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博导”选聘改革近日完成,45名“博导”在新一轮选聘中“下岗”——失去了招收下一届博士生的资格。这个举措在国内高校中极为罕见,被一些教师形容为一场“深源地震”。
震中:“博导”终身制“堡垒”
震源:现行“博导”选聘制弊端
震波:平静表面下暗流涌动
争鸣: 中国为什么很难出大师?
震中:“博导”终身制“堡垒”
“博导”是人们对博士生指导教师的习惯性简称。这次“下岗”的45名“博导”,学科之广涵盖了吉大所有的8个学部,年纪最大的59岁,还有部分人为外聘“博导”。导致他们“下岗”的原因很简单——科研项目数量没有达到学校要求的标准。
自2005年4月末至11月初,吉林大学对全校所有博士生导师进行了与过去做法不同的重新选聘:不设岗位数,只按理工农医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制定选聘标准,达标者都有机会在新一轮聘任中成为“博导”;不达标的现任“博导”必须“下岗”。
吉林大学出台的选聘细则要求,“博导”必须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正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或主持其他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有必要的科研经费,近五年来的科研成果、学术水平在国内居本学科前列。新增“博导”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应承担过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年龄55岁以下的教授应每年讲授一门本科生课程,有协助本人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辅助人员。
学校规定,自2006年开始,落聘的“博导”将不再拥有招收新一届博士生资格;对其已经招收的博士生,暂时仍可以“博导”的身份指导他们完成学业,或由学校为学生转换导师。由于“博导”是在教授的基础上选聘的,很多单位便给予其高于教授的特别待遇,使其在事实上形成了教授之上的又一个层次。在传统意识中,“博导”除了代表一个人在学术上的造诣外,更代表了一种很高的荣誉,是高校教师中除院士外身份最高的象征。“博导”的桂冠一旦戴上,就很难取下,形成了事实上的“终身制”。吉大的此次改革,因此而被认为是对“博导”终身制“堡垒”前所未有的撼动。
震源:现行“博导”选聘制弊端
对于这次改革,吉林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绝大多数高校中实行的“博导”选聘制度存在弊病,制约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大学要发展成为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就必须敢于突破和创新。
由于以往对“博导”选聘制的改革一直停留在新聘“博导”的层面上,“约定俗成”的“博导”终身制被看作“雷区”未予触动,导致一些被聘为“博导”的教师或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或不专心搞教学和科研,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个别“博导”甚至利用自己的身份到处挣钱。这些问题给高校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一定阻碍。
吉林大学副校长裘式纶说,导致吉林大学此次痛下决心对“博导”“开刀”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一些教师成为“博导”后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大量增加,但在学术上却停滞不前,距离“博导”的要求越来越远,虽已得不到学术同行甚至是学生的认可,“博导”的帽子却照戴不误。没有优胜劣汰就没有生命力,“博导”也不例外。
二是教育部多年来一直要求博士生导师不要搞终身制,但多数学校并未如此执行。吉林大学在具体工作中发现,“博导”队伍参差不齐,对提高学校科研和教学水平阻碍很大。学校要进行学科建设,就必须痛下决心,从软肋处“开刀”。
三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学校只有教授才有资格担任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也是如此。今年初,吉林大学对全校所有近2000名教师实行了职称聘任制改革,一些博士生导师没有竞聘上教授,因此事实上已经失去了继续担任“博导”的资格。此外,合并为新吉大前的6所高校分别属于不同的部委和地方,各自制定的博士生导师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合校5年多来,磨合期基本结束,作为新吉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震波:平静表面下暗流涌动
“真是吓了一跳,公示那天,得知院里那位带了多届博士生的‘博导’没被聘上,心里当时就是一震。”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一位教师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看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心存侥幸,必须不断努力。”
各学部的教师仍如往常一样进行着各种教学活动。尽管受到强烈震撼,包括多数“下岗”博导在内的吉林大学教师却似乎是平静地接受了这样一场深度变革。
表面平静的校园却并不平静。裘式纶说:“个别下岗‘博导’找到学校,陈述自己没达标的客观原因,请求学校能够重新考虑让他们‘上岗’;一些老师也明显表现出了对科研项目申请的积极性。”
一位下岗“博导”的博士生私下说,他的老师很着急,整天忙着落实各种项目和科研经费。他自己也有些着急和茫然,一时也不知该如何是好。吉大化学科学院部分教师认为,改革像深源地震,在深层次对每个人造成了强烈震撼。对每个人都有警示作用。地学部博士生导师徐学纯认为,改革说明,“博导”今后必须注重科研成果和水平。要当好“博导”,培养出合格的博士生,自身的水平和成果更要上去。人文学院青年教师王秋彬说:“改革制定了明确具体的量化指标,对我们这些年轻教师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吉林大学的这场改革给同在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也带来了震动。部分教师认为,高校改革是大势所趋,吉大此举给师大乃至国内所有高校教师敲响了警钟。
也有人对此举心存疑虑。他们认为,当前中国大学存在的问题,很多是学术体制不健全造成的。传统的“博导”资格认定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吉大的选聘改革仍属权宜之计。
争鸣:
博导终身制,废除还是完善?
博导资格在北京大学将不再是终身制。北大研究生院副院长王仰麟今天透露,北大在历史系、教育学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进行试点,实行不固定博导资格制。
中国为什么很难出大师?博士生“炒”导师凸显了什么?
薄薄一纸“研究生转导师申请表”,在上海交通大学9名博士研究生和他们的导师看来,却是如此沉重。一年前,上海交大电子信息技术学院9名博士生先后向学校要求更换导师王永成,到去年7月,他们全部转到其他导师名下。但是“申请表”排在第一位的“转出导师意见”一栏,始终是一片空白。
欲去“博导终身制”先废“博士点终身制”
淡化博导荣誉性质,还原其岗位特征——看上挺美的一个制度矫正:通过资格与身份脱钩,头衔与岗位挂钩,博导的职业责任和岗位色彩将会得到强化,过去那种博导身份“终身化”的现象将终结……不过,多用点脑子就会发现,这种预期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美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