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父母供养放弃就业考研忙毕业后他们成了“袋鼠族”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新闻资讯 >> 正文 依赖父母供养放弃就业考研忙毕业后他们成了“袋鼠族”

考研试卷库
依赖父母供养放弃就业考研忙毕业后他们成了“袋鼠族”

即将到来的6月,又是新一届高校毕业生陆续走出校门的时候。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338万人,比去年净增50多万人。
  面对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了在继续深造(理想)和寻找工作(现实)之间,来回摆动的生活状态,变成了“袋鼠族”。
  “袋鼠族”一词最早出现在1998年法国新闻类周刊《快报》中,用来比喻大学毕业后到了就业年龄,但以薪水少等理由不就业仍依赖父母的年轻人。随着大学扩招、就业压力加大,依靠父母供养而迟迟没有走向社会的城市“袋鼠族”队伍目前正在不断壮大……

  “袋鼠”者言
  “考研生涯让我耗费了太多的精力”
  在山东理工大学附近的马尚镇钱家村,就有这样几名在2003年走到一起的“袋鼠族”本科毕业生。近日,他们各奔东西,因为,他们当中有一人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其余两人面对第三次考研的失败,无奈地选择了投身社会,寻找工作。
  5月22日下午,在山东理工大学西校区钱家村一间简陋的农家小屋里,记者见到了终于考取了北大研究生的小高。这间小屋出奇得简陋,床是用几块垒起来的砖头垫高的。小屋里除了生活必需品,能放东西的地方都堆满了和考研有关的书籍,显得有些杂乱,只有墙上“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毛笔书法,让人感到有些力量。
  小屋很热,在与小高交流十几分钟后,记者已是满头大汗。由于他的同学已经放弃考研,选择了工作,现在只有他一个人住在小屋。
  据小高讲,早在2003年,还在上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就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当时报考的是清华大学的法硕专业,虽然总分达线,却因英语差两分受限,最终无缘清华,虽然有调剂机会,但他还是选择了“复读”。用小高自己的话说,“我就是要考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要不用人单位就会看低你。”
  2003年7月毕业后,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留恋,小高找到了几名工作不顺利并有志于考研的同学,在山东理工大学西校区附近钱家村租了现在的这间房子,再次复习准备考研。
  房子月租60元,3个人住一间,条件非常艰苦。不幸的是,2004年的研究生考试,小高的英语成绩再次受限,第二次落榜。两次考研,两次落榜,小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想起支持自己考研的父母和自己的很多同学已经就业,小高考虑再三,决定再搏一回。
  2005年,小高终于以353分的高分通过了北大的初试,复试也过关斩将,最终如愿以偿考取了北大研究生。
  面对记者,小高长吁一口气:“如果今年再考不上,我会崩溃的,考研生涯让我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家里也为此背负了沉重的负担,但毕竟我成功了。”
  小高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与小高一起复习的其他同学却没有这么“幸运”,他们只有面对择业的现实。
  小夏,三次考研,三次败北,在经过一番奔波后,在周村找到一份工作,虽然不是很满意,但小夏还是去了,因为他实在不想再复习。而小周,虽然三次考研基础课都考取了高分,但无奈专业课三次不过关。现在她也放弃了考研,在博山找到了工作。
  走出“育儿袋”的大学生,工作成了他们惟一的选择。
  “考上研究生也就是再‘玩’三年”
  旧的考研“袋鼠族”解散了,新的考研“袋鼠族”又在形成中。24日,记者看到山东理工大学西校区一广告栏内有这样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本人系山东理工大学毕业生,考研失败,来年再战!欲寻一位考研同路人合租……”
记者电话联系了这名同学。小晴,山东理工大学2005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2005年1月参加了一次法律硕士的入学考试,败北。现在母校附近租了房子,决定再考。
  “我们班43人中只有8人考上了研究生,有十几个人找到了工作,其余的人都在准备考研。”小晴说。
  “那你就是要全身心考研了?”记者问。
  “不,如果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就边工作边考研。”
  “什么是你喜欢的工作?”记者问。
  “最好是劳动强度不大,薪水稍高的工作。”小晴毫不掩饰地说。
  “不好找啊!”记者为难地说。
  “我知道,所以,我要考研。”话语间,小晴“漂”地生活状态显露无疑。
  “等到你研究生毕业,就一定好找工作吗?”记者问。
  “到时候再说吧,说真的,考上研究生也就是再‘玩’三年。”小晴这句玩笑话,代表了很多“袋鼠族”在考研理想和工作现实之间来回飘荡的心态。
  记者调查“袋鼠族”并非都是主动所为
  就“袋鼠族”的话题,记者在对部分大学生家长的采访中发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在绝大多数家长思想里还根深蒂固,特别是在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要么重学历、要么重考试的招聘形式,更加使得家长对子女在学历上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一旦子女们提出要考研或出国留学的要求,一种简单的学历高、留过洋就一定强的简单等同观念,就会促使家长甘愿敞开自己的“育儿袋”,“被动”地把子女培养成了“袋鼠族”。
  一位儿子已经找到一份不错工作的王妈妈说:“我就是觉得研究生比本科生好,看看自己同事的孩子都考上了研究生,就恨自己当初没有‘逼’着儿子去考研。”
  一个“逼”字,看出现在的研究生很难考,也看出考研有为学习而学习的意味。因此,记者认为,今天的考研,已经变了味,成为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眼中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敲门金砖”。这样,也就不难发现,原来,“袋鼠族”的成员也不是主动回到“育儿袋”中去的。
  专家观点 积极调整就业心态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记者采访了多年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山东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张金华副处长。
  张副处长面对“袋鼠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笼统地把走出高校而又不急于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称为“袋鼠族”不够准确,因为这其中有很多种情况:一种是希望可以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工作;二是部分高校毕业生逃避就业压力;第三是看到别人在考,自己也就报名考研,带有盲目的成分。
  “据我了解的情况是,现在考研的人数逐年上升,一个本科毕业班有80%—90%的同学都报考研究生,有的班级甚至是100%,可是,报名的同学有的没有等到考试完就放弃了,这说明部分考研者存在盲目心理。”张副处长用一组数据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一味地为了考研而考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做法,也决不是研究生招考单位希望看到的,因为一所学校招考研究生是希望可以输入具有创新思想的优秀人才,而不是给部分想逃避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另一座‘象牙塔’。”张副处长不无担心地说。
  “因此,对于一名刚走出校园的合格的、货真价实的本科生来说,就业不成问题,关键看个人心态有没有调整好,是不是经得住就业初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还有就是,就算是找到了好工作,也要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张副处长对大学毕业生摆脱“袋鼠族”生活状态充满信心。
  记者感言:成为“袋鼠族”固然有各自的客观原因,但这种行为,不仅给父母造成极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是毕业后回避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选择考研,考上了固然庆幸,但考不上呢,再一年吗?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长期的失业,不仅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个大馅饼”,而且对社会就业群体的长期游离,也会使自己边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不会因而成熟,而且会钝化自身的生存嗅觉,最终成为无根的浮萍,愧对自己的青春。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