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份,应届的研究生已经陆续办理了毕业手续,他们中有的已经到单位报到了,但有的仍在寻找心仪的工作,还在为如何留在大城市想办法。专家分析认为,研究生求职要把眼光放远,不能只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这“三大”。
“现在北京比较好的幼儿园都要硕士生了”
快要离校了,而北京某高校英语系研究生刘宁的工作还没有确定下来。
“高校非博士生不要,进中小学校不甘心。”刘宁捧着精美的简历奔波在各类招聘会上有半年的时间了。“三年前本科毕业可以到北京一个普通的大学当老师,现在北京比较好的幼儿园都要硕士生了。”究竟怎样确定未来的工作岗位,刘宁感到很困惑。
叶蓉,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的研究生。在参加了几十场招聘会,投递了数不清的简历、历经多次面试之后,她终于被一家企业通知可以进入试用期阶段,但待遇却并不理想。
对比一些同学仍然在奔波但工作还没着落的情况,叶蓉觉得自己十分幸运。她说:“虽然很辛苦,但在今年的严峻形势下,能找到工作已经算不错了,哪里还敢挑三拣四。”
据了解,福建省的一家大型企业招聘,仅报名者就高达万人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面对浩浩荡荡的应聘者,用人单位不得不采取抽签的方式,选了6000人参加笔试。
尽管大城市的就业之路异常拥挤,大部分人仍愿意留在大城市,很少有人愿意到基层就业。北京一家高校的研究生陈浩说:“现在受教育的成本很高,研究生又比本科生要多投入,肯定是很想在短期内收回成本,无论怎样,大城市、大企业机会总会多一些。而且,目前很多人担心到基层工作后将来难以回到大城市,还牵扯到户口等问题。”
结构性矛盾和心态失衡导致就业“拥挤”
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田振辉指出,目前的研究生就业难主要可归结于两大原因,即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所产生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就业者自身心态的失衡。
记者在走访一些高校时发现,近年来建筑、材料加工、机械、计算机、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研究生供不应求,而研究生就业相对紧张的行业多集中在文科的一些长线专业。
有专家分析指出,一些就业率低的长线专业没有及时调整,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无处就业。市场在不断变化,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高校的体制需要改革。
黑龙江大学副教授张军认为,就业难与研究生们的心态也有关。他说,和本科生、专科生相比,研究生多上了2年-3年,投入相对也较大,就业期望值高可以理解。但是,在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后,国内就业环境已经发生质的改变,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须要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就业环境。
据相关部门统计,研究生最想去的就业单位多是行政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如大城市的高校、医院等,这些单位稳定性高,薪酬可观。但是这些单位偏偏是就业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何况这些单位的招聘大门还不只对研究生开放。
研究生“下嫁”尚需合理引导
“事实上,偏远地区往往由于人才奇缺而出现人才断层,被委以重任的机会更多,提升的空间也大。”十一年前从北京一所重点高校机械电子专业研究生毕业的黄明毕业后选择到西部地区一家军工企业工作,现在已经被破格提升为高级工程师并率领独立的研发队伍。他说:“当年理性更有点理想的选择成就了我今天的事业和成就感。”
田振辉说,当前研究生就业中“结构性矛盾”还体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人才过于集中而需求渐趋饱和,偏远地区的人才需求强烈研究生却不愿“下嫁”。加之高层次人才基层就业的配套措施、奖励措施尚不成熟,大量研究生宁可待业也不选择下基层。
有业内人士预计,由于不利因素难以在短期内消除,五年之内这种就业拥挤局面难以扭转。因此,一些专家建议,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学校和学生要从“学历中心论”逐步转向“就业中心论”。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从本科生、研究生入学就开始分年级进行就业指导,通过分析测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倾向。此后,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和社团组织就根据专业和个人特长向学生提供实习、社会实践机会,并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选择。
另外,从众多知名外企的招聘反馈看,往往是具备了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可能比本科直接读研的学生更具有吸引力,研究生可以暂时放弃非大企业、知名外企不进的想法,先寻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