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研究生就业路难行(组图)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新闻资讯 >> 正文 (今日视点)研究生就业路难行(组图)

考研试卷库
(今日视点)研究生就业路难行(组图)

本图文据新华社二十二日电

  2003年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开始大规模扩招,今年7月,扩招后的首批研究生即将毕业。记者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一些高校了解到,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不乐观。
  一所大学举行的研究生供需见面会被前往应聘的学子挤得水泄不通。
应聘之路,几多辛苦。

两名大学生在考研辅导班报名现场研究辅导班的课程表。

  逾80%研究生对未来信心不足

  吉林省有关部门近期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了随机调查,超过80%的人对未来没有信心,其中近半数的人认为,就业前景“很可能还不如自己当初本科毕业时……”。

  来自用人单位的信息让人感到研究生们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吉林大学一位硕士研究生告诉记者,从去年11月初开始,她就向数十家用人单位发出了求职信,但回复的寥寥无几。
“一说就业难,有人就总说我们‘观念有问题,高不成、低不就’,可我们怎么能不考虑自己的职业前景呢?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难道说,随随便便的一个地方,就可以去吗?”不过,他也承认,现在自己对工作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单位有发展前景、自己能发挥才智就好,至于工作地点、工资情况都好商量。”与过去“一个月少于3000元不考虑”相比,现在的硕士们明显地少了抬高身价的勇气,“刚刚就业,够花就行”。即便这样,工作仍然不好找。

  “天之骄子”为何愁“嫁”

  近几年来,“就业”成了大学生们一入学就开始担心的问题,从专科到本科,现在轮到了硕士研究生。“天之骄子”为何愁“嫁”?吉林大学一位多年在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分析说,横向比较,硕士就业似乎还谈不上“难”。从过去两年的情况看,全国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左右,较之本专科毕业生要高得多。但纵向比较,今年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的确是加剧了,这说明随着近年来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观念的进步,文凭在就业市场的优势日趋减弱,此外,现在的用人单位更侧重于学生自身的实际能力,并且主张“用比较务实的态度来”选拔适合的人才,同时,坚持提倡“即便是研究生也要参与竞争”。

  吉林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孙维杰等专家分析指出,对研究生社会评价的下降也导致了就业紧张。研究生扩招后,导师的数量变化不大。以前是一位导师带两三名研究生,现在一般一位导师带七八名甚至是十多名研究生,在黑龙江省某高校,一名导师甚至带了38名硕士研究生。这种情况下,不少研究生一年里难得见上导师几面。研究生多了,师资力量不足,势必造成社会对研究生质量的疑虑。

  此外,研究生择业期望值偏高、目标短期化和趋向功利化,把读研的目标片面地定位为高薪高职,把研究生文凭当作寻找理想工作的砝码,对工作的待遇要求远远超出了理性的范围,这些都是用人单位耿耿于怀的,持这样观念的研究生难免会碰壁。

  部分硕士生被迫再深造

  记者不久前在哈尔滨举办的一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看到,不仅专门招聘研究生的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就连招聘本科生的单位的坐台前,也有许多研究生驻足咨询。在沈阳市举办的一场毕业生双选会上,铁西新区人事局为区内一家事业单位招收30名本科毕业生,不到一个小时就收到六七百份简历,其中研究生简历接近百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用人单位纷纷列出安家费、提供住房等优惠条件吸引博士生,这也使得一些硕士生萌生了读博的想法。东北大学冶金专业一名姓刘的硕士研究生告诉记者,自己的专业就业面比较窄,大多是到研究所、钢厂之类的单位,这两年的就业形势更是每况愈下,目前他们班上只有一个同学签了鞍山的一家单位,月薪还不到3000元,为此,班里约有一半的同学选择了继续读博。

  研究生就业尴尬表明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研究生就业遭遇尴尬,问题的症结在于,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以至于研究生质量堪忧。有关教育人士指出,提高研究生的质量,关键在于完善师资,整顿学术风气,实行“宽进严出,末位淘汰”。尤为重要的是,高校在扩招时需优化专业配置、整合教育资源,“挤掉研究生教育的水分”,着力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教育界人士指出,研究生就业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研究生个人应当“联动”起来,并通过转变观念,调整就业布局,促进更多的研究生实现就业。

  教育界人士建议:一是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研究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加大对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投入,提高毕业研究生的工资待遇;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真正扩大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在用人单位内部形成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用人机制,给予就业平等竞争的机会。

  二是作为研究生的培养方,高校应努力改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市场的现状,构建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三是用人单位应建立良好的培训提升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拔人才;同时,规范就业市场,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是对研究生自身而言,在校时除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外,更要加强实用技能的培养;就业时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客观评判自身实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考研大军”出路何在

  研究生教育问题大

  中国的教育改革到底处于什么情况,记者采访了几位教育界的人士,其中一位在教育界扎实工作30余年,但却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同志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的博士研究生不能增多,硕士研究生增长速度要降下来,本科生的增长可以保持。”这位人士说。

  这位人士认为,以前在校研究生数量是18万,现在已经达到80万,他说这个数量不算多。但最主要的是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一个是研究生本身的质量不行,如果质量不高,数量再多也没有用。另外,研究生教育是需要条件的,其中,研究生教育要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第二,要有合格的导师;第三,要有足够的科研项目和经费。

  他说,跟国外比起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是个大问题,而研究生的质量好坏,又关系到我国科研开发、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

  他认为,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更差。第一我们的博士是读书读出来的,而不是做科研项目;第二博士生导师水平有限,自己肚子里没货色,有些老教授也不行,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加上带的学生太多,对学生的指导非常有限,自然教学质量不高,而衡量一所大学的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师资队伍;第三,缺少经费,博士研究生论文没有新东西,弄虚作假,抄袭,导师要求也不严格。他说看到一些博士论文感到很痛心,不仅没有任何创新,连最基本的书写也极差,且文章表述不清。

  他认为,中国研究生教育有一系列的问题,从学位点的评审,如哪些学校能设博士点、硕士点、到导师的水平问题,再到研究生到底应该怎么教育等等,一系列都存在问题。有的导师水平根本不能带学生,研究生中有句流行语是“有水平的没时间,有时间的却没水平”,还有的高校则过分追求设置硕士点、博士点,扩大学校影响力。

  研究生导师应该有课题

  我国自费硕士研究生每年的学费大概在1万元左右,如此高的费用,使得有些研究生必须举债或者在外兼职赚钱,贴补生活费用。针对这种情况,他认为,从本科直接读研的硕士研究生不应该自己交学费,应该导师付学费,在职研究生可以自己付学费。因为收费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他说,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不应该为学费发愁,导师要有经费,没有课题、没有经费的导师就不要带学生。

  研究生论文考核应分学科

  针对目前各个高校规定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他认为,这不是办法,比如文科和工科研究生,发论文特别难,记者是学新闻专业的,他还拿记者打比方,他说新闻学,要创新一个理论就特别难,还有医学,发表论文也特别难,现在有很多医学博士不会给病人看病,所以学文的不一定要出论文。不能为了论文而写论文,比如新闻系研究生,不一定要写出论文,只要多出一些好文章就行了,而且会比论文有用得多。这主要也是因为导师自己肚子里没有货。

  但对研究生考核没有一个标准也不行,不看论文不行,但光看论文也不行。

  用人观念扭曲造成人才浪费

  这位人士指出,对于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应该是两个,一个科研机构,另一个当教师。现在很多事业机关引进博士研究生,这本身就是不对的,博士进机关发挥不了作用,另外还有院士的就业也存在问题,院士本应该搞科研,却让他去当行政主管。整个社会的用人观念被扭曲了,造成了很多人才浪费。

  很多人考研只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好工作就是待遇高、拿钱多。他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好工作呢?对于研究生来说,好工作就是能够在学术方面做出成就。

  如今任何一场招聘会上,大部分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的文凭要本科以上,到底什么叫科学用人,什么叫人才,他说不是光看文凭,而是按岗位需要,谁能胜任就谁干。

  他指出,现在社会上的用人机制导致大量工作岗位被不能胜任的人霸占,高校教师队伍1400万,科研机构有1000多万,加起来共有3000多万,而高校教师队伍中,博士只占20%-30%,硕士生也可以到高校或者高中任教。现在各类研究机构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称职的,但是短期内却不能辞退,这样就没有空缺的岗位,自然造成研究生就业难,他认为这是政策设计者的问题。

  他认为不能把扩大招生和就业难联系在一起,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全国国内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达到1900万人,其中在校大学生1400万,他说这不算多,中国14亿人口,100个人中才有一个大学生,增加大学生数量,可以提高人口质量,发展知识经济。

  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学生都往大中城市挤,据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统计,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为70.7%,在县城和乡镇工作的大学生占27.4%,在农村的为1.9%。他说,现在小县城里根本养不起大学生。有的学校说缺老师,但是却有不少是代课老师,按照国家规定,一个正式老师的工资一个月最少六七百,而代课老师价钱便宜,每月给一两百就够了,这同时就促使大学生挤破头也要到大中城市找工作。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

  他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培养人,古人对教育的解释是要传道、授业、解惑,其根本功能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要培养人格、人品、原则、精神、是非观和爱好等等。而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做人,只为了争权、争利、争名、争钱。

  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狗熊事件,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张亮将猫作为发泄对象,虐杀30多只猫等骇人听闻的事件反映了当代部分中国大学生存在道德观的缺失。

  教育产业化令人忧虑

  他说教育产业化是最要不得的,办教育不能搞市场经济。教育产业化的这股风气是一个最令人忧虑的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讲社会公平,每个人有受教育的权利才是公平,这位人士指出,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因为家境贫穷而放弃读书的机会,从而毁掉了一生,这还叫社会公平吗?

  研究生数量创纪录

  据教育部公布,截至2005年,研究生扩招年递增的速度平均超过了26.9%。来自东北三省教育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三省硕士研究生毕业数量将是历史之最。辽宁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范龙表示,2006年是扩招后我国迎来的第一个研究生就业高峰年,研究生就业难将是就业服务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考研热”持续升温

  中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17.2万人;而2006年,“考研热”继续升温,考生又增加了约十万人。教育部官员介绍,今年全国将招收34.4万名硕士研究生。也就是说,大约四名考生中会有一名成为最后的幸运者而被录取。

  南京480名研究生应聘中学教师

  记者近日从南京市教育局了解到,刚刚结束的南京市主城区中学教师招聘笔试中,共有4000多人报名参加,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480余人,大大超过往年的数字。

  有关专家指出,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地位和待遇近年来不断提高,不少毕业生倾向于进入教师行业;另一个是就业的压力比较大。

  相关资料

  2004年中国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79%,而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在1985年的平均水平就达到5.2%,发达国家是5.5%,发展中国家是4.5%。现在我国正在研究加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十一五”期间将提高到4%,希望能逐渐减少贫困学生失学。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