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考研政治试题理论题解析(二)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新闻资讯 >> 正文 2006年考研政治试题理论题解析(二)

考研试卷库
2006年考研政治试题理论题解析(二)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的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

  参考答案:

  (1)庙僧顺流找石兽没找到说明他违背了真理的具体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具有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从内容上讲,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从形式上讲,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真理的具体性还表现在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上。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2)老兵逆流找到石兽说明在思考问题时,辨证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思维方法的本质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是人们在客观规律和关系的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程序和手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思维方法对思维操作的有序进行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具有对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功能,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辨证思维是立足于客观事物的辨证本性而展开的思维,它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和理论等思维形式的矛盾运动,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世界实践活动的内在本质。辨证思维的方法是揭示概念的辨证发展、矛盾运动的方法,是理论思维的工具。把哲学的观点运用到思考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唯物论的观点是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基础,矛盾论的观点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根源,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根据。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哲学思维方法的具体化,并使辨证思维方法得到切实有效的运用。

  35、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的奶农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之后,进入夏天,浙江一带也出现有奶农把鲜奶倒入污水沟,有时一次倒鲜奶达14吨,当时,地方兽医站工作人员出外联系鲜奶收购企业,但收效甚微。2005年8月11日,陕西省某些地方也出现奶农把鲜奶倒入污水沟,地方政府找到相关企业收购,价钱1.2元每公斤,如此低的价格,此企业到最后竟也停止了收购。

  人们不仅要问难道中国的鲜奶多的喝不完吗?

  并非如此,欧洲一些国家,人均年食用乳制品达97公斤,而中国人均年食用乳制品仅7.9公斤。前几年大批农民养殖奶牛,可生产大量鲜奶,许多企业加入了制作奶制品行业,许多产品甚至不合格就进入市场,使消费者不敢购买,导致奶制品销量下降,因此,企业收购鲜奶的数量大幅降低,造成奶农的鲜奶过剩。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牛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分)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4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中的“倒牛奶”事件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的倒牛奶事件存在本质区别。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的倒牛奶事件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这种现象就不可避免。②我国个别地区出现的“倒牛奶”现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是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社会总供求在局部地区出现暂时的结构性失衡导致的,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无关。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体制改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现象。

  (2)马克思主义社会资本运行理论认为,社会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只有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生产按比例地发展,才能顺利实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这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共同规律。材料中的现象同样反映了这一规律。

  (3)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政府应采取的措施应该是:①完善和规范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挥规范化、网络化、连锁化的现代流通方式,保证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②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调控水平,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36、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忍受着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以内的剥削。”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5分)

  (2)既然如此,为什么1953年开始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分)

  参考答案:

  (1)革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必须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我们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其基本依据在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而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指引与感召下,民族资产阶级克服了其动摇性的一面,最终跟着共产党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成为组成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四个民主阶级之一。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赞成党的新民主主义政策,愿意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受追逐高额利润本能的驱使,而置国家和人民利益于不顾,干出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情。民族资本主义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正确的政策,利用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积极的方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最终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总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民族工商业不可能操纵国计民生,中国更不可能由此出现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恰恰相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也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和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当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展开之后,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国营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客观上要求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37、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我们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5分)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5分)

  参考答案:

  (1)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具体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大方面。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覆盖面最广、社会意义最大、涉及内容最多也是最主要的保障形式。一般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大法定保险构成。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这说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社会保障体系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状况的重要方面,社会保障的功能不仅在于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它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都能够得到保障。而这一点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

  (2)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社会保障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它是一张安全网,它能够为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弱者提供安全保障。社会保障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它是一个稳定器,它能够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必然会出现竞争和优胜劣汰,如果企业或者劳动者个人在竞争中暂时被淘汰,就要由社会来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而社会就是通过建立保障体系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只有依靠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只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才能切实地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总之,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越发展,收入分配越多样化,收入差距越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就越重要。必须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选做题1

  38、2005年X月X日,XX大学学生王文、李波、张彬在自习室相遇。

  王文:哎,你们注意没有,这两天胡锦涛主席去北美访问,随行的居然有70多家像海尔集团这样的“大腕”。

  上次加拿大总理访华,来了277家企业,360多人。领导人出访带这么多企业代表干什么?

  李波:这有什么新鲜!当年克林顿一上台不就宣布在世界上推销美国产品是他的责任吗?韩国更绝,居然要求所有的外交家都要成为韩国商品推销员。

  张彬:所以啊!EADS注1的老总跟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拿了价值13亿美元的合同,包括23架空中客车,还有为北京奥运提供的安保系统。

  李波:施罗德有什么办法?国内经济不景气,他可以用这些订单来证明自己还是有海外营销能力的嘛,现在领导人出访不可能只谈友谊,经济合作程度是考察领导人出访成果的一个主要指标。

  王文:难怪欧盟不顾美国反对,要取消对华武器禁运,看来也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

  张彬: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的激烈,要保护本国利益,又不能损害别国利盖,难啊!看来各国外交都得为经济“打工”。

  李波:有位外交家不是说:50年前如果大使讲经济会被认为是笑柄,现在大使不懂经济更会成为笑柄,冷战期间,国与国的较量,军事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靠什么?还不是靠经济与技术。

  王文:看来,世界真的变了!

  注1:EADS指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他们正在讨论国际社会发生的一种什么样的变化?(4分)

  2.为什么“现在大使如果不懂经济就会被视为笑柄”?(6分)

  参考答案:

  (1)几个学生谈话反映了在现在国际社会中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冷战时期,在国际关系中军事因素占有突出地位,而现在,经济技术因素占有突出地位,在国际关系中起着显著的作用。人们从冷战中吸取教训,意识到仅凭军事力量并不足以压倒对方,军事力量强大,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力量作基础。否则,军事负担超过经济可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国力的削弱,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与解体。冷战结束后,各国都把发展科技经济放在首位,把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和科技合作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以地缘、民族、宗教关系为纽带,积极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寻求和开辟经济贸易关系的途径。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成为各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目标和实质内容之一。在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愈来愈紧密。经济上的矛盾与争夺,控制与反控制,制裁与反制裁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形式。经济因素不仅对各国国内政治,而且对国际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2)现在外交官不懂经济就不是真正搞外交,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结果往往导致政府的更迭,从而对世界政治发展产生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更为密切,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使世界政治发展更趋复杂;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当今世界各国的外交,首先是经济外交,即为经济服务的外交,经济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冷战结束以后,国家的经济利益往往成为国家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制约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使它们的关系一般不致脱离和平与发展这一主潮流。

  选做Ⅱ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面临着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资源以及环境,人们将发现我们面临的是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如下图),人类必须从这三种困境结构中寻找出路。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4分)

  2.分析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6分)

  参考答案:

  (1)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各个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依赖于部分,只有深入认识部分才能清晰地把握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部分依赖整体,只有从整体中才能真正认识部分。整体和部分的界限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人口、资源、环境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所谓全球性问题,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的问题。就其空间范围讲,它不是各个存在的个别问题,而是关系到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具有全世界性。具体来说,人口膨胀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恶化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2)应对人类上面临的困境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全球性经济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依靠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努力就可以做到,而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具有全球的协调一致性和相互合作性。

[1] [2]

·常红利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