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生教育收费的问题引起不少争论。据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介绍,关于研究生的收费问题已经研究10年了,但有关政策还是不敢轻易出台,直到最近,才选择了9所高校作为试点。顾忌的主要原因在于,本科生收费已经一石激起千层浪,更何况研究生?就是在这9所试点高校,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也已暂停实施,教育部有关工作人员表示,以前有关研究生全面收费的说法都是有偏差的,因为相关制度还没有得到批准。
看起来,研究生教育是否需要收费的问题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逻辑好像很简单。不过,一切政策和措施的目的是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平衡社会的利益分配,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对事情的辨析当中要进行细致的分析,不能大而化之一刀切,不能注重概念而忽略事实。
我国的国情是高等教育承担了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功能,承担了维持政体稳定的功能。在行政权力占优的情况下,如果要进行某些形式公平的分配,科举式的标准是各种分配依据中最可被接受的。
一方面,国家权力有意和无意的介入,使得高等教育接受者能够获得巨大的特权和优惠,这些特权和优惠可以包括毕业后成为国有单位人员的工作机会;拥有大城市特别是京、沪、深的城市户口等;对大学本身而言乃是国家的重点扶持和垄断地位的保证。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入门券却以形式公平的客观标准进行分配,考试的分数或名次就是这种分配的依据。如果其他制度环境不改变,高等教育考试的形式公平性和考试成功后的巨大好处,可能仍是我国维持某种社会公平最重要的途径之一。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无法创造出足够的岗位可供大学生群体选择,事实上只能将科举式的向上流动的竞争延后到以后的考研、考博。
有人进而又引出了教育是否要走市场化道路的老问题来。其实,市场化不意味着公立大学就要高收费,市场化的真正意思是要以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决定学校教育中专业的设置、教学的方式等问题,而不是说市场化就要私有化,市场化就意味着收钱。
研究生教育承担了社会再分配和教育公平的使命,如果全面收费将对这一使命造成损害。
现在,人们仍在“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语词和概念层面无休止争论,而真正的事实性问题却远离了人们的视野。重要的是在现实中我们到底做了哪些适宜的、有意义的事情,让大多数人感觉到公平和有预期,从而生活得更安定和幸福。所以是否“市场化”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一刀切的概念,而是一种实在做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