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培养进行大规模改制已有两年,两年来,对改制的评论从未停止过。此次记者调查发现,支持者强调与国际接轨,反对者则认为接轨和本国的基本国情不符合。硕士生持赞成与反对观点的同样兼而有之。
文科生忙里难偷闲
小周是北京某高校哲学专业两年制的二年级硕士研究生,虽然进入二年级才不到两个月,他已经忙得有点晕乎。
据小周介绍,他所在的学校研究生9月中旬开学,比本科生晚一些。不过,开学之后,小周的时间表已经排得满满的:9月到10月初要忙着为10月底举行的毕业论文中期考核作准备,不仅要对积累的20万字的文字材料进行梳理,还要对一些数据进行整理、形成表格;10月份报名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目前正处在紧张的备战状态;11月份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同时还要为参加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作好准备;12月份考完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之后,紧接着就要尽可能地找一些和报考的单位有关的地方实习,为明年的求职增加一些“硬”筹码。而到了明年的1月份,毕业论文的最后写作才被提上议事日程……
说起这些,小周表示,安排虽然紧凑,但时间还是比较充足,而且,有这么充足的时间,还要感谢导师。因为导师的课题比较多,一年级时小周跟随导师做了五六个课题,但到了二年级,导师告诉小周和小周的两个同学,因为两年的学制时间上并不宽松,因此,他要求小周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以及考公务员上,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再让小周他们参与课题研究。
虽然小周是学哲学的,不过,他主攻的方向却是科技哲学与政策分析。小周谈到,研究生一年级忙着上课修学分,也跟随导师做了一些课题,但因为时间比较紧张,而且所做的课题跟实际应用结合非常紧密,一方面没有充足的时间搞调研,一方面查资料、整理材料等方面的工作做得不是很足,最后交给导师的东西也比较粗糙,有时候导师甚至还要重新返工。就连小周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导师认为质量不高,不能代表他的学术水平,要求还要再发表一篇。而导师考虑到主要是时间的关系,也没有过多地责备他。因此,小周坦率地说:“要说学术研究这方面的能力,感觉还有很多欠缺。但是,时间确实不足,就是想提高也只有等以后在工作中继续锻炼了。”
小周的导师带了五个硕士生,2005级有三个,2006级两个。导师带的学生人数减少,一方面是学校要求导师带硕士生不能超过两个,一方面导师也觉得学生多了,指导时有点忙不过来。现在,小周基本上就在忙自己的事情,不过,每周一次的导师见面会是必须参加的。
谈起导师见面会,小周的师姐小刘感受颇多。小刘本科学的是会计学,是2003级的三年制硕士生。据小刘介绍,读研后专业跨度非常大,上课、做课题都比较吃力,幸亏每周都和导师见面,向导师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读指定专业书的收获等,然后导师再根据情况进行指导。特别是在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导师更操心,论文的具体章节、写作重点都要一一和她敲定,有时候还给她及时推荐一些参考书,这让小刘非常感动。小刘表示,自己读的是三年制,时间上还比较宽松,一年半的时间修满学分后,她在一个单位实习了半年多,剩下来的时间才用来写论文。而和她一起毕业的另外两个师弟师妹则非常忙碌,情况基本上和现在的小周差不多。
相比之下,现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研三的万薇薇的情况要好得多。她现在的情况基本上和小周差不多,但是,由于多了一年的学习时间,而且学校也没有要求他们公开发表论文,她可以参加很多校内外的活动,以及找一些兼职、实习的工作,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据她介绍,她的一个师妹本来是两年制的,但后来也申请延期,变成三年制。据她说,导师同意延期主要是考虑到两年的时间太短,不利于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
理工科生有其培养周期
在北京某名牌大学生物专业学习的二年级硕士生小张现在也很忙,因为学习之外,他同时还担任了学校研究生会文化部的部长、系研究生会主席。小张也表示,作为一个两年制的理科研究生,时间非常紧张。
据小张介绍,他的情况要比一些外校考进来的和跨专业的同学好。小张是学校直接保研上来的,因此他在本科四年级时就按照学校的要求多修了一些硕士阶段的课程,读研后修学分的压力相对小一些。而他身边的一些同学,特别是跨专业的,第一年的时间里要一边修学校规定的课程,一边补修一部分本科的专业课,一般要多修三门课程,还要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相比之下,压力就非常大。
小张表示,修学分之外,实验是一个既耗时间又费精力的活儿,因为他们现在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公开发表论文,这样才能有毕业论文答辩的资格。好在他占了天时与地利,早在本科四年级时就开始在实验室做生物新材料的性能研究,因此实验方面的情况要好得多。
按照小张的时间表,今年下半年也排得满满的。考公务员、面试、实验、学生活动、毕业论文的中期考核等基本上占据了所有的时间。而且,由于专业的特点,小张的实验结果还要等过年后才能出来。到那时候,小张要赶写发表的论文投出去,还要写毕业论文,没准儿还有面试。
说起两年制对自己的影响,小张坦言,两年的时间比较紧张,有些东西没有积累好,学术研究能力还比较欠缺。好在小张选择的是一条比较中立的就业道路。在报考国家公务员时,他的目标是团中央的高校部,因为他进入高校以来一直在学校的各个团体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学生活动尤其熟悉。在就业的其他选择上,小张则看重一些大型企业。如他利用暑假的时间去通用电器中国医疗集团实习就是为了熟悉一下将来可能的就业环境。现在,除了研究生会有事或者要去外面的一些大公司面试,小张一般都会待在实验室。
小张平时在和身边的一些理工科的同学聊天时也谈到学制的问题。小张将他们的意见归纳为有褒有贬。赞成的硕士生分为三种:一种并不是很看重搞学术和科研的;一种是想要出国的;一种是只想早点出去找工作的。赞成的这些同学多数认为这样可以为自己节约时间。而想早点走上工作岗位的则表示早一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既降低学习成本,也增加了社会竞争力。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多数是想钻研学术的,他们则认为,由于学制的缩短,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知识拓展方面都会存在时间不够用的情况,更何况科研必须有所积累,才能具备一定的素养。尤其一些工科的学生反应更强烈,原因是他们往往跟随导师做一个项目就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而且他所接触的一些导师也认为,两年制的硕士生对项目认识不够深入,有的还不具备毕业的资格。
统一改制有待时机成熟
两年多来,国内不少重点高校都纷纷改革研究生学制,把硕士生基本学习年限从三年调短为两年。据了解,从中国人民大学开始,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先后宣布了硕士生学制改革。
对于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一些持赞成意见的专家表示,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由两年半或三年缩短为两年,是与国际惯例接轨,是硕士生学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有专家表示,实施硕士培养的两年制,不是应对扩招的被动做法,而是把研究生教育放在国际背景来考虑的。按照国际惯例,硕士学位是高等教育中的过渡性学位,学制一般从一年到两年。在欧美发达国家,本科一般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教育,硕士则是从通才教育走向专业型人才教育的中间阶段。硕士生获得学位后可以选择攻读博士以便于走学术研究道路,这就必须做论文,毕业后为论文硕士。选择直接从事专业工作的硕士生一般不写论文,只要修够学分即可,毕业后为课程硕士。而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教育主要放在博士阶段。相比之下,中国的硕士生学制是全世界最长的,不符合国际主流教育方向。
然而,对于硕士生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清东教授却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与国际接轨,首先要看国内的具体情况是否符合接轨的条件。但是,按照目前中国的国情,硕士生依然是高校和研究院所研究队伍的主力之一,其学习不属于过渡性的教育阶段。而且,以工科硕士生来说,中国目前的社会需求还是将之当做学术研究型的人员来看待,侧重于他们的科研能力。这就意味着这些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就理工科硕士生而言,张清东表示有其固有的培养周期。目前他带的学生一般是两年半毕业,有些学生还可能延长到三年。张清东说,一般在第一学期,学生要全力上课,第二学期继续修学分,同时学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拓展知识面,到了学期末才开始探讨将来的选题方向。第三学期开始,一般也就是国庆节过后,学生要确定选题,然后跟着导师进行实际研究,时间一般要一年左右,这一年中还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工厂等做研究,还要出一些成果,形成论文公开发表。到了第五学期才写毕业论文。正因为工科硕士生培养的特殊性,张清东表示,北京科技大学一直顶住压力,没有将学制改为两年。张清东还提到,即便是文科生,两年的时间同样不够。他表示曾经看过一篇外校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基本上就是文献综述。要按照他们的标准,这样的论文连答辩资格是否具备都成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管理科学系副主任李建军副教授也认为,改为两年制之后,如果除去研二的找工作、写论文,可以说用来学习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一年。在这一年时间中,要阅读专业书籍,又要上课和应付考试。在精力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一些导师肯定要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但要求一降低,硕士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本领却难以保障。而他目前培养出来的硕士生做研究的居多,用人单位还是看重学生的学术能力。他表示,如果社会需求没有发生转变,硬性要求学校硕士生培养学制改革并不合情理。
目前,现在学界赞成改回三年制或者采取弹性学制的呼声已日渐高涨。
对此问题,清华大学外语系博士生导师王宁表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制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学校也要改变以前的培养办法。据他介绍,在清华大学,一般本科生要读研的,大四就会学习一些研究生的课程,以缓解读研时的学习压力。而且,学制改为两年后,学校对于公开发表论文不作硬性要求。此外,王宁谈到了弹性学制的好处。他认为,两年制的硕士生要更加重视基础,科研培养方面可以少一些;两年半的比较好,可以避开就业的高峰期;三年制的可以有一年半的时间学习,剩下的一年半不论写论文、要出国还是找工作都会显得宽松一些。
目前,在革新步伐较快的中山大学,已经推出了“分类培养”机制,将研究生分为三类,一是学术型的,着重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主要走5年制硕博连读的道路;二是职业型专业硕士,主要是针对一些社会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第三类是那些从学术型的学生里分离出来的,走两年的硕士生培养道路,通过强化课程设置,加上适当的论文训练,给社会输送更多高级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