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以前,南京大学有一位高等教育学一年级研究生,受到那时学生创业热潮的影响,成立了当时南京大学第一家学生创业公司,他,就是杨海。现在5年的时间过去了,当时的大学生也已经毕业2年了,而他所成立的公司,也由几个人的学生公司成长为一家拥有40人队伍的正规软件企业,自主研发的网络教育软件销售收入累计突破了千万。其中,仅在刚刚过去的05年中,就实现了500万的软件销售收入。尤其特别的是,他所开发的软件全都卖给了大学,所创办的公司也成为了大学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这个新兴的高技术领域的领先企业,实现了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优异成绩。
一个文科大学生,自行研制的网络教学平台卖给了大学,而且还是全国20多个省,100多所大学,其中不乏国内著名高校的名字: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等,成为这些高校推进教学现代化进程、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必不可少的软件工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说起5年前的创业冲动,杨海回忆说,与现在的学生创业不同,当时的大学生并没有太多经济上的压力,因此,创业更多是出于一种理想。2000年正是互联网创业热潮最热的时候,杨海正在南大一个教授手下参与一个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项目,目睹了一出又一出全国各地大学生创业的好戏,在偶然之间又知道了中学时代的好朋友也加入了3721创业团队,并且获得了几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在身边真实事例的触动之下,杨海终于鼓起了勇气,开始走出创业的第一步。现在回顾这段经历,杨海对当年自己的评价是“无知者无畏”。因为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所以不知道成立公司和运作一个公司所要面临的种种风险。他打了一个比方,就象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在第一次面对真正的原始森林的时候,被大自然的美丽与壮观所吸引,就一头扎了进去,忘记里面除了风景,还有吃人的野兽。
公司成立之前,几位一起创业的学生伙伴,大家都是无比的兴奋,整天忙着网站的设计、编程与宣传。而媒体也及时的发现了他们,一时间,风光无限。杨海清楚的记得2000年5月,当时清华第一个停学创业的研究生,鲁军来到了南京,当时南京电视台邀请鲁军做了一期专题的访谈节目,而杨海就作为南京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代表和鲁军坐在了一起。只是鲁军当时已经拿到了600万的风险投资,而杨海只有不到2万块的创业启动资金,对于公司经营一窍不通。
2000年6月杨海创办的第一家公司在南京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扶持下正式成立了。这是一家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的网站。而公司成立其实就意味着关门。因为公司上下全是在校大学生,而且没有一个人知道该怎么赚钱,或者压根就没有人想过要赚钱,满脑子的只有风险投资。可是南京没有公司愿意投资这个年轻的公司。与投资者接触的过程也是杨海成长的过程。不过他是幸运的,因为在钱全部用尽,房租也已经到期的时候,他找到了一个敢于投资他的人,当时江苏实成拍卖公司的老总,朱大卫先生。朱总表示可以投资50万,但是要杨海重新考虑做什么。说到这里,杨海表示,到现在为止,他都非常的佩服朱总,因为一个对软件、对网络可以说一点都不懂人,敢于向他这样一个无技术背景、无工作经验,更关键的是还无产品的“三无人员”投资50万,而且对于后来的经营一点都不干涉。在这一点上,他觉得朱总是真正的风险投资家,真正值得社会敬重的人。如果多一些这样的企业家,中国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创造奇迹。有了50万的投资做保障,杨海开始重新思考创业的方向,经过思考,他决定放弃就业网站,选择他更为熟悉的领域:网络教育。正是因为出于对网络教育的兴趣,他才选择了到高教所读研究生。
2001年1月,杨海重新成立了南京易学教育软件有限公司,开始踏上真正的创业之路,而且这一走就是5年,历经艰难险阻。
公司一成立,春节刚过,杨海听到的第一个消息是原定的学校合作伙伴,要出国了,半年之后才能回来。一下子,杨海的公司陷入了产品无人使用的状态。而5个月后,当杨海找到后来支持公司2年发展的第二个项目,网络课程开发的时候,却又遇到了另一次更大的危机。
这一次,是杨海找来的主持这个项目具体运作的大学同乡与杨海请来负责公司技术的高中同学联手一起辞职了,还带走了负责网络课程开发具体技术的主要技术人员——都老乡的舍友。只剩下4个刚刚从社会上招聘过来的大专应届毕业生,而这些人,杨海还不能全部叫出名字。
如果说,第一次的危机对杨海只是挫折的话,那么第二次却是一次严重的打击。不过仅仅用了两个月,杨海就重新组建了一支17个人的团队,入驻了有200多平方米面积的新办公地点。这次,只有杨海一人还保持着学生身份。
回顾创业初期的这两次变故,杨海的看法是,危机中总是蕴涵着机遇。正是合作伙伴的出国,逼得他不得不转换思路,开拓视野。在没有学校,没有老师使用的那段日子里,杨海去了北京、去了湖南,国内网络教育搞得领先的学校他都去了。最多的一次,在一周内去了3趟北京,而且赶时间,都是坐火车硬座去的,连续几天没有睡觉。最终,凭借自己的产品,易学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这两所当时网络教育搞得最早,也是最领先的高校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大大的增强了团队的自信,开拓了自己的视野。
而同学老乡的出走,更是让杨海不得不走出亲情管理的误区。一开始,就树立了面向社会招人、面向社会用人的管理方式。为企业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尤其特别的是,杨海这个没有毕业的学生老板,最喜欢招的是应届毕业生,与很多老板抱怨应届毕业生的诸多毛病不同,杨海觉得应届毕业生更有朝气,只要培养、管理得当,同样可以创造出奇迹来,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另一个意外收获则是,易学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公司氛围特别的好,同事相处也非常融洽。创业的第一年是艰苦的,遇到了一个又一个没有料想到的危机。回顾过去的5年,杨海却觉得,真正难熬的其实是第二年,因为,在这一年中,杨海遇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财务危机。
其实在第一年中,公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寻找一条适合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为了赚钱,所以当时杨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事情我来帮学校做,可以不收钱”。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感动了当时的南京大学教务处陈云棠处长,让杨海承接了学校985工程中部分网络课程的开发项目,也真是通过参与985的项目,让杨海有机会接触到了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也多谢了南大教务处对于年轻人的支持与信任,使得杨海有机会一展身手,成为了985唯一的一个学生身份的项目主持人。而杨海也没有辜负学校的期望,为南京大学开发出了一大批国内领先的网络课程。项目开发经费再加上50万的投资款,杨海并未为第一年的资金问题发过愁。可是等2002年的春节过完,杨海却发现原来感觉好大一笔钱的50万元,竟然已经花完了。公司就象一部烧钱的机器,50万不过是杯水车薪。接下来,只有靠自己赚来的钱过日子了。而赚来的钱可不像投资款那样会准时的足额到位,更关键的是赚钱并没有那么容易。这一年杨海过得非常累,整天为资金烦恼。从01年到03年,这三年间,杨海一共亏掉70万。不过也终于掌握了在市场的大潮中如何搏击。这三年是痛苦的三年,也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过程。
经过三年的摸索、学习与成长,杨海建立起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拥有了一个历经了考验的优秀产品,掌握了一套利用网络开展营销的方式,初步拥有了一定的客户群体。
而且,杨海在03年终于毕业了,因为创业,他耽误了正常的研究生毕业,但是即便是在企业最为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放弃学业,而在毕业可以留校的时候,他又毅然放弃了这个铁饭碗,选择了全身心的投入易学,这个亏损累累的企业,没有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04年,当市场向杨海和他的企业崭露曙光的时候,一个强大的对手又出现了。美国最大的网络教学平台厂商正式进入了中国,并开始销售同类型产品。很多次,双方在学校的招标会上直接面对面的竞争,这是一次与巨人的较量。
面对这个自己刚刚创业时曾经仰慕过的对手,杨海说,还从来没有想到过能够有机会与之面对面的较量。但是当挑战真正来临的时候,杨海并没有退缩,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对手就要挑最强,这样才能练出真正的实力。
经过2年的市场竞争,现在杨海和他的企业不仅没有失败,相反,还把曾经高高在上的对手的价格逼得下降了80%,变得和易学的产品一样了,而易学的产品却越卖越火。当记者问道,底气从何而来?杨海的回答是:“网络教学平台,并不是一个高科技的产品,相反,它是一个高服务性的产品。我们只要脚踩在中国的土地上,认真倾听中国教师与学生的声音,就不用惧怕任何对手”。回顾过去,杨海说,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为易学被人认为是一家专做课件的公司而苦恼。今天,他终于证明了,他所领导的是一家真正的软件企业。在下一个5年中,他要让社会知道易学不仅仅是一家软件企业,更是一家互联网企业。他希望,通过天空教室,能让全体中国人都实现网络化的终身学习。这是一个他觉得值得终身去奋斗的目标。在记者提到给现在正在或者正准备去创业的大学生朋友总结点经验的时候,杨海说,作为一个个人,他觉得在同龄人中的发展还算让自己满意;但是作为一家企业,他觉得易学公司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谈不上太多的经验。
不过,他还是总结了8个字:“自信、执着、诚信、谦虚”。他希望每一个创业者都能坚持自己对事业的自信;遇到困难的时候执着以待,不要轻言放弃;对待他人坚持诚信做事;对于批评与意见保持谦虚的姿态。有了这些,相信每一位年轻人都会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