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上海财大学学位评定委员通过了硕士学位和公开发表论文脱钩的决定,即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才能获得硕士学位的规定;同时,还取消博士、硕士学位与必须通过英语六级考试挂钩的要求。 |
从本学期开始,取消硕士研究生学位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挂钩,即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才能获得硕士学位的规定;同时,还取消博士、硕士学位与必须通过英语六级考试挂钩的要求。在各高校都把发表论文,甚至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硬杠杠的今天,上海财经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这一决定,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将学位与发表论文脱钩,是经过多方论证和长期考虑后作出的决定。”上海财大研究生部主任陈启杰教授告诉记者,“发表论文,无疑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准的一个标志。”但是,制度的硬性规定却在客观上带来了一些问题。
研究生学制一般是两到三年,学生要用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来完成相应的学位课程,留给准备学位论文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其间再要公开发表论文,论文质量可想而知。担任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陈启杰表示,当前一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尽如人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学位与发表论文挂钩的硬性规定还助长了学术腐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学术期刊的容量远远满足不了发表需求,于是,托人说情、或者自筹资金出增刊各种现象在学术界都见怪不怪了。某校曾发生过一个MBA班集体买下杂志刊号,自办学术期刊以满足学员发表论文的“创举”。此外,发表论文还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想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通常还得缴纳一定的版面费。一篇四五千字的论文,版面费少则二三百元,多则可达六七千元。
考虑上述情况,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论证,上海财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终于在今年暑假通过了硕士学位和公开发表论文脱钩的决定。目前,上海财大这一措施目前只针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仍有发表论文的要求。“这个方案提交和推行的过程还比较顺利,但是我有两个担心。”陈启杰坦言,他一是担心科研论文的数量在短期内出现下滑;二是“担心社会误解,以为上海财大不重视科研了”。
因此,陈启杰专门强调,硕士学位和发表论文脱钩之后,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教学质量并不会因此受损,因为上海财大在论证政策可行性的同时还出台了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比如,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颁布新的科研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在研究生综合测评办法中,加大科研成果的权重等等。
通过一系列措施,上海财大想传递这样一种信息:脱钩之举,绝对不是不重视学生科研,绝对不是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也绝对不是不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本意是从激励这个层面,鼓励学生多搞真正意义上的、有创新点的科研。”陈启杰说。
脱钩之举在上海财大校园内引发了不小反响。在上海财大BBS上,大部分学生表示认同和欢迎。有学生对此评论:“这样好啊,可以断了某些杂志社的不法财路!”
上海高校界人士对上海财大此举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符合教育改革潮流;也有人认为这只是特定学校的特定行为,不必全面推广。《大学有问题》的作者熊丙奇表示,将学位与发表论文挂钩,并非国内高校传统。上世纪末,高校开始猛刮“排名风”,论文发表数量是排名的一项重要指标,各高校为了提升排名,纷纷出台这一规定。
熊丙奇认为,关于学术论文,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研究生到底有没有必要写论文”,而不仅仅是有无必要发表论文。硕士学位分为两种,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前者的确有必要进行科研,并完成学术论文,但包括MBA、MPA和教育硕士之类的专业学位培养方式以课程为主,是不必作论文要求的。
“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有其合理性。”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表示,虽然攻读研究生学位不是为了发表文章,但发表文章是研究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研究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
叶志明表示,各校情况不同,挂钩和脱钩无所谓对错,各校培养人才的方法和侧重点不同,如果各校“一阵风”似地全部挂钩或者脱钩,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