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生院负责人接受本报采访称,明年起研究生全面收费之说是“全面误导”——从明年开始,读研要全面收费了,取消公费自费,一律实行收费……今年,媒体关于中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报道可谓层出不穷,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敏感的收费问题。先是北大爆出“明年读研不再分类别开始全面收费”,可没过多久,教育部又出面澄清此报道不实。而到底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公众无从得知。
昨日(23日),中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徐俊忠教授接受专访时说,“明年开始读研全面收费”一说是一个全面误导性话题,他表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最大得益者不是别人,正是研究生自己”。
观点澄清
“教育部没有统一硬性规定,要求试点单位大胆尝试”
记者(以下简称“记”):不少人说,读研将开始全面实行收费。作为中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您有什么看法?
徐俊忠(以下简称“徐”):这是一个很需要与媒体和读者沟通的问题。恕我直言,媒体包括一些中央媒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报道,基本上是失实的。
这个失实既有“硬伤”,也有“软伤”。硬伤表现在报道与实际情况不符合。至今有的媒体连参与试点工作的院校数量都说得不对。“软伤”则表现在对于这件事情的性质判断不正确。有的把试点工作归结为:“取消公费自费,一律实行收费”。全面误导了社会与民众。尤其在整个社会对于教育说法很多的情况下,这种不正确的判断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大学无辜地承受了一些指责和压力。
记:我想媒体也不是故意添乱,可能是对实际内部的情况不甚了解,没有畅通的沟通渠道。
徐:就全国范围来说,这一工作的启动,不是现在才开始。去年,有关部门就在全国选择了几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开展试点。今年5月份,有关部门召集了13所大学研究生院的负责人开会,布置明年进一步扩大试点的工作。后来又有几所大学被纳入试点的行列。可以说,全国最好的大学,都积极参与这一工作了。
对于这一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部的领导说得很清楚,既不是全面收费的改革,更不是一个全面自费的改革,改革的实质是建立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
根据这个实质的要求,教育部有关人士明确指出,改革的灵魂是创新,核心是科研为主导,基础是导师负责制与资助制,最终目的是要创制更有利于培养创新性高层次人才的机制。至于如何做,教育部并没有统一的硬性规定,只是要求各试点单位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各校的实际,大胆地进行改革尝试。
导师招生“导师招博士研究生要开始‘掏钱’了,没有承担各级科研课题的导师一般不能安排招生”
记者:那么中大从明年开始将怎样改革?
徐:根据上述关于改革的指导思想,我校的改革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第一,强化研究生教育的科研导向,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科研含量。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规定,没有承担各级科研课题和拥有一定科研经费,无法承担对于学校研究生教育配套投入的导师,一般不能安排招生。
第二,改革研究生的资助制度。规定研究生必须以助研、助教或助管的资格去获得资助。取消在研究生资助问题上的“大锅饭”,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
第三,提高研究生的资助力度。学校统筹研究生的普通奖学金、研究生的业务费,以及各种学校的专项资金、社会捐助和导师资助经费,设立面向全日制非在职研究生的“研究生教育奖助金”。其中对于研究生的生活资助力度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当然,考虑到学校现有研究生教育的各种条件,在操作问题上,本次改革主要集中在博士研究生的层次上。而对于硕士研究生只是进行“微调”。
记:改革方向有了,具体有哪些新的做法?
徐:我们明确要求导师招收研究生必须通过科研课题经费去配套学校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也就是说,导师招博士研究生要开始“掏钱”了。
这种配套意味着把研究生当作科研的有生力量来看待,培养研究生既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又是导师科研工作的需求。要求多招收研究生,必须有较多的科研经费的支持,经费多一般意味着科研任务重,科研课题多。提高研究生教育科研含量的要求,便有可能落实到实处。
另外,通过导师配套投入较为刚性的要求,使导师在招生问题上,更加注重把好质量关。因为你招研究生是要花经费的,改变以往个别老师那种“不招白不招”的心态。
当然,研究生培养的大头还是学校投入,导师配套的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这小部分意义不小。
“对于冷门学科、基础学科的优秀学者,我们会主动送上‘专项指标’,不用担心在改革中出现尴尬”
记:但这对一些冷门学科、基础学科的导师来说,会不会不公平?
徐:这个不用担心,我们对于导师的投入要求既是刚性的,又是适中的。投入的起点要求并不太高,应该是绝大多数导师所能够承受的。
我们还充分地考虑到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师的差异,设立了部分“专项指标”,用于支持部分科研确实不错,但没有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但是,这部分指标绝不是用于“扶贫”,而是用于支持确实优秀的学者。而且,对于这种学者,我们并不要求他来申请,而是通过评估,主动送上指标。
所以,只要是优秀的学者,不用发愁在这种改革中会有什么尴尬。
收费问题
“明年全日制非在职读博全部可得资助,一律免交学费,每月生活费比目前提高一倍以上”
记:大家可能最关心的还是中大明年读研到底怎样收费?
徐:中大的做法是所有明年招收进来的全日制非在职博士生,全部可以得到导师助研的岗位,而获得助研岗位的博士生,一律可以免交学费,而同时生活费的数额比现在每月高出一倍以上。
对于研究生的资助问题,明确资助不是“大锅饭”,而是通过担任“三助”而获得。限于学校目前的定编定岗工作还不十分明确,目前主要启动“助研”岗位。
我们希望通过提高奖助金额,使博士生有可能更加专注于科研工作,从而提高培养质量。当然,对于博士生的这种资助,学校和导师是要行使考核权的。对于触犯法律和校纪校规者、对于科研工作导师考核不合格者一律终止奖助金的享受资格。也就是说,你不仅不能享受生活费,而且还要交纳学费。
“一类生第一年全免学费,比例相当于现在的公费生比例,二类生第一年交学费1万元,比例相当于现在的自费生比例”
记:读硕呢?
徐:对于硕士生的问题,由于分类培养方案尚未明晰,也由于学校财力的限制,本次改革只是实行“微调”。对于全日制攻读非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学校的奖助方案分为三类。一类是第一年全免学费,另外每月可以得到不低于400元的生活费。名额相当于全日制非在职研究生的60%.第二类是第一年需交纳学费1万元,也不享受生活费补贴。这部分相当于现在的自筹经费的招生项目。第三类主要是资助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一经确定资格,第二年就开始享受博士生一年级的各种待遇,不仅免交学费,而且每月可以得到不低于600元的生活费。
记:这么一说感觉改革与现在的政策变化不大,并不是全面收费的问题。
徐:变化就在于对硕士生的奖助金,实行动态管理。第一年的确定主要依据于大学本科阶段的表现和入学考试成绩,第二、三年重新评定,评定的依据是前一年的学业情况和是否有违反校纪校规的记录。也就是说,如果你第一年在全免学费的60%范围内的,如有违纪违规行为,第二年你可能就要进入第二类即交1万元学费了,而相反,如果第一年你在第二类名单中,而表现优异,那么,你有可能在第二年进入第一类即全免学费。学校还将在第二学年度增加部分资助名额,以全面推动资助名额的动态管理,打破现在研究生收费公费生就永远是公费,自费生就永远是自费的“大锅饭”做法。
探路意义
“中大的这一改革是有良知的,改革不是立足于加大研究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记:有这样一种说法,“改革就是让穷人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目前国家这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也受到不少非议。您怎样看?
徐:我们认为中大的这一改革是有良知的。我们的改革不是立足于加大研究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而是通过整合导师和学校的经费,大幅度地提高研究生的生活资助,降低自费生的比例,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自费比例。可以说,这一改革的最大得益者不是别人,而是研究生。因此我们对于有些媒体把这一改革说成是取消公费自费,一律实行收费的说法,很不以为然。至少他们误解了这次改革的目的。
记:您认为中大的改革意义何在?
徐:我们的改革刚刚起步,对于其意义的评估,有待于以后的实践来做出。目前,我们认为,我校的这一改革其意义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打破研究生教育上的“大锅饭”与“铁饭碗”状况;促进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的教育与科研工作的更加紧密的联系;促进导师和研究生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切,在这里导师的经费投入是一个重要的杠杆;学校由此获得了对研究生招生进行结构调整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