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十五”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十一五”真正进入了攻坚阶段,即学校下一步是走内涵发展:控制学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师资队伍实力,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
记者采访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的时候,恰逢“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上海召开期间。王生洪说,这是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第一年,主题是“创新和服务”。对复旦大学来说,创新的范围包括:学生培养的创新、科技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在“十一五”规划第一年需要思考的有:如何在科技中创新,如何在教育制度中创新,使得人才的培养和科研的水平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表示,复旦大学“十五”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十一五”真正进入了攻坚阶段,学校下一步要走内涵发展之路,即坚持“一个控制,五个提高”:控制学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师资队伍实力,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
培养有国际化眼光的学生
王生洪表示,人才培养是大学最主要的功能。“十一五”期间,复旦大学要进一步推行通识教育,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质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感知学术前沿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国际交流的机会,夯实学生的知识和素质基础,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王生洪指出,加强本科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复旦将继续大力推进课程建设,不断推进本科生课程总量建设,提高小班教学和个性化教育的开课能力,建设一批国家精品课程、优秀通识教育课程、双语课程和国际课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加强精品课程、交叉选修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和教学体系。
复旦大学今年成功实现了自主招生,在今后的几年中,还准备继续在更大范围内自主招生。王生洪说,这和复旦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培养社会领袖之才。
王生洪非常高兴地告诉记者,复旦大学在过去的五年里大约有数千名学生有到国外交流的机会,去年一年就有600多位,到“十一五”规划完成时应该有1500位。近年来,欧洲的学校、日本和美国的高校都提出与复旦的学生进行彼此间的交流,互相承认学分。王生洪说,复旦大学派出去的学生,因为前几年的努力,在国外都取得了良好的声誉,学生的优异表现获得了国外一流大学的肯定。
三区联动:大学服务社会的新探索
王生洪对记者说,复旦大学将推动三区联动,共同发展,构建新型知识创新区,这是大学与社会推进互动关系的一种新思路,是在强调全面融合的基础上对大学实现服务社会功能的一种新探索。
大学服务社会的最具价值之处在于,大学能够在所在社区和城市创造并引领一种充满生机的创新文化,这种创新文化对于社区和城市的贡献将远远超出校园到产业的简单线性道路的价值。基于这样的理解,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大学在长期的互动合作中,逐步形成并提出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简称“三区联动”)的理念。其中“三区”指的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
目前,“三区联动”的理念与模式已经成为上海市和杨浦区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项基本战略和最重要的抓手。学校专程走访了杨浦区和浦东新区政府,进行深入调研,对校园周边资源和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校地双方共同研究发展战略,探讨今后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
王生洪说,在“三区联动”中,大学校区主要为园区提供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手段,为整个城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首批建设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基于学校现有优势重点学科,科技园重点培育微电子、计算机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境工程五大支柱企业群。目前科技园面积2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和机构总数约400家,就业人数超过一万人,已产生了一定的集聚效应。科技园正在建的面积为1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5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区。今后五年科技园预计将达到80万平方米,在复旦校区周边将会出现一条强大的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带。
为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杨浦区与复旦大学等高校联手打造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的“创业绿色通道”。设立创业贷款,支持大学师生创业;设立课题研究经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设立“大学生专项担保资金”,为师生向银行申请个人创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通过区财政贴息、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2005年初,在上海市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正式启动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复旦分基金,起始投入1500余万元。首批已有29个项目通过评审,第二批也已受理创业计划39份。
以“知识杨浦”理念为主导,实现校区与社区的规划联动。围绕建设创新型新区和“知识杨浦”的目标,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杨浦区提出,区规划要着眼于把杨浦建设成复旦等高校发展的腹地,成为开放的延伸的校园。同时学校也提出要打开校门做规划,全面整合学校发展的地域优势和社会资源,融入和带动区域发展。
大学的主体功能是基础研究
王生洪表示,学校“十一五”规划中很大的一个目标是重点科研项目的攻关,从事基础研究是一个大学非常重要的功能。
“十一五”期间,复旦大学将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符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需求的科研创新体系和组织结构。以重大科学问题为核心,集中相关的优势学科,整合多方面的优质资源,重点推进“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组织大体量、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全力争取重大科研突破;继续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争取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实现突破;继续鼓励学科交叉研究和自由探索式研究,保持和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复旦大学将努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评价体系,持续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至3个主要基础学科能持续地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多数学科在各专业领域高层次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的比例稳定增长,保持近年来在争取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方面的良好势头,积极争取国家级一等奖,学校的专利申请量和批准量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争取产生一批重大学术文化成果和决策咨询成果。
王生洪强调,大学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基础研究是长时期的,科学研究要转化为成果需要漫长的时间。科技园是社会化的,是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里不仅有学校,而且有企业的风险基金、投资基金和各种各样的服务平台。
“十一五”期间,复旦将巩固和发挥原有重点学科的优势,确保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取得良好成绩;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地涌现出来,支持、扶植正在成长的学科;大力推进学科的集成、交叉,特别是医科与其他学科的协作,把“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最重要的抓手。必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在若干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上争取重大突破;大力促进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融合,建设好一流的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