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质疑现今研究生考试中的面试制度,称他的学生郭肖霞在研究生统考中以392的高分名列本专业榜首,面试后却未被录取。(南方网4月18日)
尚未看到另一当事方的回应,事件的是非我不敢妄下结论。我所感兴趣的是王全杰先生博文中的这样一段话:“在科技和教育界,我是对当前的高考制度和学生评价体系质疑最多的人,唯
分数论、高分低能是我整天挂在嘴边批判的。亲历郭肖霞事件给我头上泼了一盆冷水,使我沉痛地自我反思。考试成绩的确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部,但它不掺杂主观因素。在物欲横行、浮躁浅薄、诚信缺失的社会状态下,有什么办法能避开人情面子真实公正地反映出考生的成绩呢?我们只能选择不能全面反映考生能力的考试——在分数面前再没有官员和平民之分,再没有富裕和贫穷之分,再没有诚实和奸猾之分,郭肖霞们的命运或许会更好一些。”
对这段话我感同身受,我以往也是一个高喊素质教育,喜欢批判高考制度的家伙。但现在观点也日趋保守,这也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看多了一些有弹性的考试制度里的猫儿腻,冷水被淋多了的缘故。
以面试为代表的那些有弹性的考试制度好不好?当然是好的。不然为什么所有的发达国家都采行那样的制度?理由不外是:有利于全面发展;有利于个性与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对每一个学生个体更公平,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属于他自己的成功机会……
可是,现实与理论总是有距离,教育也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这个社会已有太多的权力不均衡,而谋求无限度的扩张则是权力的天然属性。于是,无可避免的,那些在社会其他领域呼风唤雨的权贵权力,就把触角伸向了教育领域。那些有弹性的考试制度,操作上都比较复杂,比较依赖于操作者个体的职业操守与道德良心。这也就为权贵阶层提供了更多的施展魔力的机会,考试的公平性就自然降低了。相反,单纯的卷面考试虽然僵化,但也正因为其僵化,操作更简单,较少依赖于操作者个体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良心,也就更能保持公平性。
而公平性,对考试制度而言,是最重要的地基,考试制度的效率,只是这地基上盖的房子。地基不稳,再好再漂亮的房子都免不了塌陷。考试的公平性,对于中国这个有着考试制度传统的国家而言,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稳定的一块基石。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单纯卷面考试好”的观念最后总会占上风。