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版面费在期刊上换取一篇赖以毕业的研究生论文,这样的“论文指标”显然违背了该项规定的初衷。本报昨天关于“上大抬高硕士生发表论文门槛”的报道进一步引发沪上高校学者、研究生的深入思考:在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中,该选择何种方式有效考核研究生的学术水平?
研究生培养质量在下降
有的学生之所以考历史系研究《三国志》,自称是缘于《三国志》电子游戏玩得很熟;有的研究生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了几万字的学位论文;有的导师同时带十几名研究生,根本没有时间督促学生读完基本的必读书目……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上升,研究生质量的下降已经引起了很多大学教师的忧虑,“他们中的很多人毕业后并不打算以学术研究作为职业,所以学术上的要求已经越来越放松了。”记者熟识的一位中文系导师感叹道。
上海大学的一名博士表示理解学校“学位硬性挂钩论文”的规定,“是为了应对研究生学术水平下降这一现实问题。校方认为,在增刊上发表论文无法起到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作用。”
用新激励机制替代“论文门槛”
“让论文与学位脱钩并不是否定发表论文的价值,能在研究生读书期间发表论文是值得肯定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认为,寻找更可靠的考核方式才是问题关键,他支持通过一些奖励机制鼓励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
去年底,上海财大取消了硕士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规定,成为沪上第一个做出这一决定的高校。“取消挂钩,实际上给衡量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财大研究生部主任陈启杰告诉记者,上海财大随后就出台了《研究生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和《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创新基金用于资助在校博士生、硕士生的创新科研项目,资助的金额为2000-10000元不等。科研成果奖励基金细化了对各种成果的奖励,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研究生可以获得1000元奖励,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学校奖励2万元。
引入淘汰制是否可行
“其实,一篇毕业论文足以核定一个研究生的三年成果。”复旦大学一名文科博士生根据亲身经验认为,最能够训练学术水平还是最后的学位论文,“从开题到答辩,学校、导师严格把关,这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罗岗教授比较推崇国外的博士资格考试和硕士资格考试,“这样的考试要考基础知识,也要考学术能力。形式可以是评述、观点表述等多种方式。”他告诉记者,在国外,只有通过资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这样的考试甚至会持续一天。他认为北京大学的预答辩制度也值得借鉴,“预答辩时,学生必须提交论文的一章,从这一章导师就应该能够看出他是否有资格继续做论文。”
上海社科院的一位教授主张引入淘汰制,“让每个读研的学生从入学那天起就有危机感,认识到必须努力学习才能拿到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