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考研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2006年考研报考人数以127万创下历史新高!在这些考研大军中,不乏各种年龄、各种心态的考研者,不少人都将考研作为改变生活的捷径。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激情与梦想、无奈与困惑,并听听专家的看法与建议。
进取型考研者:多学知识心里更踏实
【个例】:卢小姐/26岁/某五星级酒店高层管理
卢小姐念叨考研已有两年多的时间,终于狠下心在今年报名。说起考研,她感慨道当初在学校学的是酒店管理,后来凭实力考进这家+知名酒店,工作快5年了,随着职位的升迁越来越觉得知识不够用,看着身边一些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小朋友"或有冲劲或有研究生学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从来没有这么强烈过!再不补充能量真的对不住自己。心里有个声音告诉自己:一定要做这件事。自己一直对中文很有兴趣,考研就报了这个专业,乘着不算太老,赶紧学点东西,酒店业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发展势头很好,将来对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自己现在已是高层,更要主动学习,多学点东西心里会更踏实。
【点评】:东南大学外语系杨建明教授对此现象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很多行业都应该有个"梯形"的人才结构,并且要不断丰富;从个人的前途来说,补充能量,主动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很有必要。有些人工作几年后,能发现自己缺什么,知道应该补些什么,这时候去考研是合适的。学起来有目的也有动力,真正是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无论读在职还是全职,应该说这部分人都是有长远眼光的,能够看到将来的很多需求,宁可放弃娱乐的时间去读书,去学习。人贵在有求知的渴望,年轻人真的应该多学习,多看书,处在这样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年代,懂得学习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逃避型考研者:重新调整人生目标
【个例】:陈某/男/26岁/今年考上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4年前本科毕业后,我通过公务员考试去了建邺区一个政府机关,后下派到街道,从事基层共青团工作。我上岗后围绕社区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成效显著,被团省委评为先进。尽管如此,三年过去了,我却没有得到任何进一步施展才华的机会,大量的时间耗在无谓的人事纷争上,感觉前途渺茫。去年机关分流之际,我主动要求下岗,拿到了3万元的补偿金,遂决定用这笔钱读研究生,从头再来。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终于重回校园。我现在的感觉不错。因为经过了几年的基层工作锻炼,我对学习有了更深的体会,对自己的未来也有更清晰的规划,我相信毕业后一定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地方。
【个例】:王芝莲/女/23岁/南京某国有企业文员/今年报名考研
一年前本科毕业后,我随便找了一份工作。因为我志不在此,我想边工作边复习英语,为出国留学做准备。但一年多下来,看到不少"海归"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风光,有的人出国时花费了大量金钱,如今回来还在为找工作犯愁,我的出国欲望就不断减弱。再加上赴美签证越来越难办,我开始调整目标。我已经报名参加2004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当初念本科时,是父母为我做主选的专业;这次考研,我选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老实说,目前的企业工作我不喜欢,更重要的是,企业效益不好,我不知道除了考研还有什么途径可以从那里出来,我希望读研毕业后能做自己真正爱做的事。
【点评】:南大社会学系郑博士认为,和那些本科毕业直接考研的同学相比,工作以后选择再度考研的年轻人,往往都有一些逃避现实的意味。有的是迫于竞争压力,有的是对现状不满意,有的则是重新调整人生目标。他们把读研当成了改变命运的一座桥梁。一般来说,由于经过了工作的历练,他们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学习机会也倍加珍惜。不过,在社会就业压力整体加剧的大背景下,研究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读研是否能改变命运,不仅与文凭有关,更与个人的真才实学联系在一起。
安定型考研者:一人考研寄托两人希望
【个例】:张小姐原来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可是为了和男友团聚,她也不得不选择考研,明年初就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了。
张小姐和男朋友都是淮安人,可是一个在淮安当医生,一个在南京工作,几年下来,男友的事业已经小有所成。该到结婚的时候了,可还是分居两地。她先想办法到南京一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但毕竟不能长久,要调动也比较困难。为了能够今后安定在南京,本身已经读完在职研究生的男朋友和她商量良久,最终决定另辟蹊径——"考研"。首先,考研可以为留在南京获得几年的缓冲期,其次多一张文凭也就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工作更好找。在考什么专业上两个人更是考虑了半天,考虑到张小姐的爱好和找工作等现实,还是确定考新闻系。于是本科学物理的张小姐就拿起了新闻专业书,为了督促她在短短一年内复习好,男友还专门租了一套房子,把小张的母亲接来陪她。她也只好暂时不想其他,一心冲刺了,因为这可关系到两个人的将来。
【点评】:南京大学中文系孙博士说,这种以求将来安定的考研者从个人角度来说,无可厚非,因为研究生教育现在已经逐渐变为本科教育的一种自然延伸,不再有那么浓厚的学院色彩。但是,众多此类型考研者的出现,体现出考研制度的一些缺陷。安定型的人在考研时还是应该谨慎选择专业,以免只考虑到去向,而走上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岗位,那也是一种人才浪费。
无奈型考研者:迫于就业和家庭压力
【个例】:柳小姐/24岁/现为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
柳小姐是2002届的毕业生,当年全国毕业的大学生有200多万,就业形势前所未有的差,家人就特别希望她考研,把就业延缓到三年以后。但是倔强的柳小姐不太愿意考,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上海一家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家人再次提出反对,认为女孩子做销售不合适。经过这般反复,柳小姐错过了几个大型的招聘会,失去了找工作的好机会,无奈之下只得准备考研。因为准备时间短、复习匆忙,柳小姐以5分之差落榜。考虑到平时成绩很好,尤其英语基础扎实,柳小姐在家人的督促下决定易年再战,经过4个多月的苦战,今年柳小姐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取研究生。
【点评】:东南大学外语系杨建明教授认为,无论是出于家人压力还是迫于就业困难,能考上研究生,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尤其在年轻的时候把基础打牢,在可能的范围内拓宽知识面,对将来的发展肯定是有益的。年轻人可塑性强,不一定要把自己限制在某个范围内,读研就意味着人生更上了一个台阶。但是研究生是否一定好找工作也很难说。带着一颗平常心读研,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可能会更好些。
功利型考研者:混个文凭脸上贴金
【个例】:吴先生/27岁/南京某高校计算机系毕业/现为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
吴先生是一家IT公司的老员工。他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入行时,本科学历还比较"吃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近两年进来的新员工大多是研究生,他们的实践能力可能不如吴先生,但综合素质比较好、上手也快,颇受领导重视。加上吴先生的女朋友也是位博士,无形中让他感觉到有些压力。"你可以说我是虚荣心作祟,但实际上也真的有客观原因。"吴先生坦白告诉记者,他有时候觉得研究生所上的课程不过如此、对工作帮助也有限,但拿不拿到那一纸文凭毕竟还是不一样,因此他现在感觉还不错,"过两年,再有人问我或者填表,我也可以大大方方说自己是研究生了。"
【点评】:南京大学商学院黄繁华教授分析道,从第一个层面上来说,这些有功利想法的考研现象也正常。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就业压力大,有人要寻找出路来考研,对他们就不能用对错的标准来判断。但从第二个层面来说,高校对一些新现象还是要警惕。比如说,南大商学院是热门院系,考的人也比较多,其中不少就是考试前半年复习一下西方经济学等两门专业课,也不是为了热爱经济学,只是想改个专业进来镀镀金,出去后好找工作。考进来后,第一年忙着过学位英语,第二年考会计证等各种找工作有用的证书,第三年写写论文实习找工作,根本没时间学习就"混"出来了。每个学校都有这种情况。在比较多元化的竞争社会下确实可以理解,但从选拔人才的制度合理性角度考虑,也许应加强规范和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