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高校,招多少研究生合适?一个老师,带多少学生恰当?恐怕难有量化的标准。但在头脑清醒的人看来,绝对不应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可惜,时下某些高校招研却偏爱多多益善。
广东省政协委员日前对研究生教育“大跃进”提出质疑。对此我深有同感,在我曾读过研的内地一高校某系,三年内,在校研
究生的数量由30多个猛增至300多,最多的一个导师同时要带30多个!可怜这些学子,见一次导师几乎难过见“皇帝”,遑论指导的质量了。
既然高校难以承担研究生扩招的压力,为何“知难而上”?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学的冲动;再者,是经济利益的驱动。
研究型大学是个时髦的字眼。于是,研究生的数量超过本科生成了一些学校的目标。没错,这是标准之一,但学术地位和学生的质量才是根本。在教学资源尚不能同步增加、不足以支撑时,这种冲动,与“亩产十几万”的“卫星”没什么区别。至于靠扩招追逐经济利益,更是舍本逐末。在一些学校,自费硕士研究生的收费标准高达三四万元,一年上百个,确实是相当大的诱惑。但这诱惑的代价便是“硕士帽”、“博士帽”的褪色。
广东省教育厅在答复政协委员的提案时称,将控制导师带研究生的数量,依法严惩研究生培养中的学术腐败。据说,也有高校认识到了片面扩招的危害,将采取“缩招”的措施。有这种清醒,当是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