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的一名女生沈颖:9岁上初中,16岁上南京师范大学,19岁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生,但她却没上过一天小学,她的成绩是妈妈李艳华一手创造的。在商丘市,李艳华是学生家长们心中的“教育专家”,教育界人士认为,这只是一个特例,家长们不能盲目效仿,但这种另类教育方法也有可取之处。
决定
另类教育家中进行
李艳华说,女儿刚开始说话时,她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每用一件物品或吃一种东西,都会让她学着说,不过当时只是想让孩子多识字。然而,1992年丈夫沈新民在一次旅行中的偶遇,促使她有了一个惊人的想法——不让孩子上小学,由自己来培养。
“当时我去北京旅游,与一个叫李铁民的教授闲聊时,他告诉我,他的女儿14岁就考上了大学,连小学都没上,是自己培养的。回来后就当个稀奇事儿对艳华讲了,谁知她听后竟然也产生了这么个吓人的想法。”李艳华的丈夫沈新民说。
“因为女儿3岁时,我就教会了她汉语常用的1000个字,这是一般的小学3年级的水平,当时我就整天苦恼:让女儿按常规去上学,是不是合适?不过也没敢想不让孩子上小学由自己培养的事。李教授女儿的成功经历,让我豁然开朗,对!我也这样做,很快我就下定了决心。”说起当时的决定,李艳华还是显得那么坚决。
方法
分类家教学玩结合
下决心容易,做起来却难,而且家中反对声一片。反对最厉害的是沈颖的爷爷奶奶,“小孙女怎么可以不上学呢?”加上没有教材和经验,李艳华当时的压力是可以想象的。
但李艳华坚持这么做,她买齐了小学1~5年级所有的教案,并借全了包括人教版和河南版的所有教材。她先把常用的3000个字词按字音、部首、同音字和反义词等分成几十类,制成3厘米见方的小卡片和画册,然后从旧书、报纸、杂志甚至烟酒盒上找来关于这些字词的图画和小诗粘贴在上面,这样的“教材”很形象,孩子学起来很轻松。
“那个时候,我和丈夫一有空就到处找、剪、贴,忙到深夜的情况是常有的事。”李艳华说,另一个办法就是把学习和玩耍结合在一起。
“教反义词时,就先找个空瓶子让她玩,然后说,这是空的;接着装满沙子继续让她玩,再说,这是满的……就这样,让她玩着学着,很快就能学会了。”李艳华说,这样能让孩子喜欢上学习。
学习
书山题海当成娱乐
这样3年下来,当孩子9岁的时候,李艳华托人让孩子参加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没想到,她考了179分。16岁时,沈颖考进南京师范大学,今年6月份,19岁的沈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生。
对于自己的学习,沈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2002年参加高考的前1个月,一次测试中150分数学卷,我只得了33分,这也丝毫没有影响到我的复习,因为我早已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娱乐。“
声音
教育特例不能盲从
针对此事,记者采访了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的赵传江主任,他说,这是教育上的一个特例,单从家庭教育这一方面来讲,李艳华是成功了。
但培养一个人才是否真正成功,还要从友谊、合作以及团队精神等多个方面来评价,沈颖没有上过小学,是否和其他读过小学的学生一样得到全面发展?另外,成才的标准也是动态的、多角度的,不能仅仅局限在学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希望大家能够慎重对待这类事情,有些东西,值得借鉴,但要因人而异,不要盲目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