研究生招生中的弊端,政策的制定者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听一下考生的“心声”呢?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向前推进,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考研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有必要对当前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进行思考:一方面认真思考研究生的培养对象,必要时“不拘一格降人才”,并且避免“保送研究生”的腐败化现象出现──某些强势利益集团利用各种名目将自己不符合“保送”标准的子女“弄”成符合标准;另一方面,加大高校自主命题的监管力度,必要时考虑取消自主命题而采取内地统一命题的方式;最后,让考生说一下对研究生招生的看法,如有好的建议,不妨采纳。
高学历人才虽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但是他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这就使得研究生招生不容忽视,希望符合专业发展的,能够“招”到“人才”的研究生招生政策尽快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