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某高校女硕士小李为了博得公务员的“金饭碗”,在一年之内,不惜辗转10省市,耗费9000多元的考试成本。即便是屡战屡败,该女生也毫不气馁,她声称,自己随时都准备着下一场考试。(《上海青年报》,12月12日)
几年以来,国内公务员考试持续升温,“考公”所形成的规模及影响已足以和“高考”、“考研”并列,成为当今中国的三大考试。由此,在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青年之中,产生了大量类似于小李的公务员“考霸”。这些“考霸”,既“像一只上紧发条的时钟,随时准备上考场”,又“像一个旋转不停的陀螺,辗转大江南北赶考不停”。如此景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科举考试”——这个在中华大地已经消逝百年的亡魂,尽管两者的内涵截然不同,但是,讲到两者对人的异化,却是惊人地相似。
成为公务员“考霸”的青年,主要有两类:其一,执迷“仕途”,渴望捧“金饭碗”的人。这部分人继承了中国人几千年以来的“学而优则仕”传统,在他们眼中,公务员就是“官”,既是“官”,那一定就是管人的,是人上人;另外,公务员是公共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自然会得到体制的照顾,不仅稳定轻松,而且能获得相对的高薪和优厚的福利。实际上,这是对公务员的一种完全曲解。现代国家中,公务员不过是执行公共政策、服务公众的一个特定职业群体,现在却成为某些人心中“无所不能的官老爷”或者被计划体制终身供养的国家干部。其二,缺乏技能,没有自信,被就业形势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在就业压力严重的今天,职位变得越来越稀缺,现在随便招个人,都要是个硕士、博士,还要求有若干工作经验。高校扩招,人满为患,因此,到哪儿都是排着长龙的应聘队伍。这样的阵势,很多缺乏技能、没有自信的毕业生根本就不敢去试,于是乎,纷纷转头奔着自己熟悉的考试而去。
本应是实现服务公民理想、选拔优秀人才的公务员考试,如今,要么成为一条人人想走的终南捷径,要么成为一根“不能承受之重”的“救命稻草”。如此情形,怎不令人担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