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我们去哪里?
近期出版的《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篇题为《毕业了,我们的工作在哪里》的记者调查文章,该文以较大篇幅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分析。其中有一段写道:“武汉大学法学院300多名硕士毕业生差不多全部报考了公务员,最后被录取的只有五六个人,这几位‘成功人士’成为年级里的传奇人物。”名牌大学的法学硕士就业也这样难令人震惊。
法学硕士就业选择当公务员,可以说不论从专业意向还是社会发展需求来讲,都是顺理成章的。
因为当前我国司法机关队伍中法学硕士还很缺,非常需要法学硕士这类专业人才,这对于国家法治建设有益。提高法律工作者的执业水平,也应是社会的必然选择。按讲目前开设法学硕士专业,主要是为公务员队伍输送人才。然而,武大的法学硕士却被拒绝于法律工作者等公务员门外。这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
就业难并非仅表现在这些法学硕士身上,在《南方周末》发表的这组反映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难的文章中,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许多人面临就业难。有的人为了找工作长期住在“10元店”里,有的人为了应聘“盲流”于各城市之间,有的人不断参加招聘面试考试成了“面霸”、“考霸”,有的硕士研究生为了就业只好到小学当教师,这些都无不透露着大学生们就业难的辛酸。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新问题,近几年始终是社会的焦点话题,而今尤烈。用百度搜索“大学生就业难”几个字,竟然能够搜到20多万条相关信息,可见这个问题已相当普遍。这些现象也给还在大学学习的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干扰了他们的学习精力。甚至在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中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不少高三生纷纷传阅这份《南方周末》,有的还带给家长阅读,对选报专业犹豫不定,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如此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较为集中的说法是:因为前几年开始高招扩容;都想在大城市谋发展;就业观念存在问题,高不成低不就等。这些看法似乎都有道理,但认真分析,笔者以为并非问题的实质。
这些年虽然大学不断扩招,但这是相伴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表现。这些年我们经济发展每年以8%以上增幅递进,伴随这样的发展速度,各行各业都应有所发展,特别是教育,不仅不应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步伐,且应有所超前,否则势必影响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以,这些年的高招扩容是正常的,高校不扩招才不正常。其实,近年我国得以持续快速发展,就有高校扩招的积极作用。
从人口比例看,我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是过剩了,而是比例还十分低。我国目前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美国是35%,日本是23%,我们远远落在发达国家的后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在未来赶上发达国家,今天就应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而不应出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大学生就业难反映出的高等教育“过剩”,显然是一种虚假现象,实质是社会人才配置协调出现了问题。
大学生就业要转变观念,当然很对,但把“观念”转到到街头擦皮鞋、卖糖葫芦即为就业上,也过了头。那样,我们也不必办高等教育了,大家也不需要上大学了。人们上大学的一个十分现实的目的就是为了“低不就”,要求大学生去从事一些有中学学历、小学学历就能干的工作,显然误解了高等教育,也是在浪费社会宝贵资源。
大学生都想往大中城市挤也有社会原因。舆论总是导向大学生要到基层去、到艰苦地区去,好像那些地方有许多就业机会在等着大学生。事实上,越是艰苦地区、基层,就业的矛盾越突出,在那些地方有的就是有职业,收入也很微薄。要求大学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去当“困难户”也不现实,这同大学生高考、上大学时的投入相比,回报很不对称。
不错,我国所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约有1400万城市人口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但是,每年社会发展也需要增加900万个就业岗位,就人的素质来讲,大学生、研究生不仅不应是就业困难户,而且还应是优选的对象,比别人有更多就业条件。为什么大学生就业反会遭遇“优汰”呢?
相关焦点阅读>>> |
·研究生毕业后我们何去何从? |
·求职碰壁后六成研究生后悔考研 |
·研究生就业:皇帝的女儿也愁嫁 |
>>>研究生就业热点讨论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