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4月25日消息(记者吴纯美) 考研被称为继高考之后中国第二大考试,而“考研经济”则是中国第二大“考试经济”。今年1月,教育部宣布,在当月举行的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有117.2万人报名参加。按每位考生在考研上花费2500元计算,这117万余人掏出了约30亿元。这就是考研经济的商机。考研被称为继高考之后中国第二大考试,而“考研经济”则是中国第二大“考试经济”。
是什么原因造成考研大军逐年递增,不断壮大?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夏学銮教授认为,考研热是当前市场压力的结果。因为我们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毕业以后不能马上找到工作,因为很多用人单位都明确要选用研究生。所以实际上是市场逼得学生走上这一步,对学生来说也是无可奈何的,因为他没办法。另外,我认为有些用人单位在用人上有些误区,实际上它可能不需要研究生的人才,它可以用本科生、大专生就行了,但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实力,表示自己与其他单位有竞争力,其他单位要研究生,我们也都要研究生。用人上进行攀比,比看谁用的学历最高,实际上造成人才的浪费
夏学銮提醒准备报考研究生的人们认真做好市场调查,不要盲动。他认为,从宏观上来讲,它是因为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这是市场行为。但是从微观上说,有很多人参加培训班可能得不到迅速的提高,可能对考研没有什么用处,买的辅导材料可能很多,不知哪一种好。考生要做一些谨慎的鉴别和选择,要理性的投资。这是一种投资行为,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体他也是很理性的,因为他预期,我投资以后,考个研究生,找个好工作,我会得到回报的。所以从他们个体讲,也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行为。但是在理性投资的时候,不要盲目,认为所有的都是真才实学的老师,不要花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