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是因为自考生增多吗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新闻资讯 >> 正文 观察: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是因为自考生增多吗

考研试卷库
观察: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是因为自考生增多吗

北京大学录取研究生,是否应当排斥自考生?这不是一个孤立的话题。它关系到如何对待自学成才的问题。回想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教育时,对考生并没严格的学历要求。有的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有的是“文革”中的工农兵学员,还有一些考生根本没上过大学,其中不但有高中毕业生,还有初中毕业生,甚至小学毕业生。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1966年小学毕业,以后当过九年知青,直接考上了赵俪生教授的研究生。如果讲学历,他考研时的学历还不如现在的自考生。

如果扯得更远一点,王芸生在民国时代算得上是报界巨子了,但因为家境贫寒,只念过几年私塾。13岁就当了茶叶店的学徒。一边在茶叶店干活,一边给报馆投稿,就这样走上了报人之路。还有钱穆、梁漱溟,没上过大学,却是一代大师。顾准也是小学毕业生。潘序伦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并没有因为他学历低而不用他,而是让他年纪轻轻就当了教授。中国学界不少泰斗级人物,尽管并没有进过正规大学,有的甚至只上了几年小学,但他们却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一辈子研究新问题,分泌新思想。其境界之高远,远非当今学院里的教授可比。87岁的严秀先生,曾当过人民出版社社长,他读了其中一位学者的一篇新作之后,甚至感慨:朝闻道,夕死可矣!

上世纪八十年代,自学成才的口号曾经非常响亮。可惜现在成了文凭社会,这个口号很少有人提起了。国家鼓励自学成才,当时看起来是权宜之计,但它有助于社会形成重真才实学的风尚,研究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进步诸因素,不能忽视这一点。当时社会导向是鼓励向上,鼓励努力做事,大胆做事,敢想敢为,开拓创新。在这个大背景下,青年自学成才,为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转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肯定自学成才,不只是关系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还包括两点文化意义:一是英雄不问来路,使所有社会力量对于向上流动产生信心。二是重实际效果,防止人为作假。要想让自学成才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关键是在选拔人才时不能有学历歧视。如果常态的选拔机制中为自学成才的人预留一点空间,整个社会的管理成本可以降低很多。对于自学的人来说,个人其实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个人的成本高,国家的教育成本就低了。国家对这种人更应当鼓励。但现在的实际操作不是这样,目前国家的科学教育机构,迷信制度化的造就人才方式,对于制度以外的人才,一般不大信任,许多大学引进师资,一律博士。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大学失去活力。

现在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也是一个实际问题。但毛病不是出在自考生身上,而是出在考试方法和招生数量上。当年于光远招研究生,先看论文,论文没有创见,休想取得复试资格。有位学生论文出色,外语零分,照样被他录取。可惜,这样的佳话今天早已没有了。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