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考研政治背诵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部分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新闻资讯 >> 正文 2005考研政治背诵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部分

考研试卷库
2005考研政治背诵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部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一)

  (一)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重要考点、常考点)

  1.资本的定义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在资本流通中,货币运动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从而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

  W—G—W(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即在商品流通中,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3.资本总公式

  货币G—W—G′(其中G′=G+ΔG,ΔG代表原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即资本家用货币买进商品,再把商品卖出去,重新取得(增殖了的)货币。这一公式与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在买卖顺序、起点终点和流通媒介方面都不相同。最重要的是,在资本流通的终点,除了收回起点预付的货币外,还多收了一个增加额,它就是剩余价值。当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G—W—G′代表资本流通的一般特征,反映了资本在运动中增殖的本质,马克思把它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4.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不同,可以从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看出来。商品流通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资本流通公式为:货币——商品——增值的货币。这两个公式有本质的区别:(1)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二者流通形式不同。(2)商品流通公式表明为买而卖,目的是为获得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资本增殖,它的运动没有限度。(3)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因此货币不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资本的存在形式。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身中的脑力和体力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三)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就是劳动,它是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之源泉。

  2.劳动力的价值(重要考点)

  (1)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劳动者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由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程度的不同,以及历史传统、道德等因素的差异,使得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范围、数量和质量上都不相同。

  (四)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生产和任何社会的生产一样,首先是劳动过程。其特点是,劳动过程在资本家支配下进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又是价值增殖过程:由于劳动的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一定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新价值,即剩余价值。价值生产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五)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中只转移自己的价值,不发生量的变化。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劳动力在生产中被使用,不仅创造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而且还创造出剩余价值,即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区分的意义: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意义在于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同时也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六)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它们属于不变资本,在生产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它们是生产商品使用价值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它们是劳动创造价值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参与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七)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价值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三部分构成。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其公式为:m′=m/v,它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八)资本主义的工资(重要考点)

  1.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劳动力是潜藏在人体内的劳动能力。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或实现,它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

  2.劳动不能成为商品

  第一,资本家购买到的只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当资本家雇佣工人时,劳动尚未存在;第二,劳动若是商品,应该有价值,那样价值就是劳动创造的,但劳动不能衡量自身的价值;第三,如果把劳动当做商品则会否定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

  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一旦采取了工资的形式,就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为劳动力不可见,而劳动是可见的,工人在劳动之后才得到工资,工资与工人的劳动表现直接相关,这就造成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这一假象抹杀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别,掩盖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实质。

  (九)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劳动力再生产条件的改变,当今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工作日缩短,劳动条件有所改善,采用新的劳动组织与管理方法等,这些表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提高。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和区别:它们是资本家用来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基本方法,通常结合使用。两者本质上都是靠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剥削程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的革新为基础。因此两者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在资本主义早期,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而现代资本主义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

  (十)超额剩余价值(常考点)

  1.定义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其社会价值的差额。

  2.产生及来源

  产生于个别资本家提高自己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3.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因为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则使资本家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产生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十一)资本的积累

  1.资本积累的含义

  资本积累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资本积累的量根本上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值,实际中取决于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资本积累不仅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在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增加物质条件的投入,还是采用新技术,无论是人类的物质条件的改善,还是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如果没有相应的积累,都是绝对做不到的。

  2.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来源是剩余价值,其实质是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它不仅是剥削工人的产物,而且又是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资本家之间相互竞争的外在压力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十二)资本的有机构成(常考点)

  1.技术构成

  从物质形态上看,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2.价值构成

  从价值形态上看,不变资本的价值与可变资本的价值之比值称为价值构成。

  3.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是相互联系的,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用c∶v表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主要是由于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会不断改进技术,更新设备,使同量可变资本可以推动更多的不变资本,从而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十三)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常考点)

  1.资本积聚

  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2.资本集中

  即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的大资本。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许多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的迅速增大。资本集中的两个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资本集中不会引起社会资本总额的增大,也不受社会财富增加量的限制。

  3.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资本积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只改变社会总资本在资本之间的分配比例;资本积聚受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增长较缓慢;资本集中不受其限制,可以迅速集中大量资本。

  (2)联系: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力增强,加速资本集中;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便于获取更多剩余价值,加快资本积聚。

  (十四)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常考点)

  1.成本价格

  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即成本价格(c+v)。它小于商品的价值(W′=c+v+m),两者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成本价格对资本主义企业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资本家赚钱和赔本的界限,又是资本家竞争的基础。

  2.利润

  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但是,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不仅是他所耗费的资本的产物,而且是他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当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3.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换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本质是同一个东西,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利润歪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剥削实质。

  4.利润率的含义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p′代表利润率,C代表全部预付资本,利润率p′=m/C。

  5.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换形式。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它歪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6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资本主义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少量的资本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利润的多少取决于利润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高,利润率就高。

  (2)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低。

  (3)资本的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利润率越高。

  (4)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越是节省,利润率就越高。

  (5)原材料价格的变动。

  (十五)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常考点)

  1.平均利润率的含义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量/社会预付总资本。从公式可以看出,平均利润率实质上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实现过程

  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而影响供求关系和价格,导致利润平均化趋势,形成平均利润率。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部门之间存在着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竞争,竞争的方式和手段是资本转移。平均利润就是在部门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形成的。

  3.平均利润

  各部门资本家根据自己预付资本的多少,按照平均利润率得到的相应的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意味着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之间进行了重新分配。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的过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和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使利润完全表现为预付资本的产物,好像与各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多少无关,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二)

  (十六)生产价格(常考点)

  1.生产价格的含义

  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商品不能再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出售,这样形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生产价格与价值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在平均利润形成后的一种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只与预付资本和耗费资本有关,而价值则与工人的活劳动直接联系,两者在量上常常不一致。

  3.生产价格并不否定价值规律

  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时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转变为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否定价值规律的根本理由是:生产价格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这是因为:第一,个别部门平均利润可能和剩余价值不一致,但社会平均利润总量与社会剩余价值总量相等;第二,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第三,从各部门的商品来看,决定生产价格的基础仍然是价值,它的生产价格会随着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4.超额利润

  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超额利润的形成,是由于同一部门中各个企业的利润率因为生产条件的不同所存在的差别,先进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超额利润。

  (十七)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及其职能

  (1)含义: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独立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

  (2)职能: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剩余价值,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2.商业利润

  (1)含义: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是商业资本家以购销差价的方式从产业资本家那里得到的。和产业资本一样,商业资本也要获得平均利润。

  (2)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质。

  商业利润的源泉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方法是商业差价,即产业资本家用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厂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卖价和进价之间的差额就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形成商业利润。这是商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商业利润要靠商业雇员的劳动来实现。商业雇员的某些劳动,如包装、保管、运输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生产在流通中的继续;商品买卖、簿记等劳动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业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商业利润反映着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以及商业资本家剥削产业工人和商业雇员的关系。

  (3)商业形式有四类,即:

  批发商业:按照批发价格经营大宗商品买卖的商业形式。是生产厂商之间或厂商与零售商之间的中间商业。

  期货市场:专门进行期货交易的场所。期货交易买卖的是期货合约本身,实质是买卖双方以价格变动的预测为赌注的投机交易。

  零售商业:把商品卖给消费者的商业。通过它,商品从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

  消费信贷:由银行、商店等机构向消费者提供赊销服务、消费支出贷款等形成的信贷方式或商品销售方式。

  对外贸易: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包括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

  (十八)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

  含义: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借贷资本的来源: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的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包括固定资本的折旧费、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用于积累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等。借贷资本是在职能资本运动的基础上产生,又为职能资本服务的资本。

  借贷资本的特点:第一,它是一种以商品的面貌出现的资本,即资本商品;第二,它作为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与职能资本对立,借贷资本使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第三,它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公式为G—G′,这一运动形式,造成一种货币可以生出更多货币的假象。

  2.利息和利息率(常考点)

  利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资本使用权而付给借贷资本所有者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职能资本家利用借贷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分成了利息和企业利润两部分,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利息率(利率):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但必须大于零。

  决定利息率高低的因素: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习惯或法律传统。

  (十九)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1.银行业务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的金融企业,其主要职能是充当货币借贷和支付的中介。

  2.银行资本的构成

  一是银行资本家投资的自有资本;二是吸收存款得来的借入银行的资本,它是银行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3.银行利润

  贷款利息同银行的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即银行利润。银行利润同银行自有资本的比率即银行利润率。银行资本家要得到按自有资本计算的平均利润。银行利润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二十)股份资本和股息(常考点)

  1.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

  股份资本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许多个单个资本联合经营的资本集团。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合资经营的企业。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方式,它借助竞争和信用两大杠杆,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实现的是资本集中,不是资本积聚。

  2.股票和股息

  股票是它的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和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股票持有者无权退股,只能在股票市场上出卖股票。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面额,从企业获得的收入,是从企业盈利中分得的与其投资相应的那部分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通常低于平均利润。

  3.股票的价格

  股票是投资者投入股份公司的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但由于股票能获得股息收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行买卖,才有一定的价格。从理论上说,股票的价格不等于股票的票面额,也不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一般与股息收入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

  (二十一)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形式及其本质(重要考点)

  (1)地租及其本质。

  地租的含义: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收入,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地租的本质:农业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其实质是农业资本家在经营中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地租是大土地所有者与农业资本家瓜分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所得的份额。体现着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2)级差地租。

  含义:级差地租是指租种较好土地而缴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

  有两种形态:一是由于土地肥沃不同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形成级差地租I;二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造成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形成级差地租Ⅱ。

  实质: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

  (3)绝对地租。

  含义: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所有权。绝对地租从形式上来看,是来自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差额。它的产生条件有两种情况:第一,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因而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形成超额利润。第二,在近代,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接近工业,绝对地租就来自于农产品生产价格以上的加价,即来源于社会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其他地租形式和种类

  (1)垄断地租。由垄断价格带来的垄断超额利润构成的地租叫做垄断地租。垄断价格不是由产品的价值或价格决定,而是由购买者的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决定的。垄断地租产生于对某种特殊优越或稀少的土地的资本主义垄断。

  (2)矿山地租。矿业资本家租用矿山开矿而向矿山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地租叫做矿山地租,它也包括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三种形式。

  (3)建筑地段地租。是为建造工厂、商店、住宅等租用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地租。它的特点是,土地位置对地租高低起决定作用。建筑地段地租一般都是垄断地租占有优势。

  (二十二)土地价格

  1.土地价格的实质

  土地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因此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2.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

  土地的价格与地租收入的多少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的高低成反比。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二、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到顶点。

  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二)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重要考点)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生产集中是生产力发展和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化的重要表现。

  (2)垄断:少数大企业为获取垄断高额利润而联合起来,对某个或某几个生产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控制或独占。垄断的实质是取得垄断利润。私人垄断的产生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的必然结果。垄断统治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根本经济特征。

  (3)垄断组织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卡特尔: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组成的垄断联盟。

  辛迪加: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为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材料而形成的垄断组织。

  托拉斯:由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组成的大型联合企业。

  康采恩:跨部门的、不同行业的大企业联合组成的垄断集团。

  (4)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关系:集中是垄断的物质基础,垄断是集中发展的必然产物。垄断取代竞争标志资本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使垄断有了可能性,而当一个行业或者部门只剩下少数几家实力相当的大企业时,继续竞争会使它们两败俱伤,这就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三)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列宁所概括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一是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二是在金融资本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三是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四是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五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在列宁概括的上述垄断资本主义的五大基本特征中,垄断是最基础、最本质的特征,是其他一系列特征的共同基础;其他几个特征都是在垄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垄断在国内、国际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垄断构成了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构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帝国主义也就是垄断资本主义。

  (四)垄断和竞争

  1.垄断与竞争并存

  垄断并没有消灭竞争。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灭商品经济,而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第二,垄断没有成为包括一切企业和部门的绝对垄断;第三,垄断不是独家垄断。

  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1)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存在的竞争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2)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竞争的特点是:第一,竞争的目的是要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和巩固垄断地位;第二,竞争规模、竞争范围空前扩大;第三,竞争手段更加多样,程度更激烈,时间更持久,后果更严重。

  (五)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重要考点)

  1.垄断利润

  (1)含义: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来源:仍然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2.垄断价格(常考点)

  (1)含义: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商品的垄断价格=生产成本+垄断利润。帝国主义阶段的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2)分类:垄断高价,即销售自己的商品时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低价,即购买原材料时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3.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垄断组织控制一大部分商品的生产与销售,限制了资本的流动,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发生障碍。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垄断价格,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使垄断价格长期、稳定地背离生产价格以至价值,使价值规律进一步改变了表现形式,即大部分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垄断价格的形式。但也存在非垄断价格, 因为竞争依然存在。因此,商品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表现形式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第一,垄断价格的制定,不管是垄断高价还是垄断低价,都不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第二,垄断价格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全社会的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垄断价格只不过是使剩余价值和其他一部分价值在资本家之间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私人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的结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垄断组织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机器全面干涉和调节国家经济生活。

  2.私人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结合的基本形式

  (1)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融为一体(国有企业),或称国有垄断资本,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途径是:第一,通过“国有化”,高价收买面临破产的私人垄断企业;第二,国家通过财政拨款,直接投资兴建新企业。

  (2)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即国私共有垄断资本。国家通过购买私人垄断企业的一部分股票,吸收一部分私人垄断资本向国有企业投资,或与私人垄断资本联合兴办新企业等形式实现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结合。

  (3)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国家通过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贷款、科研费用和各种补贴,调节利息率,通过“经济计划化”、“福利国家”等形式干预和影响社会经济运行。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能允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化。

  从根本上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和扩展的必然结果。自从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以来,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被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制约的下列矛盾日益突出、尖锐:(1)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有限性的矛盾;(2)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3)科学研究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的矛盾;(4)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加深与私人资本相互竞争加剧的矛盾;(5)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与民族市场狭小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导致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维护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的利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融合在一起,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以保证私人垄断资本的垄断统治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1)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能允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化;在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国家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得到缓解;通过社会福利、收入政策和直接干预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

  (2)历史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干预不可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人民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国家调节不可能根本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消除经济结构的失衡;国家对分配、工资的调节及福利政策等不可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等问题;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也不能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主要表现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1)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日益社会化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范围内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产品日益社会化;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整个社会生产结成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生产日益国际化。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二,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第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深化、不断发展的最突出表现

  这一表现就是频繁出现并不断加深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反映了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日益严重的冲突,要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与之相适应。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产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现实中的运动形式是复杂的,时而激化,时而缓和,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