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今年面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直线上升,北大等校面试成绩与笔试成绩的比例已改为1:1,而去年很多考生又没学过管理。为帮助广大
MBA考生顺利通过面试,提高备考的效率与质量,新浪网(全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与华杰MBA考前辅导联合推出邀请著名管理专家李培煊教授就面试中的管理精华部分给大家做以讲解
名师介绍:李培煊,华杰MBA管理主讲,原MBA联考命题指导委员会委员,讲课深入浅 出,理论特别扎实。国内MBA管理大师级人物,对面试涉及的管理知识有特别深刻的掌握。
众所周知,2005年我国MBA入学考试做出了三重大改革,其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在MBA入学
复试环节,突出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核,由于MBA的宗旨在于造就高层次的、务实型的综合管理人才,因此,重视对考生管理潜质的考核,是其入学选拔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管理潜质鉴定,是一项综合性的因素,它包括考生所具备的
政治思想品德管理知识与能力,工作
经验与创新精神,价值取向,职业道德等。我国不少MBA院校为达到此项目标,正在积极的探索各种有效的面试方式。如采用抽签的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策决模拟题以及小组讨论和辩论题等种种题型。作为MBA的考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和熟悉这些方法和手段,的确有一定的困难和压力。笔者认为:复试如同一名战士,在临战之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充足的“武器弹药”是十分重要的取胜条件。“弹药”是什么?当然是指考生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能有一定考生过去没有从事过管理专业的学习,或者缺乏管理实践即便如此,也希望他们不要过于焦虑和紧张。如能抓紧有限时间,有计划的摸清复试的要求和程序,补充一些管理知识,即使属于“临阵磨枪”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备考的缺陷,增强考生的信心,最终取得复试的成功。
本文就如何作好复试准备工作,以及管理学的某些知识要点,提出来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 关于复试的准备工作 一、复试前考生应作好哪些准备工作
1.知识准备:由于各录取院校在复试方式和内容上千差万别,考生应事先通过各种信息了解自已投考院校复试基本方式(例如,可查阅这些学校历年复试中都采用过哪些复试的形式)有的放矢的做些准备。建议考生有条件的情况下,复习相关政治理论,
英语口语外也复习一些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如能对经济学、市场营销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则效果更佳。同时关注当前我国在企业改革中的各种热闹话题(例如关于建立现代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和谐社会主义以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些相关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有自已明确的观点和看法。
2.服饰和形象:在主考人员对考生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第一印象”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考生面对复试,应特别注意自已的言谈举止,力求创造出一种和谐和良好的对话气氛。在着装和形象上着意塑造管理者的特色。服饰朴素、大方、严谨。男生宜穿西服、领带。女生最好着职业套裙,突显职业女性特色,避免浓装,给主考者形成良好印象。职业形象也通常是主考人员打分的参考标准之一。
3.心态调整:由于各录取标准在复试中均有一定的淘汰率,会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考生在复试前要特别注意心理调整。考前要充分的休息临场避免过度紧张(当然也不可过于松懈)只有信心十足、精力充沛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已应有的水平。
二.复试中考生如何做好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许多院校个人面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的在于使主考人员对考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总体印象。由于时间上的限制(一般为2—3分钟)考生的在自我介绍时,一定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不可变成流水帐。介绍的重点包括:
(1)学历 学过哪些专业,取得过哪些学位。特别是与管理专业相关的学历和就读过的名牌院校。
(2)工作经历 突出强调在工作中从事过哪些管理活动。工作中主要业绩和闪光点,担任过的职务和头衔等.
(3)有利于事业发展和管理工作的个性与自身优势等.
在自我介绍过程中,一定要用流畅的口述,不可吟稿和生硬的背诵,也要避免夸大其词和过度谦虚.自我表述后,还要做好准备回答主考人员各种针对性的问题,自我介绍,最好也能用英语进行叙述.(部分院校在英语面试有些项要求).
三、复试中考生如何回答好简答题
简答题是大多数院校个人面谈的主要内容,一般采取抽签的方法进行.考生在抽得命题后可以有暂短的准备时间.简答题通常分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相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管理学的基本知识,也可能扩大出口到市场营销、经济学、企业战略乃至财政金融方面的热门话题.实践和认识部分:要求考生围绕问题的主题提出自已的看法,并能联系实际或举例说明.例如:简述公司怎样激励员工,这类问题不仅要求考生能从理论上阐述激励员工的方法,并且能结合自已的体会举出实例说明,作到这一点有较高的得分.
四、复试中考生如何做好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MBA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和分析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安全分析也是MBA入学和课程考试的重要内容.案例是组织中发生的事件,具有真实性,直叙性和可分析性.考生在接到案例要认真阅读,弄清它的发生时间、地点、相关人物及
故事情节.分析案例要把握两点:1、要以相关管理理论为指导,对案例中发生的事例做出客观的评价(成功?失败?原因是什么?)2、在相关事件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你假如是案例的主人公,如何更有效的把工作做到更好.
案例分析要避免主观随意性,分析问题要抓住要害,上升到理论上去认识,观点鲜明,有较强的说服力.
一般来说,凡是成功(失败)的案例,往往都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出原因,一是决策的成功(失败),这是分析问题的关键.二是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例如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激励,沟通机制运用是否得当,控制是否到位等),把握以上两点,安全分析就不致迷失方向.
五、复试中考生如何应对集体面试项目
集体面试是近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在复试中所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集体面试的目的在于考验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形式上可采取决策模拟题,角色扮演题与辩论题等多种形式.集体面试是否成功,除考生需要丰富的经济管理知识和经验这外,还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对扮演角色的认定,在同组的考生中应分工明确,任何发言都要相互支持和补充,作到配合默契.二是回答问题要紧紧围绕主题和核心观点,力求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并有所创新.三是强调合作精神,即使辩论题两组考生观点相对立,也要尽可能以理服人,无需把对方驳得“体无完肤”因为在管理与商务活动中,锋芒过露则可能造成自已的孤立,也不可能得到主考人员的赞许和认可.
第二部分 管理学知识要点(以问答题形式表述) 一、你如何理解“管理”的重要性?
1.管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离不开管理.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有效的管理能起到社会功效的放大作用,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即1+1可以大于2.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科技的发展和推广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可以说科技和管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两 不可缺少的车轮.
3.当代我国要迅速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早日成为发达国家,无论从管理决策,制度建设和激励机制等诸方面都突显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二、管理的“内涵”是什么?
1.管理工作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相互衔接的不可分割的四项基本职能.
2.管理工作要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管理的对象包括:人、财、物、信息和时间.但是对人的有效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永远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和首要因素.
3.管理工作要强调合理地利用资源,从投入和产出的观点分析,尽量作到减少投入,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益.
4.任何管理激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管理工作要十分重视对环境分析,避免决策失误.
三、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管理技能?
管理者应当具备三项基本技能:
1. 技术技能---即熟悉本职业务,成为本专业的“内行”.
2. 人际技能---协调人际关系,调动上下两级人员的积极性的能力.
3. 概念 ---分析环境,把握全局,正确制定组织战略决策的能力.
对于高层管理者,概念技能最重要,因为他们是组织战略决策的主要制定者,对于基层管理者,技术技能最重要,因为他们是决策的执行者,突显熟悉本职业务的重要性.
四、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1.计划职能---确定组织的目标和行动方案,它是管理的第一职能,管理的前提的基础.
2.组织职能---包括建立组织结构和开展各项组织工作,它是管理工作的载体和依托.
3.领导职能---指管理日常工作中对人的管理.包括指挥、协调、激励和沟通四项工作.领导工作是能否完成管理任务的关键.
4.控制工作---指对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调整措施,它是管理的约束和保证机制,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
五、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哪些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1.传统管理阶段---十九世纪末及以前,该阶段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明确的指导性的管理思想和理论.
2.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诞生了以泰勒制和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著名管理理论.这些理论的产生是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着眼于改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
3.中期管理阶段------20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以梅约的人际关系理论和组织行业学的诞生为标志.中期管理思想改变了传统管理工作中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思想,突显人在管理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
4.现代管理阶段-------泛指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管理阶段有三个基本特点,即
(1)广泛运用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例如计算机技术,应用
数学等.在许多工作领域中,实现了管理的定量化.
(2)更加重视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的研究,重视组织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
(3)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的观念在管理领域得到普遍的运用.
六、什么是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作用和基本框架是什么?
组织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上下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体系.它的作用表现在:
(1) 导向作用-----积极的企业文化作为方向盘,可以引导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
(2) 控制和约束作-------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把组织的愿望变成员工自觉行动,这种行动体现了不同于规章制度的软约束性.
(3) 凝聚作------通过组织上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在组织中形成强大的顺向合力和内聚力.
(4) 激励作用------积极的企业文化,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培养员工的自信心,责任感和群体意识,形成了强大的动力.
(5) 辐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得到社会和消费者认可,赞许和信任,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a.物质文化----组织的浅层文化,泛指硬件设施建设.
B.制度文化----组织的中层文化,指企业的风俗、礼仪、制度和行为规范.
c.精神文化----组织的深层文化,指企业的经营哲学理念,精神和风貌,它是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
七、什么是管理决策?决策对管理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对未来一定时期活动的方向、内容、方式的选择、决断、执行和调整的全过程。由于决策作为一条主轴,贯穿在整个过程之中,所以著名的管理学者西蒙指出“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的意义和作用在于;
(1)、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管理工作的成效,乃至整个组织的发展和成败,这已为大量历史和现实事例所证明。
(2)、决策能力作为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对领导者水平和魄力的重要考验。
八、怎样理解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决策的科学化是指组织的重大决策一定要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来处理:即包括:
(1) 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
(2) 明确组织目标:包括确立多元化目标体系,以及最低最高及限定目标。
(3) 拟定方案,要有多个方案。方案之间可以相互排斥,避免包容和雷同。
(4) 方案比较和选择,要综合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作到整体优化。
(5) 执行方案:试点并逐级推广
(6) 检查处理 反馈调整。必要时进追踪决策。
决策的民主化是指最大限度的鼓励和支持广大员工参与决策,积思广益,体现群体决策。
九、常用的决策方法有哪些?
1.确定组织〈产品〉活动方向的决策..
通常用SWOT分析法。S(STRENGTHS)指组织内部在人、财、物、信息资源管理水平方面的优势;W(WEAKNESSES)指组织内部在人、才、物、信息资源管理水平方面的劣势;O(OPPORTUNITIES)指组织外部环境中〈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自然环境以及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状况〉面临的机遇。T(THREATS)指组织外部环境中〈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自然环境以及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状况〉面临的威胁。
组织可以通过对S、W、O、T各项因素的综合分析和组合,有效的选择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如增长型、多种经营型、扭转型、防御型战略等)。
2、确定决策方案制定和和选择的分析方法
一般可以分为定性和定向分析两种方法,定性方法如案例分析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代尔菲法等。定量分析法是在具备完整的数据资料和明确决策形式的前提采用(如决策树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等)。
十、计划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与任务是什么?
计划作为管理过程的第一职能,其任务在于:确立组织目标,(WHAT)统一组织思想(WHY);制定行动步骤(where when who how);提供衡量基点.在管理的概念中,统称5WIH.即计划不仅要向员工明确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做,而且要明确在何时何地由谁去完成任务.计划不仅要明确组织的任务,而且还是衡量员工是否完成任务的准绳.因此,可以说计划是各项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十一、什么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过程是什么?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学者德鲁克先生提出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即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上下级共同确定计划目标,共同完成计划的工作方法.这种作法体现了以任务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完美结合,有利于调动上下两级人员的积极性.
其具体做法是:上级确定总目标→目标层层分解,建立目标体系(包括科室、车间、班组、个人目标)→逐级授权(由下级确立分目标,并提出完成措施)→过程管理(定期评比、反馈、指导、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有效的目标管理能大大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
十二、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组织结构的形式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三种:
1.直线职能式:组织中设立生产和职能两大系统.这种组织结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交往效率较高.是我国企事业单位一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其不足是缺乏灵活性,部门之间沟通较差,容易产生“隧道效应”不利于综合管理人员培养.
2.事业部式:总公司下设若干事业部,各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利润中心.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调动中下层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管理人员的培养.但企业需要增加较多的管理层和管理人员.
3.矩阵式:组织以矩阵的形式构成两套系统.
横向---以项目(产品)为中心.纵向---以职能部门为中心.
其优点是大大增加了组织结构的弹性和灵活性.特别适用于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但由于组织成员受到横纵向双重领导,不利于统一指导.这种组织机构在我国建筑企业,软件开发部门最为常见.
十三、企业中,组织的基本活动包括哪些方面?
1、 组织中各种关系的协调
A:正确处理集权与公权问题---强调组织应适度分权和授权.
B:正确处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关系――对待非正式组织要注意在分清性质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尽量发挥其有利于社会的一面.
C:直线和参谋人员的关系――分清两类人员职责,分工合作,相辅相成.
2、组织中的人员配备(包括人员选聘,人员考评,人员培训)处理的原则是,谋求人与事的最佳配合,作到因事择人,因才使用,动态平衡.
3、开展组织变革:从系统论的观点分析,组织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稳定性是相对的,变革是绝对的.任何组织又有不断变革才能最终达到“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发展创新,提高效益"的目的.
在当前的企业改革中,应当突出强调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即遵循解冻(想像融化坚冰一样清除各种改革的阻力)→改革条件成熟时,大张旗鼓的改变旧模式)→再解冻(以足够的时间确保新的模式得以巩固发展)。
十四、领导的作用和权力是什么?
领导作为管理工作的一项职能,主要是实施对员工的日常管理,即对人进行挨近,协调协调各种关系)激励和沟通作用.领导者对下属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领导者具有五种权力,即:
职能权力:包括制度权(由法律和制度规定的领导权)以及由制度权而产生的(对下属的)奖励权和惩罚权.
个人权力:(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素质和修养)专长权(知识技能)和模范权(品德和作风).
对领导者来讲,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都是不可缺少的,但个人权力更脸有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
十五、什么是激励?在西方的管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是什么?
所谓激励是指围绕组织目标,对人的内在动力的激发、导向、保持和延续作用.即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积极性.
西方激励理论认为:人的动力来源于人们的欲望和追求,即:人的需要是其行为动力的源泉.美其名曰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基本需求进行了明确的阐述,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马斯洛理论揭示了人的需要不仅具有层次性,而且具有主导性,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主导需要,只有最大限度满足人的主导需要,才能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就是所谓需要层次理论的本质.
此外,当前在领导行为的研究中,十分流行是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领导工作的成效取决于三个因素,即领导=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随着被领导者和环境的变化,领导行为不存在固定的模式.要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实施动态管理,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效果.
十六、什么是管理沟通,怎样才能提高沟通的效果?
沟通是指信息在发送都和接收者之间传递的过程和行为,当今社会信息是一种资源.有效的信息沟通是正确决策的基础,密切上下级关系,加强组织内外协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加强信息沟通的效果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 发信者(信源)-―作为信息沟通的主体,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良好的表述能力和权威性.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取得接收者的信任.
2、 传递过程――注意克服技术性和人为性的障碍.
3、 接收者――虚心求教和强烈的求知欲,必要的知识基础.
十七、管理控制的目的和手段是什么?
管理控制作为管理的第四职能,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
(1)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纠偏)
(2)根据环境的变化,对计划目标做出必要的修正(调整).
管理控制通常有三种形式:
1、 预先控制――在各项工作(生产活动)开展之前采取的控制措施.具有防患于未然,适用范围广,对事不对人(对员工不构成心理压力)的优点,但事先需要掌握大量信息和资料.
2、 过程控制――在各项工作(生产活动)开展之中,采取的控制措施.具有指导性功能,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但控制范围有限.
3、 事后控制――在各项工作(生产活动)完成之后,所录取的控制措施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使未来的工作纳入良性循环.但在性质上仅仅属于"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