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专家指出:从师资突破MBA人才培养“瓶颈”
高校应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管理人才?
本报记者 张贵勇
“要培养好的职业经理人,首先得有好教师,好教师既要熟悉国外的管理方法,又要了解国内企业的实际,而且要在科研上有一定的水平。”在日前举行的清华—麻省理工管理教育项目10周年庆典上,经济学家成思危指出,教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而加强管理教育合作,尤其要加大对教师的交流和培养。
有资料显示,中国有325万家企业,管理人才的缺口很大。但另有数据表明,我国民营企业现在平均寿命为2.9年,管理水平低是很重要的原因。在成思危看来,MBA的定位是培养合格的职业经理人,而培养合格的职业经理人一定要让学生真正熟悉管理科学特别是一些前沿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国际合作,实现中西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融合。
据了解,清华—麻省理工管理教育项目走的就是国际合作提高师资水平的路子,即双方互派教师交流学习。1998年和2001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钱晓军两次到麻省理工斯隆学院学习,所参加的课程、小组备课等均不受限制,还可以得到合作导师专门指导。
“管理一方面要全球化,另一方面要懂得什么叫本地化,两者并行不悖。”斯隆学院院长施马兰西认为,加强管理学院教师的互派沟通,对MBA人才的培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鼓励学生与来自另一个文化背景的人共事、合作,这是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双方均会改变狭隘的办学理念,这对于教育者或研究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前院长赵纯均介绍,在短短10年中,与斯隆学院的合作给中国的管理学院引入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制度和高质量、多样化的学生服务,成功地建立了一个高水平的IMBA项目,培养了1000多名高水平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